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9篇
  免费   288篇
  国内免费   284篇
测绘学   189篇
大气科学   231篇
地球物理   382篇
地质学   433篇
海洋学   262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105篇
自然地理   42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55篇
  2022年   66篇
  2021年   78篇
  2020年   52篇
  2019年   78篇
  2018年   56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61篇
  2015年   52篇
  2014年   71篇
  2013年   81篇
  2012年   73篇
  2011年   77篇
  2010年   69篇
  2009年   57篇
  2008年   70篇
  2007年   55篇
  2006年   59篇
  2005年   51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31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6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介绍江劲波教授辨治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经验。江教授认为本病的主要病理特点是肾虚血瘀邪毒,主要病机为肾精亏虚,精亏髓枯;临证将其分为肾阴虚、肾阳虚、肾阴阳两虚3型论治,以补肾填髓为主,辅以化瘀解毒之法治疗,在临床中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2006年以来,上蔡县采取有力措施,强力推进粘土砖瓦窑厂治理整顿,分四次对92座粘土砖瓦窑厂依法进行强制拆除.截至目前,全县共关闭拆除粘土砖瓦窑厂118座,超额完成了市下达的关闭拆除任务.但部分被拆除窑厂负责人受利益驱动,擅自修复扩建被拆除窑厂.  相似文献   
3.
提出川滇地洼系“四层楼”铜矿床序列的形成与陆壳演化的成生联系,是与本区陆壳由前地槽—地槽—地台—地洼演化各阶段与之相匹配的成矿作用的产物.与此同时,并总结了本区“四层楼”铜矿床序列的成矿作用具有明显的继承性、新生性、旋回性及层控性四大特点和多因复成矿床的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4.
热带大西洋年际和年代际变率的时空结构模拟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使用美国夏威夷大学发展的中等复杂程度海洋模式(IOM)在给定表面强迫条件下模拟了热带大西洋上层海洋年际和年代际变率的时空结构.利用NCEP的41a(1958~1998年)逐月平均表面资料作为强迫场,积分海洋模式41a作为控制试验,并利用模式分别做动量(风应力)通量和热量通量无异常变化的平行试验,与控制试验作比较.对3组试验模拟上层海洋变率状况的比较,并按年际和年代际时间尺度分别分析,揭示表面风应力和热通量异常对海表面温度和温跃层深度变化的影响,并比较了其影响的相对重要性.结果表明模式成功地模拟出了热带大西洋上层海洋的变率.模式模拟的海表面温度年际变化主要表现为弱ENSO型,年代际变化表现为南、北大西洋变化相反的偶极子型.在年际时间尺度上,热力强迫和动力强迫对海表温度变化都有贡献,其中赤道外海表面温度异常(SSTA)变化主要由热通量异常引起,而近赤道SSTA的变化主要由动量异常强迫引起.在年代际时间尺度上,热通量强迫的作用远比动量强迫重要.模式不仅能够模拟SST在年际和年代际时间尺度上的变率,还能够模拟温跃层深度在年际和年代际时间尺度上的变率.年际和年代际时间尺度上,温跃层深度的变率主要由动量异常决定,热通量异常强迫的贡献很小.  相似文献   
5.
北方劳德藻配子和复大孢子的产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于1986年10月在厦门近岸采集北方劳德藻,从培养中观察其有性生殖和光对生殖的影响。结果表明,该藻只有宽度为26-40μm的细胞能形成配子和复大孢子;在光照条件下每昼夜只发生1次性化;雌雄配子以不同发育方式形成,配子发生呈现一定的时间程序;强光照和16h光周期最适于性化。由此得知,引起性化既依赖适当的细胞大小,又依赖光诱导的外部因素;产生两种精子数目是与精原孢囊的体积大小紧密相关;性化与光强度之间  相似文献   
6.
宁镇山脉的褶皱带被一系列横断层分割为褶断段。横断层相邻的断块,无论是褶皱的形态、纵断层的数目、规模和断距等特征沿纵向跨越横断层均存在不连续性的跃变,表明这些横断层是早于褶皱或与之伴生的纵断层而存在,并对各断块内发育的地质构造起到限制作用。因横断层作为较早的边界,后期的挤压在被分割的各块段内可以是有差异的,导致宁镇褶皱带在总体上的一致性,分段上的有特殊性。  相似文献   
7.
