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测绘学   3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9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2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湖南地质》2012,(2):15-15
2012年1月,多家媒体报道:长沙万达广场发现宋、明清时期的“古城墙”和淤泥层,考古专家推断当时湘江东岸在“古城墙”脚下,“古城墙”是依岸而建,有点水上城市威尼斯的风范,故湘江东岸曾发生往西挪动了约100米的改变。  相似文献   
2.
以航空摄影和全野外数字化测量等手段,获取丰富的地形地貌数据,再结合多种GIS数据处理方法获取锁阳城建模数据,通过精细建模和实景贴图技术建立城墙模型,最终在SuperMap平台下建立三维场景。详细介绍了模型数据获取、模型数据处理和建模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3.
不同掏蚀深度下古城墙的稳定性数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浙江良渚古城的宽顶古场面墙稳定性问题为研究对象,本文针对古城墙可能出现的不同深度的风沙掏蚀的实际工况,通过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建立计算模型进行了稳定性分析,探讨了不同掏蚀深度下城墙破坏机理和规律.研究表明:当城墙墙根掏蚀深度不是很大时,城墙整体稳定,土体开始出现比较小的位移量,掏蚀部位及其周围出现局部塑性破坏现象.随着掏蚀深度的增加,城墙塑性破坏区域不断向城墙体内部、顶部及顶部后缘范围发展,城墙上的土体位移量随着掏蚀深度的增加而呈数量级的增加,直至城墙出现整体崩塌破坏.掏蚀作用加剧了地震作用下城墙体的破坏,在掏蚀部位形成潜在破坏口,内部形成塑性贯通区,造成墙体整体崩塌.  相似文献   
4.
箱涵顶进工艺在玄武湖水底交通隧道方案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玄武湖水底交通隧道筑堤开槽埋管方案中,为确保古城墙的安全,可采用箱涵顶进工艺穿越古城墙基础。介绍了箱涵顶进工艺的结构设计及实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紫云 《海洋世界》2004,(1):43-45
在希腊爱琴海东南部有一座离首都雅典最远的小岛,那里游人很少,但却是历史最悠久的游览胜地,她就是最富神秘色彩的罗得岛。她的著名就在于,世界七大古迹之一的罗得岛太阳神巨像曾站立在这里,而罗德古城中古世纪的城墙,更是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虽然几千年的古迹早已东歪西倒,甚至灰飞烟灭,但这个曾经叱咤爱琴海的岛国,埋藏了几千年的神话,仍是那么引人遐思。  相似文献   
6.
刘欣怡 《地下水》2012,(1):185-187
西安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多、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西安明城墙则是这座古城最具风韵,最有特色的代表。明城墙几经战乱的破坏、风雨的洗礼,对它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在城墙保护中体现城市文化,将城市文化应用于古历史遗迹的保护是研究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临海古城墙有着悠久的历史,总长6000多米。自晋代开创以来,已有1600余年,迭经唐、宋、元、明、清诸朝不断修筑增扩,其主体部分一直保存到今天。古城墙沿江修筑,依山就势,逶迤曲折,雄险壮观。尤其是北固山一段,建于危崖之巅,飞舞盘旋,敌台林立,雉堞连云,城楼高峙,与北京八达岭相较,可称双绝,称之为"江南八达岭",并不过誉。其独特之处是,临海古城墙两侧,古木参天,常年苍翠,城墙掩映在青绿丛中,更增添了一分灵秀。更为  相似文献   
8.
地铁隧道盾构施工引起的古城墙变形规律及其控制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建喜  张引合  冯超 《岩土力学》2011,32(Z1):445-0450
以西安地铁2号线区间隧道下穿南门古城墙工程为依托,通过建立FLAC3D数值模型对可能的3种施工方案进行了对比分析,建议将管片支护及壁后注浆、城门基础范围内土体化学注浆加固和城墙南面基础附近施工钻孔灌注桩的联合变形控制方案作为最优的可行性方案,并对该方案引起的古城墙变形规律进行了预测研究,根据预测结果制定了监测方案。工程实践表明,建议的古城墙变形控制施工技术是合理的,隧道施工时引起的城墙和地表变形值处于安全值范围内。得到的地铁隧道盾构施工引起的古城墙变形规律及其控制技术对西安地铁1号线下穿东西古城墙的安全施工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9.
王贵超  刘国胜 《地图》2003,(4):72-77
对我而言,鄂西北是块陌生的地方。这里地势险要、海拔较高、前人形容它:“东通襄邓,西逼秦蜀,南接荆澧,北据商洛,溪流湍激,崖径险崎”,向来是兵家必争之地。20世纪80年代,人们在湖北竹溪县同陕西安康市交界的山岭上,发现了多处古城墙遗址。有人指出,这就是战国时代的“楚长城”。楚本是僻在蛮夷的小国,春秋初年楚先人披荆斩棘,励精图治,国势日盛。至庄王时楚地西北至于汉中,据有上庸地。那时楚强秦弱。两国曾长期结盟对付晋国。楚昭王旱,吴师入郢,楚几乎亡国。申包胥入秦乞兵,击退吴军,楚国得以复兴。战国之际,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修立法度,奖励耕战,秦国迅速强大起来。秦兵出关,诸侯惊惧。秦惠王时秦攻取巴蜀,秦楚关第紧张起来,两国矛盾激化。因此,楚国在与巴蜀邻界的地区修筑一些军事防御设施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0.
平遥古城墙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由于古城墙经历年代久远以及近代人为破坏,其内部结构发生了很大改变,目前已有部分马面和墙体出现裂缝,甚至发生了严重的跨塌事故。本文以探地雷达技术的应用为基础,简述了探地雷达在古城墙修缮中的基本原理及应用。通过讨论探地雷达技术对目标体的检测,分析古城墙雷达剖面,得出了城墙内部存在松软土体、孔洞、裂缝等结构缺陷,并给出危险等级,为制定修缮计划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