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测绘学   2篇
地质学   3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2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地形起伏度作为反映斜坡地质敏感性的重要指标,对评价冰湖溃决隐患具有重要意义.针对藏南希夏邦马峰东部冰湖集中区,基于国产高分卫星数据及ASTER GDEM V3数据,在1:5万比例尺下解译获取冰湖现状信息,优选均值变点法实现地形起伏度特征提取,在此基础上开展相关性分析,实现冰湖溃决隐患评价分级.结果表明:①在1:5万比例...  相似文献   
2.
降水中δ^18O的分析表明,本区夏季风期间大性气团降水中δ^18值高于海洋笥气团降水,同类型气团降水中δ^18O与气温之间呈正相关关系。达索普冰川经拔区高程效应明显的降水过程,δ^1、8O的垂直变化梯度较小为-0.1‰/100m。无高程效应特征的降水过程,可能与降水时的天气状况有关。同时地形对降水中δ^18O随高程的分布有较大影响。达索普部川区近东西向区域内降水中δ^18O分布与高程效应一致,而近  相似文献   
3.
希夏邦马峰冰川粒雪中环境季节变化记录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希夏邦马峰达索普冰川海技7000m冰雪平台钻取14m粒雪芯一支。通过对粒雪芯中δ^18O和主要离子浓度的季节变化分析,认识希夏邦马峰地区大气环境的季节变化特征。相关分析和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结果表明,达索普粒雪芯内的δ^18O与Ca^2+、Mg^2+、SO4^2-、NO3^-和NH4^+浓度之间正相关显著,而与Na^+、Cl^-和K^+浓度之间的关系不明显。EOF1代表了以尘埃来源为主的离  相似文献   
4.
尚尔广 《地图》2003,(5):8-15
当你打开中国的地形图,可以看到在我国的西南部,是一大片橙色的青藏高原,其间散落着点点“白花”,它代表着银白色的雪山和冰川;而在我国西部的边境线上,横卧着一条东西走向的天山山脉,沿着西部边境线向下看,依次是帕米高原、喀喇昆仑山山脉、冈底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由它们构成“世界屋脊”的南缘和脊梁,就在这条巨大而又漫长的脊梁上,巍然屹立着数十座6000米、7000米、8000米以上的高峰,这些高峰如同地球上的齐天巨人,举手蓝天齐,俯首白云低,气宇昂轩、威武雄壮地守护着这片极端险峻、神秘莫测、景象万千、荒凉广袤的雪山冰川和大地原野。  相似文献   
5.
降水中δ1 8O的分析表明 ,本区夏季风期间大陆性气团降水中δ1 8O值高于海洋性气团降水 ,同类型气团降水中δ1 8O与气温之间呈正相关关系。达索普冰川高海拔区高程效应明显的降水过程 ,δ1 8O的垂直变化梯度较小为 - 0 .1‰ / 10 0m。无高程效应特征的降水过程 ,可能与降水时的天气状况有关。同时地形对降水中δ1 8O随高程的分布有较大影响。达索普冰川区近东西向区域内降水中δ1 8O分布与高程效应一致 ,而近南北向区域内则与高程效应相反。  相似文献   
6.
希夏邦马峰北麓佩枯错湖堰塞成因的解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晓峰 《冰川冻土》1998,20(1):85-87
根据对希夏邦马峰北麓佩枯错湖区古湖岸的升降变化、门曲谷地河流阶地和冰水阶地等的实地考察,以及地形图、卫片、航片判读所取得的资料,并结合本区第四纪以来不同时期的上升幅度、古地理变迁、冰期与间冰期更替、动植物演进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发现希夏邦马峰北坡第四纪不同时期的冰水相沉积物,曾对门曲谷地有过不同程度的堰塞作用,故而提出佩枯错湖为堰塞成因的解释,其从初始形成、兴盛发育到衰退的演变过程与区内冰川类型从山谷冰川、山麓冰川到山谷冰川的演替过程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7.
希夏邦马峰东坡冰川与冰川湖泊变化遥感监测   总被引:21,自引:9,他引:12  
车涛  李新  P K Mool  许建初 《冰川冻土》2005,27(6):801-805
1977-2003年的遥感影像显示,希夏邦马峰东坡的冰川在迅速退缩,而其相应的冰川湖泊在迅速增大.南部的吉葱普冰川每年的退缩速度57099 m2,冰舌退缩48 m·a-1,相应的卢姆池米冰湖面积增加速度大约为79048 m2·a-1;北面的热强冰川退缩速度在63224 m2·a-1,冰舌退缩71 m·a-1,相应的扛西错冰湖面积增加约73 425 m2·a-1.从这两个冰湖的类型和变化分析,认为其具有发生冰川湖泊溃决洪水的潜在危险.  相似文献   
8.
秦翔  林舒 《冰川冻土》1999,21(3):237-241
1997 年希夏邦马峰达索普冰川冰芯科学考察中发现, 在海拔5 800 m 和7 000 m 降雪中δ18 O 值同时在9 月9~19 日有一个很大的突变, 这主要是由不同的类型降水气团产生的当时海拔7 000 m 实地观测和天气图都表明这一时期正好是西南季风和西风环流的转换时期 由西南季风引起的海洋气团因沿途多次降水过程的分馏,使水汽中δ18 O 含量已经很低,所以海洋气团在希夏邦马峰凝结后降雪中的δ18 O 必然也很低; 而由西风环流带来的降水气团主要为青藏高原内部湖泊、河流水汽蒸发所产生的, 这些湖泊、河流, 特别是湖泊正好是δ18 O 富集之处 因此, 从这些水面蒸发所产生的水汽, 携带的δ18 O 含量亦很高另外, 样品中的阳离子浓度大小顺序和 Ca2+ 离子浓度在9 月9~19 日前后降雪中显著的差别,也进一步证实了上面的结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