热带太平洋-印度洋上层热含量年际变化的主模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多种海洋资料,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与合成分析等方法研究了热带太平洋-印度洋热含量年际变化的主要模态及其对应的转换过程。结果表明其第一模态对应El Nino事件成熟位相时的空间分布,即热带西太平洋和东印度洋为一冷中心,西南印度洋和赤道东太平洋为暖中心;第二模态对应着El Nino事件过渡期的空间分布,太平洋10°N附近以及赤道带为变化中心,而印度洋的变化中心主要在苏门答腊岛西部的赤道东印度洋海区。这2个模态基本刻画了ENSO循环过程中热带两大洋热含量变化的关键海区。利用合成分析结果与EOF分解结果的相似性,探讨了EOF分解前两个模态之间的转换过程,发现第一模态可能主要是通过海洋波动的传播过程调整到第二模态的,而第二模态还可以作为El Nino或La Nina事件的预报因子。此外,分析结果还表明,El Nino事件与La Nina事件对应的热含量变化并不是反对称的。  相似文献   
8.
利用一个较高分辨率的全球海洋环流模式在COADS1945~1993年逐月平均资料的强迫下对海温和环流场进行了模拟试验,研究了全球热带海洋(主要是热带太平洋)海温和环流场的年际变化特征及模式ENSO冷暖事件演变的控制机理.结果表明,模式成功地再现了和观测一致的海温和环流的年际变化以及ENSO演变特征.其中热带印度洋年际SST变率的主要模态表现为与ENSO相联系的海盆尺度的一致性增暖或变冷现象,次级模态为热带印度洋偶极子模态;热带大西洋的SST年际变率表现为类ENSO的年际振荡现象.在热带太平洋,SST年际变化主要表现为ENSO型,环流的年际变率表现为与ENSO相对应的热带海洋质量循环圈的年际异常.对应于暖(冷)事件,前期赤道海洋垂直环流圈显示出减弱(增强)的特征.其中南赤道流异常的位相较Nino3区海温总体要超前5个月左右的时间;赤道上翻流异常的位相在表层要超前4个月,并随时间由上至下扩展;赤道潜流的异常则显示出东传特征,其中最早的较为显著的异常发生ENSO成熟前3个月180°附近.在模式ENSO冷暖事件的演变过程中,次表层海温异常沿赤道的东传起了关键作用,模式的ENSO模态主要表现为"时滞振子"模态.  相似文献   
9.
根据Huang和Qiu 1995年的潜沉率计算公式,采用同化的海洋模式资料和海洋-大气界面的通量观测资料,计算了北太平洋副热带海域3个模态水形成区逐年的潜沉率,研究了潜沉率产生年际变化的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西部、中部和东部3个模态水形成区潜沉率的年际变化主要周期分别为6,2~5和2 a;北太平洋副热带模态水的3个形成区的潜沉率都发现年代际的变化特征:在1985年以前,西部模态水形成区的潜沉率年际变化最为显著,但1985后年际变化振幅明显减小;在中部模态水形成区,1975~1992年间潜沉率随时间的变化的振幅较大,潜沉率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值也达到33.99 m/a,而在1970~1975年间和1993~1998年间潜沉率都小于20 m/a;西部副热带模态水形成区的潜沉率的年际变化与这里海面的净热通量的年际变化有很好的相关性,中部副热带模态水形成区潜沉率的年际变化则取决于局地Ekman流的年际变化,而在东部模态水形成区局地风应力旋度的变化直接影响潜沉率的大小.  相似文献   
10.
海洋立管复模态动力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虑阻尼的影响,研究海洋立管的动力特性。通过分析管内流体及管外海洋环境荷载的共同作用,建立海洋立管涡激振动偏微分方程,进而得到立管动力特性方程,用复模态分析法求解动力特性方程得到立管考虑阻尼的自振频率。算例计算表明:考虑阻尼的立管自振频率略小于不考虑阻尼的立管自振频率;立管的自振频率随着内流流速的增加而减小,但内流流速不大时,影响较小;管道长度对立管的自振频率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