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4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27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16篇
  2023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灌溉对甘肃中部黄土台塬区地面塌陷及生态环境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成自勇 《中国沙漠》2002,22(2):172-176
甘肃中部黄土台塬地面塌陷实质上是由水利灌溉引起的新的生态环境问题。文章在深入调查、勘测和试验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地面塌陷变形的成因机制,认为黄土台塬地面塌陷变形除了黄土母质理化性质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外,主要是不合理灌溉引起的。过量大水漫灌使大量渗入的水体将土壤中起固结作用的盐分和粘粒矿物淋溶殆尽,使原始结构破坏,进而崩解、湿陷。随下渗水量的增加,犁底层及以下隔水层孔洞进一步发展为洞穴和陷缝,大面积塌陷变形随之出现,同时也成为台塬滑坡的诱导因素。研究为黄土台塬灌区突出的水利环境问题治理和生态重建方案提供了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2.
攀西红格钒钛磁铁矿矿田白草矿区发育富钴硫化物矿物,关于其成因和形成环境方面的研究较为薄弱。本文采用矿物学、矿物化学、地球化学等方法对其进行系统研究。矿石中主要富钴硫化物为磁黄铁矿(Po)、黄铁矿(Py)、镍黄铁矿(Pn)、硫钴镍矿(Se)。磁黄铁矿Co、Ni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0.21%、0.42%,Co/Ni平均值为1.10;黄铁矿Co、Ni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0.18%、0.29%,Co/Ni平均值为0.77;镍黄铁矿Co、Ni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2.67%、34.30%,Ni/Fe平均值为1.08、S/Fe平均值为1.91、M/S#平均值为1.13;硫钴镍矿Co、Ni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24.30%、22.90%,Co/Ni平均值为1.06。根据Po-Py矿物温度计,白草矿区富钴硫化物结晶温度在267~490℃之间,表明其形成于中高温的条件。通过与地幔包体镍黄铁矿S/Fe、M/S#特征值的对比,结合磁黄铁矿具有陨硫铁(Tr)同质多象晶体的特征,认为白草矿区硫化物具有地幔源的特征,说明成矿物质来源于地幔。白草矿区钴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在硫化物熔体分离过程中,钴迁移至单硫化物固溶体形成Po-Py固溶体,再由Po-Py固溶体中迁移至Pn、Se,形成了Se、Pn、Po-Py、Ccp(黄铜矿)中Co质量分数依次递减的现象。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地貌基本特征、地貌形态结构和地貌形成演变等三方面,论述了豫灵人发现区的地貌。  相似文献   
4.
黄土斜坡中常发育有大量的结构面,这些结构面不仅破坏土体的连续性,同时对斜坡的渗流场、变形场甚至稳定性产生显著的影响。本文以泾阳南塬为研究区,通过现场调查和室内试验及数值模拟等方法,对结构面的发育特征和影响效应进行了系统研究。取得主要结果包括:(1)考虑结构面的形成原因及其对坡体的影响效应等,从宏观、细观及微观3个尺度提出了黄土结构面的分级分类方法,将黄土结构面分为5级,两个大类和25个小类。(2)根据现场实测结果,研究区结构面多分布在距坡肩较近位置,且其走向与坡面走向基本一致,结构面的延伸长度、张开度及错动高差等随其距坡肩距离的增加而增大。(3)由数值模拟结果可见,距坡肩不同距离和不同深度的结构面扩展特性及其对坡体变形破坏的影响差异较大。距坡肩较近和较深的结构面在重力作用下更容易扩展。随着结构面与坡面距离的增加,坡体稳定系数先减小后增大并逐渐趋于一个稳定值。随着结构面深度的增加,坡体稳定系数逐渐减小,最终趋于一个稳定值。研究结果可为黄土边坡的稳定性评价提供一定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5.
基于RS与GIS技术,采用分形理论对渭北台塬县级城市空间扩张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90—2010年台塬区县级城市加速扩张,总面积扩大了2.86倍,年均增长率达8.7%。1990,2000,2010年县级城市空间形态分维值均值分别为1.08,1.09,1.21,变异系数分别为3.06,3.09,3.93,城市空间形态总体简单但渐趋复杂且不断分化。异速生长模型标度因子b值均小于1,人均城市空间较为合理但远未达到最优状态。1990—2000年城市以填充型扩张为主,2000—2010年以外延型扩张为主,用地集约性呈下降趋势。空间上,铜川塬、宝鸡塬扩张较快,人地关系较差;咸阳塬扩张最快,人地关系一般;渭南塬扩张相对较慢,人地关系较优。总体上,亟待加强城市规划以构建节约型城市空间增长模式。  相似文献   
6.
