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6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19篇
测绘学   20篇
大气科学   17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94篇
海洋学   17篇
综合类   24篇
自然地理   13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宋周莺  祝巧玲 《地理科学进展》2020,39(11):1785-1797
中巴经济走廊是“一带一路”6大经济走廊之一,而贸易畅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环节。研究中巴贸易关系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其贸易潜力,对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论文从中巴贸易发展态势、商品结构、空间格局等方面揭示中巴贸易关系,运用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分析中巴贸易关系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探析其发展潜力,以期为推进中巴经济走廊建设提供科学支撑。研究发现:① 中巴贸易发展迅速,中对巴贸易顺差持续扩大;中国主要出口机械及电气设备等资本密集型产品,主要进口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等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② 中国各省份与巴基斯坦的贸易合作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东部沿海省份与巴贸易联系较紧密,西部各省份除新疆外与巴基斯坦贸易额均较小。③ 中国多数省份对巴贸易商品结构发生显著变动,其中,新疆、山东等进出口商品结构多元的省份的变动相对较小。④ 中国各省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规模对中巴贸易拉动较强;海运距离对中巴贸易规模有显著的负向影响;领土接壤为中巴组织边境贸易提供了良好条件;铁路和水运口岸的建设对中巴贸易具有积极影响。⑤ 中国各省份与巴基斯坦均有较大贸易潜力,内蒙古、云南、广西、陕西等省份的合作潜力更明显。  相似文献   
2.
杨更生  王东  孙彬 《干旱区地理》2019,42(1):187-194
本文探究“一带一路”旅游大数据的产业创新体系架构,明确“旅游文化建设、旅游消费习性培育、跨域资源协作”等产业创新路径,明晰沿线各国的文化融合途径,构建以“文化通”为内涵的旅游大数据体系。通过文献梳理、质化研究和实时数据分析,建构适用性旅游大数据架构,解决“一带一路”旅游文化产业中的信息稀疏、习性碎片化和诚信不足等现实困难,助力沿线各国的旅游发展新局面。借鉴应用系统工程中霍尔三维支撑理论,从知识、时间和逻辑三个维度,搭建新时代条件下旅游业态的以价值集聚、诚信保护和旅游文化传承为核心的创新途径支持体系,为旅游经济管理理论,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3.
在"一带一路"建设、我国东北振兴和深化发展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背景下,文章分析大连市建设我国北方自由贸易港的可行性。大连市具有自然和历史优势、区位和交通优势以及政策优势,同时面临港口竞争激烈、国际政治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和创新人才流失的挑战;未来应在发挥各类优势的基础上,学习和对接上海市建设自贸区的经验,做好区域协调分工,加速产业转型升级,拓展对外贸易范围,加强区港联动,重视科技成果本地转化和创新人才培养引进,全力打造新时期的自由贸易港。  相似文献   
4.
"一带一路.."是我国在新历史机遇提出的重大发展战略,为了表现西安市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开放发展潜力和前景,设计编制了《"一带一路"西安开放发展态势图集》,深入反映西安的战略地位、历史文化、经济发展、投资环境。文章对图集的设计原则、内容结构和编制要求做了详细介绍,为今后制作相同类型图集提供了有效借鉴。  相似文献   
5.
西秦岭温泉—中川一带实施的1:5万矿产地质调查项目,共圈定1:5万局部高磁异常33处,1:5万地球化学综合异常11处,发现矿点2处,矿化点5处,矿种有金、钼、铁、铜、铷等。通过分析研究区成矿地质条件、1:5万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综合异常特征、矿(化)点特征及分布规律等,阐明了该区成矿时空分布规律和矿产共生组合规律,划分成矿远景区9处,提交找矿靶区6处。对其中2处找矿靶区进行槽探验证的结果为: 关子镇幅玉杨观找矿靶区圈定了4条含铷矿化伟晶岩脉和多处铁矿化破碎蚀变带,具有形成伟晶岩型铷矿的潜力; 礼县幅李坝金矿床南侧百叶沟—河西沟找矿靶区圈定了14条蚀变破碎带,在矿化蚀变带内圈定了11条金矿(化)体,具有形成构造蚀变岩(微细粒浸染状)型金矿床的潜力。  相似文献   
6.
