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5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18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蕴涵丰富地下水系统水循环信息的电性特征为线索,采用电测深法,在分析研究银川平原450 m深度内地下水系统的空间结构的基础上,对平原地下水水质空间分布规律进行了综合研究,为银川平原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的制订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地学前缘》2017,(2):274-285
银川平原是典型的高砷内陆盆地。然而人为活动及沉积物地球化学条件对地下水砷分布的影响并不清楚。本文选取银川平原北部平罗县作为研究区,在不同研究单元共采集119组地下水样品(冲洪积平原、冲湖积平原水田区和冲湖积平原旱田区分别为54组、31组和34组),分析了其主量和微量组分含量。另在水田和旱田分别钻井一眼,采集66组沉积物(水田和旱田单元分别为31组和35组)样品,分析了粒度分布、化学成分、强(S2)、弱(S1)结合态砷等物化指标。结果表明,高砷地下水主要分布在10~20m深度范围内;冲洪积平原地下水中砷浓度普遍较低,平均浓度1.71μg·L~(-1),约95%的样品中砷浓度在10μg·L~(-1)以下;而冲湖积平原水田和旱田砷浓度较高,90%以上超过10μg·L~(-1),平均浓度分别达到26.6μg·L~(-1)和39.6μg·L~(-1)。沉积物总砷含量为3.94~75.2 mg·kg~(-1),平均值为11.5 mg·kg~(-1),S1、S2含量范围分别为<0.01~0.33mg·kg~(-1),<0.01~19.5mg·kg~(-1),分别约占总砷的0.7%和6.2%。沉积物中砷与铁、锰含量呈正相关,其分布受水动力条件及岩性的控制,黏土中砷含量较高。结合相同深度地下水砷浓度,得到S2、S1对应的平均砷分配系数Kd分别为0.001L·g~(-1)和0.007L·g~(-1)。Kd与ORP呈较好的正相关性,表明还原环境利于砷的释放;PO3-4的竞争吸附也能促进沉积物中砷的释放。在冲湖积平原,同深度上沉积物组成相近的含水层中,旱田地下水砷浓度较水田高,表明土地利用方式对砷的分布和运移也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徐峙 《地球》2011,(9):96-99
公元1739年1月3日晚,一场突如其来的8级大地震袭击了位于塞北边陲的宁夏府。短短的几个时辰内,全城的官衙、庙宇、房屋化为废墟,来不及逃离的人们被埋人地下。地震还引发了持续多日的火灾和水灾,加上正值隆冬严寒,银川平原90%的人口葬身于灾难。  相似文献   
4.
地下水对银川平原植被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孙宪春  金晓媚  万力 《现代地质》2008,22(2):321-324
植被是反映区域性生态环境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而地下水对植被的生长有着重要的影响。结合MODIS-NDVI遥感数据与地下水位观测数据,从大尺度上研究了银川平原地下水与植被的关系,并结合实测的数据,利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出地下水位埋深与NDVI变化率的关系曲线,定量分析了地下水位埋深对植被生长的影响,并对适宜植被生长的地下水位埋深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地下水位埋深在3 m时,植被长势最好;而适宜植被生长的地下水位埋深范围是1~5 m;当地下水位埋深超过5 m时,地下水位埋深对植被的影响逐渐减弱;当水位埋深超过8 m时,地下水位埋深对植被的生长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5.
银川平原植被生长与地下水关系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干旱区植被生长与地下水的关系是生态水文地质学研究的热点之一。西北内陆干旱地区降水稀少,植被的生长发育与地下水的关系极为密切,从大尺度上研究地下水变化的生态效应问题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具有重要的意义。借助遥感方法,结合地下水观测数据,在区域尺度上定量地研究了中国银川平原地区地下水埋深及矿化度与植被生长的关系。结果表明:适宜植被生长的地下水埋深范围约为1~6m,当地下水位埋深为3.5m左右时,植被长势最好。而在水位埋深为3.5m左右的地区,植被生长的相对好坏又受地下水矿化度的影响。当地下水矿化度为0.9g/L时对该地区植被的生长最为有利。  相似文献   
6.
基于矩形图的天然水化学分类和水化学规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论述Piper图和Durov图的基础上,推荐一种新的水化学图——矩形图,并详细叙述了矩形水化学图的划分原则和依据。通过银川平原地下水水化学资料分析,证实这种水化学图可用于确定地下水的水化学类型,并进行水文地球化学规律研究。  相似文献   
7.
基于野外调查、取样分析以及遥感影像等,介绍了银川平原水文地质条件及水资源利用概况,探讨了土壤盐渍化、湖泊湿地萎缩、地下水盐化、地下水超采以及土地荒漠化等水环境问题及其演化成因。结果表明:银川平原地下水主要接受渠系渗漏及灌溉入渗、大气降水入渗、平原周边地下侧向径流、洪水散失、黄河水等补给,地下水排泄方式主要是排水沟排泄、蒸发和人工开采等,大部分地区潜水埋深在3 m以内;地表水主要来源于黄河引水,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土壤盐渍化总面积8.17×104hm2,呈逐年缩减的趋势,主要分布于银川平原北部,平原南部仅分布在邵岗东部、灵武东部秦渠和东干渠等;湖泊湿地总体呈逐渐减少趋势,主要分布在银川平原北部,永宁以北、平罗以南区域比较集中,滩涂沿黄河两岸分布;潜水总含盐量自西向东、自南向北不断增大;银川和石嘴山深层地下水超采严重,地下水降落漏斗面积已超过500 km2;沙漠化土地分布在银川平原的东西两侧;土壤盐渍化及地下水盐化主要由潜水位埋深过浅,蒸发强烈造成的。最后,提出了防治上述水环境问题的对策:进一步加强水资源管理以及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调配;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完善田间工程配套,实现渠道防渗管道化;改进田间灌溉技术;严格污水排放,积极开展污水净化处理,实行污水资源化;加强对水土环境质量的系统监测。  相似文献   
8.
银川平原土壤盐渍化与中低产田遥感应用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土壤盐渍化是影响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长期以来,宁夏银川平原的次生土壤盐渍化问题十分突出,形成了许多盐渍型中低产田,影响和制约了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采用遥感解译方法提取了银川平原土壤盐渍化的分类与分布的现状信息。在此基础上,依据中低产田的分类标准,将相关的耕地类型、土壤肥力、作物产量、灌排水指标等因子转化成数字化专题图层,采用多源信息复合分类的方法,通过“综合分析,主导因子判定”实现了GIS辅助下的中低产田分类,为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土壤盐渍化和中低产田调查研究中的应用,探索出了一条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文章应用1991年的TM图像和2006年的ETM图像,将研究区湿地类型分为自然湿地(包括河流湿地、湖泊湿地、灌丛湿地)和人工湿地(包括水塘、输水渠、水产池塘),提取研究区两个时期的湿地景观,并应用斑块数量、斑块面积、破碎度指数、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和分维数指数分析了研究区的湿地景观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从1991年到2006年,银川平原的湿地斑块数量和面积减小幅度很大,在研究时段内银川平原自然湿地的面积均大于人工湿地,但是自然湿地占有比例下降,人工湿地比例上升。从景观格局来看,1991年到2006年间,银川平原湿地景观的破碎度和优势度指数降低,多样性指数和分维数指数略有增加。  相似文献   
10.
银川平原地下水补径排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银川平原地下水资源的调查,分析调查区地下水补给、径流和排泄特征及其环境地质成因,为建立银川平原地表水地下水配置模拟模型及国土资源综合规划提供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