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1篇
海洋学   8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3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4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陈斌  高飞  印萍  刘金庆 《海洋与湖沼》2015,46(6):1279-1291
基于2014年最新的洪、枯季节实测资料,分析了南渡江河口海域水文泥沙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借助台风"海鸥"过境期间的河道监测数据,研究了台风天气造成的洪水事件对河流入海水沙通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洪、枯季节河口海域的水体层化作用不强,洪季的水温高于枯季,但盐度低于枯季。水温呈现向海递减的趋势,而盐度整体分布较为均匀;(2)河口水体含沙量近岸大于远岸,枯季河口三角洲泥沙向西输运。洪季含沙量明显高于枯季,大量泥沙在台风季节被冲刷入海,而后向海或向西输运扩散;(3)河口海域为不规则全日潮,呈现东西向往复流特征。温度、盐度和浊度均呈现较强的潮汐性变化特征;(4)枯季河道内存在明显的盐水楔,锋面处的垂向梯度很大,在口门向陆大约12—15 km以远的河道水体不再受潮汐影响;(5)台风"海鸥"影响下,南渡江洪峰期间的径流量和含沙量均远远超过多年平均值,反映了南渡江河口地区"台风季节"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海南岛南渡江河口枯季大小潮的盐度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渡江河口长度较短,河口内驻波发育。河口内盐水入侵近年来呈加剧之势。根据2009年2月大小潮多站同步的周日水流、盐度观测以及2009年11-12月连续38天的表层盐度观测资料,结合EFDC数值模拟结果,分析了南渡江河口枯季大小潮期的盐度与水体分层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枯季时南渡江河口干流自口门向陆,潮流流速递减,盐度减小,水体分层增强。水体分层在落潮时增大,涨潮时减小。大潮期的混合作用强于小潮期。河道内采砂形成的深坑对高盐水起到捕集作用,涨潮时输入的高盐水在落潮时无法向海输出,对南渡江的盐水入侵起到加剧作用。实测资料显示,小潮期的盐水入侵长度要大于大潮期。  相似文献   
3.
利用ArcGIS技术对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南渡江水下三角洲地形资料进行冲淤分析,并探讨冲淤变化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1963-1980年、1980-1996年和1996-2003年3个时段南渡江水下三角洲的淤积/侵蚀面积比分别为2.2,1.1和0.73,净淤积速率分别为4.17,-0.002和-2.2 cm/a.这种...  相似文献   
4.
田明  李春初 《热带地理》1994,14(2):105-112
本文通过对南渡江干流河口动力特征、河口过程的研究及历史海图的对比分析,揭示了该口门泥沙转运(或越过)的基本形式,阐述了在洪枯季条件下干流河口的地貌过程。  相似文献   
5.
海南岛南渡江三角洲海岸演变的波浪作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应用白沙门1984年波浪统计资料,通过对南渡江三角洲北部近岸海底泥沙活动特性与东部废弃海岸泥沙沿岸输移方式及其岸外沙坝、堡岛响应波浪动力而具有的形状进行分析,揭示了波浪在南渡江三角洲北部沿岸演变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正"经过土地整治,排灌设施跟上了,交通方便了,土地的质量也提高了。"近日,在海南省海口市南渡江流域的马坡洋蔬菜产业园,正干农活的李大姐喜滋滋地告诉记者。2011年11月,国土资源部、财政部批准同意实施海口市南渡江流域土地整治重大工程。该项目整治规模32.6万亩,估算总投资27.95亿元,建设工期4年,堪称海口农业发展史上的"大手笔"。项目实施过程中,海口市创新提出"人造沃土"的设想,即疏浚河塘底泥,经生态改良后用于耕作层土壤利用,大大推动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7.
南渡江流域暴雨洪涝致灾临界面雨量的确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海南省南渡江流域龙塘水文站1976—1987年和2009—2010年的逐日气象水文资料,采用HBV-D水文模型,通过对模型参数率定和验证,确定了适合南渡江流域的HBV-D水文模型最优化参数。结果表明:该模型在1976—1981年率定期、1982—1987年验证期和2009—2010年验证期的Nash-Sutcliffe效率系数分别为0.891,0.831,0.953,相关系数分别为0.944,0.912,0.977,达到了0.01显著性水平。通过建立的南渡江流域HBV-D水文模型进行模型反演,确定了不同前期水位 (7 m,8 m,9 m,10 m,11 m) 的面雨量和水位关系,根据龙塘水文站的警戒水位、10年重现期水位、30年重现期水位、50年重现期水位作为不同等级预警的临界判别条件,最终确定了不同前期水位的致灾临界面雨量指标。  相似文献   
8.
海南岛南渡江三角洲的废弃与侵蚀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讨论了海南岛南渡江三角洲由发展到废弃的演化过程,分析了不同废弃阶段的河口平面形态由东向西变化等特征,对比活动三角洲与废弃三角洲的显着地貌差异.此外还讨论了活动三角洲前缘潮流在岸外较深水区的侵蚀作用和泥沙的向东搬运,以及波浪在近岸较浅水区的侵蚀作用和泥沙的向西和向岸的搬运.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海南三大江入海河口区表层水体微塑料分布特征、污染现状和潜在影响因素。【方法】于2021年11月对海南南渡江、昌化江和万泉河入海河口区的微塑料污染状况进行研究分析。【结果与结论】南渡江、昌化江和万泉河河口表层水体微塑料丰度范围分别介于0.16~1.27、0.25~0.70、0.19~0.82 m-3之间,平均丰度在0.42~0.47 m-3之间,微塑料成分以聚丙烯(PP)、聚乙烯(PE)、聚酯纤维(PES)、聚苯乙烯(PS)占主导。其中,南渡江、昌化江河口区主要以粒径范围在0.5~3.0 mm的碎片状和纤维状的微塑料丰度居高,占比分别为73.3%和78.2%,而万泉河以粒径范围在2.0~5.0 mm的碎片状和纤维状微塑料为主,占比为54.8%。随入海河口区的岸线距离增加,微塑料丰度均呈现为从河口到近岸海域递减的趋势,各站位丰度有所降低并呈现明显差异。与国内外入海河口相比,本研究区域的微塑料丰度整体处于低污染水平。  相似文献   
10.
海南岛南渡江河口的盐水入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渡江是海南岛最大的河流,河口长度较短(约25 km),口外濒临琼州海峡。南渡江的盐水入侵近年来呈加剧趋势,急需对其过程与机理进行研究。本研究运用FVCOM模型,采用2009年枯季的实测数据对模型进行了验证。根据模型计算结果分析了枯季和洪季南渡江河口的流速和盐度的时空分布及盐水入侵的变化,探讨了河口不同位置驱动盐分向陆输运的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枯季小潮时的河口环流强度大于大潮时,而洪季河口环流在大潮时更加发育,洪枯季都表现出大潮期的盐度分层(表底层盐度差)大于小潮期;口门附近,潮汐振荡输运在总的向陆盐分输运通量中占主导,而向上游方向,稳定剪切输运则表现得更重要。主河道内损失的盐分主要通过海甸溪的盐分输入进行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