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4篇
海洋学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由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发的经修改后的《气象用玻璃液体温度表》检定规程(JJG207-92)对最高温度表提出了一个N值测定的问题.并要求在检定证书上给出N值。这对广大气象计量检定人员和台站观测员来说都是一个新问题。因此有必要对N值作简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2.
地月系统不同成因环形构造及其影像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形构造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现象,特别是在月球上分布更为普遍。本文论述了三种成因的环形构造,即:侵入岩成因的环形构造,火山成因的环形构造,以及小天体撞击形成的撞击坑。文中详细介绍了它们的成因与结构特征,指出侵入岩成因的环形构造主要由岩浆冷凝收缩形成,在遥感影像上主要表现为影像色调的不同;火山成因的环形构造为火山口,在遥感影像上具有环形结构;而小天体撞击形成的撞击坑形态复杂,如碗形坑、中心锥环形坑与多环撞击坑,撞击坑的坑沿外缓内陡,遥感影像上表现为环形或弧形构造,有些撞击坑具有辐射纹。  相似文献   
3.
张北6.2级地震前后的异常气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清森  姜贵才 《地震学报》1998,20(6):622-627
分析发现,1998年1月10日张北6.2级地震的震中,与1997年本区的特旱区、震前异暖区、倒槽低气压区以及震后不久的最大降雪区等中尺度范围(101~102 km)的异常气象区,存在五区对应现象.同时,震后5天内出现的3次低气压的演变,均在震区生成或明显发展.冻土层下限的异常变化可间接表明,在震区出现的异暖与地表深层的热量向上传导有关.   相似文献   
4.
岩浆岩冷缩裂隙形成机制、类型及成矿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岩浆冷缩裂隙是岩浆岩原生裂隙的重要类型。以往多学科、多角度的节理及裂隙研究不同程度地涉及到该类节理,取得了丰富的认识,但这些研究在冷缩裂隙的特点、形成机理、分类、裂隙的基本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成矿作用特点等方面系统性尚显不足,认识尚有争议。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不同机制和制约因素下岩浆冷缩裂隙的形成规律、裂隙类型,以及发育特点、裂隙(系统)规模和成矿作用特点等的探讨,分析不同裂隙类型的成矿作用特征,构建受体冷缩裂隙控制的斑岩型矿床的容矿裂隙概念模型,讨论其网状裂隙系统的裂隙特征、网状裂隙系统与斑岩的空间关系及其成矿作用和特点,较系统地归纳了岩浆冷缩裂隙的特点,丰富了斑岩型矿床的研究方法,对该类型矿床的理论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
秦岭 《气象》1993,19(12):33-35
对地面最高温度表的冷缩误差进行了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冷缩误差常可达到0.5-1.0℃。为解决此问题,通过计算得出冷缩误差修正图,为冷缩误差修正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6.
利用分钟降水资料、FY-4A气象卫星高分辨率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和ERA5再分析资料对2021年“7·20”河南极端暴雨过程中尺度系统精细结构及热动力发展机制进行观测分析和诊断研究, 结果表明: 该过程发生在“两高对峙”的鞍型场弱背景下, 其主导系统为500 hPa弱低压系统和低层偏东风切变线; 极端暴雨主要由水平尺度约300 km呈近乎圆形结构中尺度对流复合体产生, 其长时间维持与内部多个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合并及外围东南侧暖湿区新生单体的持续并入有关; 郑州站小时强降水(201.9 mm· h-1)由几乎静止的低质心β中尺度弓状回波产生, 其分钟降水量持续在3~4.7 mm; 边界层风场的动力辐合触发强烈对流, 使得强降水区上空θse锋区长时间处于中性层结, 其高层辐散气流在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附近构成次级环流下沉支; 中层500 hPa低压区气旋式曲率附近正涡度平流和925 hPa偏东气流持续暖平流输送、低层变形场锋生作用, 以及来自华东近海边界层急流异常强盛的水汽输送是此次极端过程发展维持的热动力学成因。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混凝土结构裂缝的几个主要影响因素进行量化分析,提出结构长度超出规范要求的工程抗裂设计措施。  相似文献   
8.
湖北铜绿山铜铁矿床成矿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宗保 《地学前缘》2010,17(5):296-305
以铜绿山铜铁矿为例,探讨了浅成岩体冷却过程中夕卡岩及夕卡岩矿床在接触带上的形成过程及其耦合条件。在铜绿山矿区,矿体主要产出于石英二长闪长玢岩与下三叠统大冶群碳酸盐岩的半岛状 岛链状残留、捕虏体接触带中,矿体与夕卡岩密切共生。此次工作根据大量野外观察,结合对已有资料综合研究,提出成矿空间为冷缩低压区的概念,即夕卡岩及夕卡岩矿床形成的起因是在岩浆固结后的岩石冷凝收缩过程中,在接触带上形成了一个能使流体持续汇聚和长期驻留的低压区--冷缩低压区系统。这个系统与岩浆期后热液的耦合,在超临界流体、CO2气体和临界转换作用的配合下,满足了夕卡岩型矿床成矿的需求,形成了铜绿山矿床。  相似文献   
9.
张大鹏  李明 《海岸工程》2009,28(1):27-29
针对夏季施工的码头混凝土面层产生的连续裂缝,分析了裂缝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以后的施工作业中应注意的问题,以防止类似现象再次发生。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