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2篇
  免费   81篇
  国内免费   272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142篇
地质学   424篇
海洋学   24篇
综合类   12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9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3篇
  1954年   1篇
  194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大陆岩石圈在张裂和分离时的变形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南海南北共轭边缘地壳剖面的对比研究,发现大陆岩石圈的物理性质是分层的:上、中地壳呈脆性,下地壳表现出塑性,而岩石圈上地幔则仍呈脆性。因此,在它受张性应力场作用时,其变形和破裂分离方式也是分层进行的:上、中地壳能发生犁式断裂,产生的断块沿断面转动在地表产生一系列半地堑,并使地壳厚度减薄;如拉张应力继续作用时,上、中地壳将沿犁式断裂被拉开,从而形成上、下板块边缘,并彼此分开。下地壳则发生塑性变形,使地壳厚度减薄,并最终将其拉断。岩石圈上地幔亦可产生陡倾断裂,形成的断块沿断面转动亦使其厚度减薄,并最终沿陡倾断裂被拉断。这就是我们称之为岩石圈变形和破裂分 离时的分层变形及分层破裂分离模式。  相似文献   
2.
根据多层神经网络映射存在定理,提出了基于神经网络响应面和塑性极限分析理论的结构系统可靠性分析的新方法。数值试验表明,该方法可以快速、高质量地求出结构系统可靠性指标,是一个具有发展前景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3.
4.
江西省永平铜矿西部排土场极限堆载高度确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内外对排土场极限堆载高度的理论计算缺乏研究,目前尚无成熟的统一理论计算方法。文章结合永平铜矿西部排土场的工程实例,在进行边坡工程地质条件勘察与排土场岩土物理力学性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数值计算方法对排土场进行了分层堆载数值模拟计算。通过对计算结果的分析,得到位移、塑性区与安全系数随堆载高度的变化规律,并确定了该排土场的极限堆载高度。  相似文献   
5.
在高坝建设中.由施工期导流洞改建成的"龙抬头"形式永久泄洪洞是实际工程中一种常见形式.本文以紫坪埔为例,在岩体结构模型概化的基础上.采用FLAC3D"的数值分析方法t系统研究了紫坪铺水电站导流洞改造成泄洪洞,开挖完成后围岩的二次应力场、变形场和塑性破坏区的变化特征,与开挖过程中的监测资料进行对比分析.为洞室稳定性评价和工程施工设计提供了基础资料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基于土质边坡塑性极限分析条分法的可靠度计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土塑性极限分析上限定理出发,以土质边坡塑性极限分析条分法为基础,在引入可靠性分析方法(JC法)后,建立了土质边坡塑性极限分析条分法可靠度极限状态方程,并推导得到了塑性极限分析条分法可靠度计算公式。这种方法实现了定值计算向不确定性计算的转变,同时可靠度指标的计算结果具有概率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冲断构造分析过程中 ,常常把塑性岩体仅仅作为滑脱层看待 ,忽略了一些地区塑性变形与冲断构造变形的复合作用。根据露头、钻井、地震等资料 ,应用平衡剖面等技术对库车坳陷西部的构造变形进行了恢复分析 ,发现库车坳陷西部的下第三系盐、膏、泥等塑性体受重力和构造应力联合作用发生了复杂的变形。以往单纯用冲断构造模式分析其成因机制 ,没能科学地反映中生界与新生界之间的变形缩短量的差异 ,通过塑性体的底辟变形和滑脱变形依存关系的剖析 ,能够恢复库车坳陷西部构造演化过程 ,进而为油气勘探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8.
上覆岩层组合运动的力学解析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弹性薄板理论和复合材料力学的层合板理论,讨论了在覆岩运动中起决定作用的组合关键层的应力,为计算组合关键层的整体强度提供了途径;并且从控制开采沉陷工程实际入手,将结构塑性极限分析理论运用于组合关键层的失稳最大荷载计算,解析得出了充分采动情况下关键层塑性极限荷载的表达式,从另一个角度得到了一种判别关键层位置的新方法,为实施离层带注浆减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This paper discusses some mechanical concepts that have been largely applied to structural geology and tectonics, and addresses the problems and misunderstandings in use of these mechanical terms. The purpose is to stimulate the interests for structural geologists in using the mechanical principles and methods correctly to solve the geodynamic problems.  相似文献   
10.
慢地震慢前兆的机制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通过岩石高温高压破裂实验与有机玻璃破裂试验的应力—应变曲线对比、地震波形记录(观测资料)与试样破裂波形(实验资料)对比、地震前后定点应变与主破裂前后应变形态变化的对比,认为慢地震是临界或亚临界破裂或预先滑动所致,是低频应变波动。它是材料屈服、弱化或塑性变化的必然结果。而慢前兆则是临近大地震(大破裂)前出现的诸如形变、低频地震波(破裂弹性波)等的短期及临震前兆现象,它比较可靠。但由于许多岩石主破裂前并无明显的临界破裂或预滑动现象,也并非所有岩石都一定出现明显屈服,所以也并非每个地震前都有慢地震,因此,也就不一定都出现低频波动。从而,也并不一定都出现相同的短期、临震前兆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