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测绘学   4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2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3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介绍了武汉市公共服务系统项目研制的目的——通过网络电子地图、触摸屏电子地图、光盘电子地图搭建公共服务系统平台,服务于公众。阐述了系统的内容,并着重分析了系统功能实现中数据库和功能模块的设计。  相似文献   
2.
由于交通信息系统具有动态化、离散化等特点,原有的信息技术已经不能完全满足交通应用的实际需求;借助于WebGIS可以满足交通信息化的现代要求,为出行者提供方便、快捷的公交信息。但ArcIMS自带SQL查询是隐含式的,对于专题应用的查询,尤其是给公共信息服务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在分析WebGIS-T的大众化信息服务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ArcIMS构建的沈阳市公交换乘的自定义界面化查询方案,克服了ArcIMS的缺点。  相似文献   
3.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比较分析法,建立了由"地籍空间分辨率圆锥"和"地籍时间参照系统"构成的区域地籍信息模型,阐述了现代地籍信息与社会公共信息整合关系在地籍空间定位系统、时间参照系统、边界系统及环境系统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基于标志的人机工程学原则,对GB/T24362—2009中地震公共信息图形标志的有效性进行测试评估,结合理解率、熟悉度、物理相符性、概念相符性的测试数据,评估本标准中的标志符号是否符合国际标准化组织(ISO)评估标准,重点分析该标准中高理解率标志和低理解率标志的影响因素,探讨物理相符性、概念相符性和熟悉度影响标志理解率(P<0.001)的机制机理。通过对测试数据的研究发现,物理相符性和熟悉度是影响标志理解率的最大因素,进而得出提升标志的有效性首先要提高标志图形的物理相符性、概念相符性和熟悉度的结论。最后结合人机工程学原则对GB/T24362—2009中的部分理解率较低的标志进行分析,提出了具体的改良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5.
地名信息化建设是当前地名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最常用的社会公共信息之一,是现代社会进行交往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和纽带,更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公共服务产品。地名信息化对于提高地名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何创新地名信息化服务模式,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广大地名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地名信息是反映地名及其属性的文字、数字、图像、声音等的总称,作为最常用的社会公共信息之一,不仅是其他各种信息传递不可缺少的重要媒介,而且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和人民生活以及国际社会的交流交往活动息息相关。地名信息化就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传递、获取、转化地名信息,从而发展以Intemet为核心的地名信息服务体系和推进信息技术在地名领域的广泛应用,最终促进数字城市更好地建设。  相似文献   
7.
2016年3月22日,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北京召开加强地名文化保护暨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工作视频会议,对地名文化保护和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工作进行动员部署。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民政部李立国部长出席会议并讲话。李立国指出,地名是基本的社会公共信息,也是重要的文化形态和载体,在国家治理、社会生活、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国防建设和国际交往等方面广泛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新形势下,  相似文献   
8.
微笑     
张燕燕 《地图》2003,(4):1-1
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讲,了解的远少于知道的,运用的也远少于所见的。  相似文献   
9.
洪梅 《中国地名》2009,(12):36-37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今天,地名作为一种社会公共信息,不仅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很大的联系,也是各界交往不可缺少的一种信息资源。因此,要全面做好地名工作,进一步完善地名标志的设置与管理,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10.
司毅铭  张道军 《水文》2004,24(4):13-16,20
研究了以流域机构为主体的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公共信息基础平台的框架。涉及的关键技术包括两类:数字技术,建模和计算技术。目前的公共信息基础平台应采用的数字技术有:数据库技术、3S及其集成技术、计算机网络与数据通信技术、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技术、智能体技术、多媒体技术与虚拟现实技术和中间技术等,必将为“数字黄河”工程的实施,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