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28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46篇
地质学   4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本台由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始建于1967年2月,是1966年邢台地震后为监测华北地震活动而专门增设的首批地震台站,为建国后山东省境内第一个地震台。原名为泰安地区地震综合台,1971年9月被国家地震局定为国家基准台。台站处于鲁中隆起,莱芜弧形断裂带的北侧,辛庄至垛庄北西向断裂带的西侧,见图1。  相似文献   
2.
华北地区的地震层面成象   总被引:19,自引:8,他引:19  
本文根据华北地区(东经110.5°-123.0°,北纬30.5°-41.5°)1981-1984年间7520条P波到时资料,利用正交投影法重建了该区的地壳和上地幔的三维速度结构,应用数字图象处理技术获得了不同深度(横切片)的速度图象。层面成象的结果表明:1.华北地区的地震波速度存在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2.华北地区的大地震几乎都发生在高速、低速区的过渡带上。3.深度为14km的层面速度图象与熟知的地质构造非常相似;深度为75km的层面速度图象存在三个明显的低速区,它们分别位于郯庐断裂带、太行山前断裂带和山西断陷带,这一结果有利于关于上述地区为大陆裂谷带的认识。 本文在获得三维速度图象的同时,还重新确定了该区的129个地震的震源位置。  相似文献   
3.
引言 张奕麟先生是我国现代地震台网观测技术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他致力于现代模拟和数字地震台网观测技术研究,为推动我国地震观测技术现代化做出了突出贡献.本文就他在北京八条线遥测地震台网、国家地震局768工程,以及中国数字地震台网(CDSN)等科技项目中,发挥的历史作用做简要回顾.  相似文献   
4.
华北盆地自晚第三纪末期或第四纪以来,地壳拉张速率逐渐减弱,相继转为北东东向水平挤压和上下运动。夏垫、唐山-宁河断裂为深切地壳的断裂。唐山震区震前重力变化约为正200微伽(76年3月—76年7月)。依据北京—乐亭重力变化曲线,推断引起唐山重力变化的密度界面深度约为36公里,上隆约1米,而夏垫相应下降。同时根据密度界面公式来估算震源附近密度变化量,唐山为2.17×10-4克/厘米3,夏垫为-1.46×10-4克/厘米3  相似文献   
5.
国家地震局于1979年8月6日至11日在北京主持召开了“固体潮研究学术讨论会”。到会代表47人,除局所属研究所,省局等19个单位外,还邀请了科学院测地所、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和总参地震办公室等单位的代表参加。 会上宣读了论文、报告19篇,主要内容可归纳为:1.重力固体潮观测结果的调和分析,有北京、四川郫县、上海、昆明等地区的分析成果;2.固体潮理论值的计算;3.重力固体潮观测结果的误差分析及重力仪格值常数的标定;4.水平摆仪器的研制与测试,5.从潮汐应力和震源物理等角度初步探讨潮汐与地震的  相似文献   
6.
中国深部构造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扼要地总结了我国对深部构造研究的进展情况。曾经在几个不同地区进行过地震测深的工作,有些地区发现地壳中存在高速或是低速的夹层。曾经利用数字计算求得不同地区的地震面波频散,并用阻尼最小二乘方法反演地壳的参数。根据地震面波频散的特征,可以研究我国大地构造单元的区分。  相似文献   
7.
《地震地质》1980,2(3):38
本图由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主编、地图出版社出版。本图是在国家地震局全国地震烈度区划编图组汇编的有关图件的基础上,广泛应用了我国各部门近年来的最新资料编制的。它是我国第一张公开发表的地震构造图,并被推荐参加第26届国际地质大会图书展览。图件较全面地反映了我国地震地质和地震活动性的基本特征,图中表示了新生代以来不同时代的活动断裂及其性质、盆地及其内部结构和沉积厚度、岩浆和火山活动以及M≥4.7级的破坏性地震震中。对M≥6级的地震均标明了震级和发震日期。台湾及其东部海域只表示了M≥6级的地震。该图附有说明书和6级以上地震目录  相似文献   
8.
1979年,我国决定建立第二代地震地下水观测网。本文总结了自邢台地震以来地震地下水研究方面的主要经验、教训,参照国外有关建网的资料,提出深浅结合、点面结合,开展场的观测.控制活动性断裂等一套具有我国特色的建网思想。在近几年建网工作中,此文提出的原则与方法已付诸实施  相似文献   
9.
中国东部重力梯级带的地震地质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东部重力梯级带上的强震震中分布有着明显的分段性。区域重力场及其地震地质分析表明,沿带现代地震活动的不均一性是与其深部构造环境的差异相联系的。因此重力场与地震关系实质上是一个地震与构造的关系问题。区域重力场只有当其综合反映了所在地区(带)存在强震孕育的构造条件方可作为强震发生的一种判别标  相似文献   
10.
《“郯庐断裂学术讨论会”摘记》一文发表后受到读者的欢迎,但报导的内容不够全面,根据大家的要求,续登本篇会议摘记。深部构造刘光夏(国家地震局物探队):我队于80年4—6月在连云港—临沂—泗水人工地壳测深剖面的13个爆炸点上,进行了18次爆破,记录到6组较明显的震相。莫氏面反射波Pm能量最强,大致可以连续追踪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