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4篇
测绘学   11篇
地球物理   13篇
地质学   39篇
海洋学   18篇
综合类   10篇
自然地理   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图片新闻     
《国土资源通讯》2008,(6):F0002-F0002
3月19日上午,国土资源部部长、党组书记、国家土地总督察徐绍史在京会见秘鲁能源矿业部部长胡安·巴尔迪维亚。双方就进一步加强两国在矿产资源领域的合作、推进矿产勘查与开发等交换了看法。  相似文献   
3.
据国际联合矿业公司(ICMI)称,该公司在秘鲁Pachapaqui多金属矿地钻探发现了新的铜、锌矿化带,该发现有相当大的潜力,增加了该矿地的资源。 该公司说,表面厚厚的角砾岩体似乎与矿脉相接,沿东西延伸至少200米。此外,该公司正评估400-500米角砾岩简的表面含金潜力和靠近该矿地的两个有名的采矿区的岩体。  相似文献   
4.
秘鲁Don Javier斑岩铜钼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Don Javier斑岩铜钼矿床位于南美安第斯成矿带中段,秘鲁中南部-智利北部巨型斑岩铜钼金多金属成矿带上,矿区主要出露Yarabamba超群花岗闪长岩岩基和英安斑岩岩体,矿体呈筒状,主要赋存在英安斑岩体及其围岩中,受NW向断裂构造控制。在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文章对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进行研究,并结合矿体产出形态特征,对成矿流体来源及演化进行探讨。对黄铁矿-石英和黄铜矿(辉钼矿)-石英2个成矿阶段的石英流体包裹体研究结果表明,成矿阶段矿石中发育富气相-液相、气液两相及含NaCl子矿物三相3种类型的原生流体包裹体,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为287~499℃,含NaCl子矿物包裹体的盐度w(NaCleq)为30%~42%,密度为1.08~1.21 g/cm3,成矿流体属于中高温、高盐度的NaCl-H_2O体系,为岩浆热液来源的成矿流体。流体包裹体特征还表明,流体的沸腾作用是引起成矿流体中矿质发生沉淀富集的重要成矿机制。  相似文献   
5.
6.
崔秋文  王宜 《地震科技情报》2001,(7):44-44,F003
2001年6月23日,秘鱼南部阿雷基帕地区发生了7.9级强烈地震,本文综合介绍了这次地震的地震参数,破坏情况及历史地震记录,简述了秘鲁的地震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7.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材从调节全球热量平衡、影响沿岸地区气候、对海洋生物分布(渔场)的影响、以及对航运和海洋环境的影响五个方面加以阐述。大多老师采用一些经典的案例,来创设情境。如同纬度大陆东西两岸自然景观的差异,世界著名四大渔场的成因,哥伦布两次横渡大西洋到美洲所用时间的比较,石油以及其它海洋污染物的扩散等组织教学。学生利用课本中的知识,很容易解决这些问题。如果教师不再进一  相似文献   
8.
2012年10月10日是我国著名地理学家李春芬先生诞辰100周年的日子。先生一生风骨嶙峋、德慧双修,才足以贻同侪,智足以发后学,为当代地理工作者留下了无限的景仰与追思。先生对区域地理尤其是美洲地理有深入研究,在50余年的教育生涯中朝乾夕惕、笔耕不辍,虽非著述等身,但亦先后有多部宏篇巨作问世。其中,上世纪70年代的"秘鲁200浬海洋  相似文献   
9.
一九九四年.中国科学院地理学家杨逸畴和他的同事、大气物理学家高登义、植物学家李渤生向世界宣布:控过他们的科学论证,位于西藏东南部的雅鲁藏市大峡谷是比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要长,比秘鲁的科尔卡大峡谷要深的世界第一大峡谷。这被誉为二十世纪末人类的重大地理发现。使地理教科书的有关段落需要改写。一九九八年,杨逸畴卫作为主要负责人之一,率队进行了人类第一次徒步穿越世界第一大峡谷的科学考察。前不久,我去采访杨逸畴,六十三岁的他一生中八次进入环境险恶的大峡谷进行科学探险,还走过九十多公里的无人区.与野兽、吸血蚂蟥、泥石流、高山缺氧打过交道,几乎次次有生死之忧。  相似文献   
10.
针对2019-05-26秘鲁北部M W8.0地震,利用CODE-TEC数据和GPS-TEC实测数据,分析此次地震前上空电离层总电子含量和电离层赤道异常变化。利用地震前2019-05-10~26总电子含量格网数据分析震前电离层赤道异常变化和电离层TEC随地理纬度的异常变化;然后利用RIOP和GLPS站的GPS-TEC数据,统计分析地震前电离层TEC日变化异常。结果表明,地震发生前3 d,电离层赤道异常“双峰”消失,且电离层TEC含量显著减少,可达10 TECu左右。在地震发生前3 d 16:00~20:00 UT,电离层TEC随纬度变化呈现双峰曲线特征,震中附近存在低谷,且在该期间RIOP和GLPS站电离层TEC也出现显著减少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