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8篇
  免费   300篇
  国内免费   606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1033篇
地球物理   126篇
地质学   85篇
海洋学   172篇
天文学   39篇
综合类   56篇
自然地理   5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43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56篇
  2013年   59篇
  2012年   65篇
  2011年   71篇
  2010年   59篇
  2009年   70篇
  2008年   69篇
  2007年   114篇
  2006年   89篇
  2005年   75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55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35篇
  1995年   39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37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an approach to limit the fullness of ‘tuning’ provided by wave-by-wave impedance matching control of wave energy devices in irregular waves. A single analytical formulation based on the Lagrange multiplier approach of Evans [1] is used to limit the velocity amplitude while also limiting the closeness of the phase match between velocity and exciting force. The paper studies the effect of the present technique in concurrently limiting the device velocity and the required control/actuation force. Time domain application requires wave-profile prediction, which here is based on a deterministic propagation model. Also examined in the time domain is the effect of possible violation of the displacement constraint, which for many designs implies impacts at hard stops within the power take-off mechanism. Time domain simulations are carried out for a 2-body axisymmetric converter (with physical end-stops) in sea states reported for a site off the US east coast. It is found that the approach leads to effective power conversion in the less energetic sea states, while as desired, considerable muting of the optimal response is found in the larger sea states. Under the assumptions of this work, the end-stop collisions are found to have a minor effect on the power conversion. The present approach could be used to guide the design of power take-off systems so that their displacement stroke, maximum force, and resistive and reactive power limits are well-matched to the achievable performance of a given controlled primary energy converter.  相似文献   
2.
Based on daily ECMWF gridpoint data of two winters during 1981—1983 including an ENSOyear,propagation of low frequency oscillations(LFO)during Northern Hemisphere winters andtheir influences upon 30—60 day oscillations of the subtropical jet stream are studied with the sta-tistical methods as complex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CEOF)and so on.Results show that inthe winter of a normal year(1981—1982),30—60 day oscillations in the subtropical zone aremainly in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flanks of exit region of jet stream.In the ENSO year(1982—1983),they are mainly in the vicinity of entrance and exit regions of jet stream.Intraseasonalchanges of subtropical jet stream manifested themselves as latitudinal fluctuation or longitudinalprogression or regression of about 40 day period.There are marked differences between propagat-ing passages of low frequency modes responsible for changes of subtropical jet stream in the normalyear(1981—1982)and in the ENSO year(1982—1983).Changes of oscillation amplitude showobvious phases.In general,the one in late winter is stronger than that in early winter,strongestone occurs in February.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基本气流具有水平切变的情况下,利用摄动法导出了非线性Rossby波所满足的三阶Zakharov方程,然后,考虑了基流具有弱切变的情况,通过使用三阶Zakharov方程研究了Rossby波列的第一类不稳定性问题。结果表明:通过非线性作用,大气中的Rossby波列可产生调制不稳定。同时,本文对这种不稳定的区域,增长率和周期进行了详细的计算,并讨论了波振幅、波数、纬度和基流切变对它们的影响,指出Rossby波列的调制不稳定可以激发30~60天的低频振荡。  相似文献   
4.
地球物理现象和太阳活动中的高频振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顾震年 《天文学报》1995,36(1):65-72
本文用几种谱分析方法了从1976年7月-1992年9月期间的地球物理资料(日长变化,大气角动量)和太阳活动及1976年7月-1987年12月的日冕指数。结果证实所有序列中呈现出40-60天的振荡,同时也表明:它们的振幅和周期是随时间变化的。本文研究了谱结构的时空分布和讨论地球物理象与太阳活动之间的可能联系。  相似文献   
5.
6.
南印度洋SST与南亚季风环流年代际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美国NCEP全球大气再分析资料和JONES全球海表面温度异常(SSTA)资料,分析了南印度洋SSTA和南亚季风环流年代际变化的特征。研究发现,无论是南印度洋副热带海水辐合区的SST还是赤道以北非洲西海岸附近上升运动海区的SST的长期变化趋势,除了准3-5年的变化以外,还存在着明显的年代际的变化。对于全球最显著南亚季风环流的分析表明,南亚季风环流也存在明显的年代际时间尺度的变化。与南太平洋SST的年代际变化相比,南印度洋SST的变化周期要相对短一些。通过分析南半球冷空气年代际活动的特征发现,冷空气与南印度洋SST年代际时间尺度的变化具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登陆我国热带气旋活动的年代际变化分析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叶英  董波 《海洋预报》2002,19(2):23-30
本文利用1950-1999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资料,对50年来登陆我国热带气旋的月际、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及异常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指出了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频数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差异,并对比分析了同期的副热带高压等海洋大气环流指数的统计特征。  相似文献   
8.
热带大西洋年际和年代际变率的时空结构模拟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使用美国夏威夷大学发展的中等复杂程度海洋模式(IOM)在给定表面强迫条件下模拟了热带大西洋上层海洋年际和年代际变率的时空结构.利用NCEP的41a(1958~1998年)逐月平均表面资料作为强迫场,积分海洋模式41a作为控制试验,并利用模式分别做动量(风应力)通量和热量通量无异常变化的平行试验,与控制试验作比较.对3组试验模拟上层海洋变率状况的比较,并按年际和年代际时间尺度分别分析,揭示表面风应力和热通量异常对海表面温度和温跃层深度变化的影响,并比较了其影响的相对重要性.结果表明模式成功地模拟出了热带大西洋上层海洋的变率.模式模拟的海表面温度年际变化主要表现为弱ENSO型,年代际变化表现为南、北大西洋变化相反的偶极子型.在年际时间尺度上,热力强迫和动力强迫对海表温度变化都有贡献,其中赤道外海表面温度异常(SSTA)变化主要由热通量异常引起,而近赤道SSTA的变化主要由动量异常强迫引起.在年代际时间尺度上,热通量强迫的作用远比动量强迫重要.模式不仅能够模拟SST在年际和年代际时间尺度上的变率,还能够模拟温跃层深度在年际和年代际时间尺度上的变率.年际和年代际时间尺度上,温跃层深度的变率主要由动量异常决定,热通量异常强迫的贡献很小.  相似文献   
9.
周期浅析     
本文分析了滑动平均的数据处理方法对周期分析结果产生的影响。提出了过程变量同号积分的数据处理方法,并对亚洲西风指数序列进行了试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周期的长短与振幅的大小有密切关系,亚洲逐日西风指数的周期振荡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  相似文献   
10.
南海上层海洋热含量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1959—1988年南海表面至100m垂直平均温度(TAV)资料,结果表明:南海上层海洋热含量存在明显的准两年、4—5年和年代际振动。在E1Nino年,南海上层热含量显著增加。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南海TAV为负距平,此后转为正距平。南海TAV的变化与ENSO事件、东亚冬季风和热带大气环流的变异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