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75篇
  免费   3454篇
  国内免费   3529篇
测绘学   444篇
大气科学   111篇
地球物理   1401篇
地质学   14375篇
海洋学   2432篇
天文学   15篇
综合类   879篇
自然地理   1501篇
  2024年   118篇
  2023年   423篇
  2022年   575篇
  2021年   659篇
  2020年   538篇
  2019年   559篇
  2018年   397篇
  2017年   460篇
  2016年   454篇
  2015年   577篇
  2014年   884篇
  2013年   701篇
  2012年   832篇
  2011年   853篇
  2010年   720篇
  2009年   767篇
  2008年   779篇
  2007年   682篇
  2006年   632篇
  2005年   660篇
  2004年   694篇
  2003年   657篇
  2002年   671篇
  2001年   697篇
  2000年   652篇
  1999年   610篇
  1998年   563篇
  1997年   589篇
  1996年   618篇
  1995年   523篇
  1994年   471篇
  1993年   397篇
  1992年   413篇
  1991年   360篇
  1990年   379篇
  1989年   272篇
  1988年   76篇
  1987年   65篇
  1986年   34篇
  1985年   34篇
  1984年   15篇
  1983年   16篇
  1982年   13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11篇
  1979年   6篇
  1950年   6篇
  1944年   3篇
  1943年   3篇
  1942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对郑州地区现代的地貌类型进行划分,以现代地貌数据作为聚落分布的基础平台,结合已有的调研成果,从不同时代遗址分布的地貌特征与生存环境需求、聚落分布变化与河湖地貌变迁的关系等方面,对郑州地区西周前古聚落的生境选择与自然环境变迁进行剖析。结果表明:水源是先民生存繁衍的基础,但水环境的优劣在郑州文化迁徙中是一种辩证的关系。在郑州地区先民们聚落的选址位置与湖泊消亡变迁也十分微妙。全新世以来,裴李岗的聚落只能选址在老湖积高地上。到了仰韶时代,聚落开始向湖沼边岸地带扩散。从龙山时期到商代,随着西部湖泊的萎缩消亡而向东发育,人类逐渐向低处转移,直至占据湖积平原。聚落的分布密度和范围逐渐从郑州西部扩迁到东部,尤以商代的遗址分布特征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2.
叶翔  李靖  王爱军 《海洋学报》2018,40(7):79-89
滨海湿地作为人类活动和全球变化反应最为敏感的区域,其沉积记录可以反映出周边地区环境变化及人类活动信息。珠江口淇澳岛滨海湿地钻孔分析结果表明,在中全新世期间淇澳岛附近海域为河口湾环境,在风化层以上开始出现淤积,但在4 200 a BP前后受极冷气候的影响,沉积物粗化;自2 500 a BP以来,沉积环境相对稳定,在小冰期期间略有变化。沉积速率计算结果显示:淇澳岛附近海域自中全新世高海面以来的平均沉积速率为0.29 cm/a,4 160~2 500 a BP、2 500 a BP-1488年、1488-1893年、1893-1986年、1990-2007年期间的平均沉积速率分别为:0.17 cm/a、0.23 cm/a、0.35 cm/a、1.37 cm/a和5.94 cm/a,沉积速率逐渐增大,反映了珠江三角洲演化过程中沉积相与沉积环境的变化;1986-1990年期间的海堤建造极大地扰动了该钻孔上部的沉积过程,在工程施工期间共沉积了厚度约112 cm的沉积层,而在海堤建成后,沉积速率也显著增大。沉积物总有机碳、总氮和C/N值的垂向分布表明,在4 160~2 500 a BP期间受海洋环境影响较大,沉积物中有机碳以海源为主,2 500 a BP以来沉积物中碳、氮含量明显增大,C/N也相应变大,有机碳主要来源于陆源输入,但在小冰期期间海源有机碳贡献略有所增大;近百年来由于受人类活动影响显著,陆源有机碳的贡献快速增加。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延长油矿延223井晚古生代孢粉组合研究以及古植被的恢复,探讨了该区晚古生代孢粉植物化石组合的地层学和古气候意义。根据孢粉化石主要属种的时代分布及其在各样品中百分含量的规律性变化,自下而上建立了3个孢粉组合:Gulisporites cochlearius-Laevigatosporites minimus组合、Sinulatisporites-Florinites组合和Lueckeisporites permianus-Platysaccus radialis组合。根据对划分孢粉组合的特征分析,通过与邻区及华北地区晚古生代孢粉组合的对比,探讨了孢粉组合的时代意义。通过孢粉组合,推测了相应时期的古植被类型,并与前人在相同地质时期所建立的大植物化石带进行了对比,分析了各地质时期植被的兴起、发展、繁盛以及衰退绝灭的历史过程,研究区二叠纪植物群属于典型的华夏植物群,反映了一种温暖潮湿的热带雨林气候,二叠纪晚期随着松柏类植物所占比例的增加,气候有变干旱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针对Android手机GNSS伪距定位精度较低的问题,利用手机端观测信息,通过载波相位/多普勒平滑伪距改善手机端伪距观测值的质量,从而达到提高定位精度的效果。首先给出了Android手机GNSS原始观测量的获取方法,然后推导了载波相位平滑伪距和多普勒平滑伪距算法模型,并设计合理有效的试验对算法的精度进行评定。试验结果表明:在手机端静态定位中载波相位和多普勒平滑算法均可提高原始伪距的定位精度,且多普勒平滑算法表现更优;在手机端动态定位中多普勒平滑算法可获得比原始伪距更优的定位精度,但是载波相位平滑算法较原始伪距更差;由于硬件的制约手机端周跳和信号失锁严重,占比超过50%,载波相位在手机端的可用性较低;多普勒平滑算法的最优平滑时间常数小于等于10 s,具有实时动态定位的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5.
