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6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6篇
测绘学   21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75篇
地质学   24篇
综合类   29篇
自然地理   3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9年10月18日山西大同-阳高发生了6.1级地震,在这次地震中,倒塌房屋31 348间,其中,倒塌的大部分是土窑洞.可见,减轻地震灾害的关键是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咸阳市的防震减灾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省地震局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市(县)地震、城建等部门的作用,加强农村房屋建筑抗震设防的指导和管理,积极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地震部门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经济全球一体化给文化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世界范围内的文化趋同现象日益加深,而各国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与特色逐渐衰弱,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本文从文化的角度对西南地区传统民居色彩加以探讨,并尝试分析其特征以及对“全球化”带来的民族文化危机。  相似文献   
4.
山西中部地区农村民居震害特征及抗震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收集整理山西中部地区历史地震灾害资料,总结了山西中部地区农村民居由地震引起的地基震害、建筑结构震害、建筑材料与施工震害三大特征,讨论了今后农村民居和村镇公共建筑的抗震对策。为将地震造成的民居震害损失降到最低程度,提出要实行总体规划,增强防震减灾意识,加强对农村民居抗震工作的指导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自然地理背景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讨论了气候、地貌与水文、地质与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对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格局、型式、风格、特色等方面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以功利观、审美观和生态观为内涵的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自然观。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自然地理背影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沙润 《地理科学》1998,18(1):58-64
讨论了气候,地貌与水文,地质与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对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格局,型式等方面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以功利观审美观和生态观为内涵的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自然观。  相似文献   
7.
2月7日,修武县政府对西村乡磨石坡和东交口村两处隐藏在民房屋内非法挖煤的薰井予以彻底捣毁,有效震慑、打击了非法采矿行为。  相似文献   
8.
李碧雄    赵开鹏    王甜恬    刘慧军  李梁慧 《世界地震工程》2022,38(2):021-28
传统安多地区藏式民居历史悠久,建筑特色鲜明,建造材料和建造工艺相对原始,川西北地区发生的几次地震中其抗震表现参差不齐。为了提高安多地区藏民的居住安全性,本文基于现场调研和文献资料分析,全面梳理了该地区民居的结构组成和构造特点,结合九寨沟地震中安多民居的震害特点和易损性特征,剖析了其抗震性能。研究表明:该类民居的建筑结构兼具藏式碉楼和汉式穿斗木构架的特征,易损性接近砖混结构;分层建造方式削弱结构竖向整体连续性,客观上通过层间错动有助于提高抗震耗能能力;结构体系混杂、砌筑墙体强度低、节点抗震性能不佳和楼屋盖自重大是其抗震主要薄弱环节。建议在保留建筑风貌的基础上优化结构体系,加强抗震连接构造,引入装配式建筑理念。  相似文献   
9.
温度是露天保存的夯土遗址由病害发育到整体消亡长期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遗址体内部温度的时空分布以及对环境气温的响应规律则更对其劣化形式与进程具有关键性的控制作用。研究对3处位于西北不同气候分区的典型夯土遗址的四季环境温度及其断面内部温度的日际变化进行实时监测与分析。结果表明遗址断面内部各监测点温度均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其环境温度及断面内部监测点日际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均可分为两个降温阶段和一个升温阶段,夏季与其余季节各温度变化阶段时长存在一定差异;更为重要的是在任何季节的每个温度变化阶段断面的温度变化范围及环境响应速率均具有纵向变化显著于横向变化的规律,而且春季的第2降温阶段的温度变化范围以及响应速率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0.
李钰 《国土资源》2006,(7):58-61
福建省是我国经济较发达的省份.福建省天宝物华、人杰地灵,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的祖先在此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福建省的民居,作为古代先民生产、生活的物质载体之一,因其历史悠久、风格独特,从而成为福建省的重要文化标志,同时也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瑰宝,福建民居中最为著名的当属闽西南的客家土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