“一带一路”地区人口众多,气候类型复杂,亟待加强区域气候变化风险的认识。文中将该区分成10个区域,基于第五次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5)中的31个全球模式模拟结果,应用概率密度分布(PDF)方法评估历史阶段(1986—2005年)各模式模拟暖月和冷月气温的能力,挑选并建立较优模式集合,用以预估21世纪中叶(2041—2060年)和21世纪末(2081—2100年)的极端月气温。结果表明,模式对观测中冷月气温距平PDF的模拟水平整体较暖月高。与多模式平均以及中位值相比,较优模式集合方法更适于极端暖/冷月气温的评估。在中等排放RCP4.5情景下,与低纬度地区相比,较优模式模拟中高纬地区未来极端暖/冷月气温的增温幅度的不确定性范围较大。21世纪中叶和21世纪末较优模式模拟的极端暖月气温在地中海增幅整体最大,东南亚增幅整体最小。对较优模式集合预估的极端冷月气温而言,无论是21世纪中叶还是世纪末,北欧增幅整体最大,东南亚增幅整体最小。  相似文献   
7.
低山头一带花岗岩体归属东昆仑弧盆系北昆仑岩浆弧带,位于东昆仑成矿带伯喀里克—香日德成矿亚带东昆仑造山带中段,岩石类型主要为石英闪长岩、正长花岗岩及二长花岗岩。为了加强该地区花岗岩体岩石地球化学与成岩成矿背景探讨,对花岗岩体开展了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及矿质元素研究。主量元素组成上,石英闪长岩具中硅(57.64%和58.47%)、富钠(Na2O/K2O均为2.57)特点,正长花岗岩具高硅(75.45%~75.99%)、富钾(Na2O/K2O为0.74~0.94)特点,二长花岗岩具高硅(66.80%~73.45%)、富钠(Na2O/K2O为1.50~2.13)特点;花岗岩体铝饱和指数A/CNK<1,为准铝质岩浆岩;碱饱和指数NK/A集中在0.26~0.69之间,属钙碱性岩石;里特曼组合指数σ43在1.18~2.31之间,属钙碱性类型。花岗岩体轻稀土元素相对重稀土元素富集,岩浆分异特征明显,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富集Rb、K、Ba、Th、Sr、Nd,仅正长花岗岩Sr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富集Zr、Hf、Ce,而Nb、P、Ti明显亏损,源区物质为壳幔混合物质,属挤压应力环境中同碰撞I型花岗岩。在岩体实测剖面中获得11种元素分析数据,与青海全省、东昆仑成矿带及其亚成矿带平均元素丰度值进行对比,初步划分不同岩性、不同类型、不同时代花岗岩,以及富集的含矿元素为Au、Zn、Y、Pb等。与区域有成矿事实且为I型花岗岩成因进行对比,认为研究区有较好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8.
基于逐5 min地面气象要素观测数据、逐日气象观冰站电线覆冰观测数据、安庆站逐12 h探空观测资料以及逐6 h 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对2018年初安徽省沿长江及跨江线路电线舞动过程中气象要素进行分析,并对导致电线覆冰和大风的天气成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舞动位置附近出现不同程度冻雨导致的电线覆冰,并伴有较强的东北风,极大风速风向与舞动线路夹角多在45°以上,冻雨和大风是导致此次输电线路舞动的直接因素;此次输电线路舞动发生伴随的冻雨属于典型的"过冷暖雨";700 h Pa南支槽前西南气流为此次冻雨输送水汽的同时带来暖温度平流,维持暖层的存在; 925 h Pa大陆冷高压下东北气流带来的冷温度平流使近地面层降水处于过冷却状态;锋面后冷空气在华北地区上空堆积致使冷高压加强是导致安徽沿江地区较强东北风形成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以80年代TM卫星影像及各种研究资料作为基本信息尖,反地壳稳定性作为一级工程地质分区的基本依据,亚区的划分则综合考虑了地貌条件、岩土体分布及工程地质特性、地面稳定性等因素,将安徽沿江经济带划分为3个工程地质区、8个工程地质亚区,并分别就其工程地质条件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0.
刘养雄 《甘肃地质》2007,16(1):17-22
北祁连西段作为甘肃一个重要的多金属成矿带,随着地质找矿工作不断地加强,日渐重要。根据熬油沟及卡洼沟一带水系沉积物、岩屑和岩石剖面测量结果,对Au、Pt、Pd和Pb、Zn等成矿元素的分布特征和组合关系进行了分析,总结了该处成矿地质背景和地球化学异常特征,指出了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