作者测定了博斯腾湖沉积岩心~(210)Pb、~(228)Th和核试验释放核素~(239,240)Pu、~3H的分布,并据~(210)Pb、~(228)Th、~(239,240)Pu的结果估算湖泊的沉积速率,分别为0.31cm/a,0.26cm/a和0.33cm/a。它表明该湖泊近百年来沉积环境十分稳定。沉积物岩心极好地保存了人类大气核试验的历史记录。~(239,240)Pu分布在1963±2出现峰值,与60年代核试验高峰期相当吻合。沉积物孔隙水~3H分布的峰值出现在1969年,与湖水的混合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6.
莱州湾南岸潍河下游地区咸水入侵灾害成因及特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通过对莱州湾南岸咸水入侵较严重地潍河下游地区晚更新世以来沉积特征及现代自然环境条件变化的分析,探讨了沉积相对咸水入侵产生及空间范围特征的环境机理。晚更新世以来的三次海平面升降变化造成了潍河下游地区海陆沉积环境交替,形成了巨厚的海陆交互相沉积层。海进时期,大面积的滨海平原被淹没,在近海平原洼地滞留的海水经过蒸发、浓缩变为卤水,成为咸水入侵的物源;海退后陆源碎屑在滨海地区沉积形成了巨厚的古河道砂层。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随着对地下淡水的过度开采,淡咸水水头压力差减小.卤水通过古河道砂层快速南侵。通过对潍河下游地区100余个地质钻孔水化学连续监测资料分析,阐明了咸水入侵的特征,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咸水入侵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7.
黄土高原古植被与再造山川秀美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要想恢复秀美的山川,主要在于恢复被人类严重破坏的原始植被.黄土高原的原始植被到底是什么样子,学者们说法不一.孢粉分析是最重要的方法.目前,研究结果已揭示出黄土高原古植被在第四纪以来显示着时间上、空间上的变化.古土壤代表间冰期夏季风盛行的湿热气候,植被比较繁盛;黄土代表冰期冬季风盛行的干冷气候,植被凋凌.全新世中期5000~6000年前,现代间冰期气候最佳时期,半坡人生存之时,森林茂密并有亚热带植物入侵,但兰州一带1万年来一直保持着荒漠草原的面貌.因此,黄土高原植被的恢复应参照各地的原始植被并考虑现代气候条件,因地制宜地实施.在东南部可以恢复森林,中西部可以恢复森林草原,西北部只能种草恢复草原.  相似文献   
8.
9.
The 22nd IAS Meeting of Sedimentology was held in the Convention Centre of the Grand Hotel Adriatic, in a small touristic town Opatija, located on the eastern Adriatic coast where Central Europe and the Mediterranean meet. It was the second IAS Meeting held in Croatia--the first one, 4th IAS Regional Meeting of Sedimentology, was held in Split in 1983. The Meeting in Opatija was organized by the Institute of Geology (Zagreb) and the Croatian Geological Society. The sponsor was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the Reoublic of Croatia.  相似文献   
10.
层序-岩相古地理图及其编制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1  
在中国岩相古地理研究历史简要回顾基础上,以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就如何编制层序-岩相古地理图进行了讨论,首先是编图单元的选择,一是以层序内的体系域为成图单元,二是以相关界面为成图单元.具体方法是在对所研究的层位进行精细的层序地层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层序对比,建立等时地层格架.在上述基础上系统编制不同层序内的各体系域或有关界面沉积时的古地理图.以此方法所编制的层序-岩相古地理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主要表现为更具有等时性、成因连续性和实用性,能更好地反映一个地区在统一地质作用场中的各种地质信息和综合效应;可以揭示出一些新的地质现象,对于覆盖区相带展布及变化具更合理的预测性.进而以中国南方二叠纪为例,在层序划分、对比的基础上,系统编制了一个完整的海平面变化旋回条件下的层序-岩相古地理图,并描述了其平面展布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