中国黄土高原塬区表层土壤水分盈缺状况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陆地表层水分的盈缺直接关系到局地气候变化.本文利用黄土高原塬区初夏至盛夏期两次陆面过程野外试验(LOess Plateau land surface process field EXperiment 2005,LOPEX05和LOPEX06)的野外试验观测资料,分析了试验期间黄土高原白庙塬区不同下垫面的水分蒸散和表层土壤水分盈缺状况.结果表明:在土壤水分比较充足的条件下,植被蒸腾增加量在正午时的峰值为0.05 mm·h-1,而较大降水发生后的首个晴日.冬小麦地和裸地的蒸散分别可达4.60 mm·d-和3.70 mm·d-1.局地降水是影响陆面蒸散量变化的主要因素,而植被冠层的存在增加了陆面蒸散发量中的植物蒸腾量值.2006年4月下旬到7月中旬,裸地的水分缺失为16.3 mm·m2,冬小麦地的水分缺失为39.9mm·m2.其中缺失最严重的时间段为5月下旬到6月上旬,最大旬缺失量达16.5 mm·m2,7月上旬和中旬,由于降水季节来临,土壤水分有少量盈余.在2005年7月中旬至8月下旬,玉米地和裸地的水分盈余分别为17.9 mm·m2和25.3 mm·m2.不同时间尺度的统计均表明,降水不仅是影响陆面蒸散量的主要因素,而且也是表层土壤水分盈缺的决定性因子.  相似文献   
7.
渭南塬前断裂是渭河盆地东南缘一条重要的近EW向的全新世活动断裂,与1556年华县8级特大地震的发生密切相关。该断裂的北分支——渭南塬前北侧分支断层通过渭南市区,查明该北侧分支断层的展布、浅部结构、晚第四纪活动性以及发震能力,对于当地的防震减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文中通过浅层地震和钻孔联合剖面探测,结合地面地质调查,对渭南塬前北侧分支断层的展布、结构特征以及晚第四纪活动性开展研究。4条测线的浅层地震勘探揭示渭南塬前北侧分支断层与渭南塬前断裂平行展布,两者呈阶梯状正断层结构关系。渭南塬前北侧分支断层错断多套第四纪地层,显示出生长型正断层特征;可识别的上断点埋深为95m以浅,晚更新统的垂直错距为16~20m;在剖面上表现为宽200~1 800m的次级断陷带,具有阶梯状正断层和小型地堑结构。钻孔联合地质剖面揭示渭南塬前北侧分支断层距今19ka以来仍有活动,晚更新世中期以来的平均垂直运动速率为0.07~0.26mm/a。结合地表的断层陡坎和断错地貌现象判定,渭南塬前北侧分支断层与渭南塬前主断层同样具有较强的晚更新世—全新世活动性,不能排除渭南塬前北侧分支断层曾经参与1556年华县8级大地震破裂的可...  相似文献   
8.
陕西铜川市新区位于黄土高原和关中盆地的交接地带,地貌单元主要为黄土台塬。基于野外地质调查、钻孔勘探、工程地质剖面、剪切波速测试、土工试验、地基土物理力学测试、地脉动测试等工程地质条件勘测资料,结合场地地形地貌,得到了铜川新区场地工程地质分区,共分为3个一级工程地质分区和5个二级工程地质亚区。该结果为铜川新区地震小区划场地土层地震反应分析、设计地震动参数的确定及地震地质灾害评价提供基础资料,也为类似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9.
以甘肃省陇东黄土董志塬为研究区,采用SWAT模型和遥感方法,就黄土台塬区地下水库均衡进行综合研究. 结果表明:黄土台塬区土壤水分负均衡常出现在5、6月份,该期水分亏缺不利于植被的健康稳定生长,是灌溉调节的主要时段. 1981-2010年间,气温升高使陆表蒸散需求增加,降水减少使土壤水库补给减少,二者共同导致台塬区土壤水库负衡态势的加重. 气候变化背景下,积极寻求外调水源是解决黄土台塬区水资源短缺问题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
石碑塬滑坡黄土液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碑塬滑坡是1920年海原地震触发的大型黄土流滑,认识其破坏特征与发生机制对于黄土边坡长距离液化失稳机制的研究非常重要。对石碑塬黄土滑坡的调查和研究表明,饱和黄土或高含水率黄土具有很高的液化势和流态破坏势,在强震作用下,饱和黄土易发生液化或流滑。对石碑塬滑坡的7组原状黄土样品进行振动三轴剪切试验,并结合其微观特征分析,探讨了循环振动荷载作用下的饱和黄土孔隙水压力-应变增长模型,分析了振动液化过程中液化应力比与黄土粒度组成、土体微观结构参数及饱和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黏粒含量越低,振动作用下饱和黄土孔隙水压力响应越快,液化应力比越低;黄土孔隙比越大,孔隙结构分形维数越大,液化应力比越低,振动液化后黄土孔隙分形维数降低,结构较液化之前更为致密;饱和度对黄土粒间胶结物质的赋存状态及黄土结构强度影响很大,同一土体饱和度越高,溶滤于孔隙水中的离子浓度越高,土体粒间接触点(或胶结点)越容易发生断裂,使得黄土结构强度降低,液化应力比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