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18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3篇
  2019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西龙胜地鞠非构造侵位的蛇绿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西龙胜地区的蛇绿岩并非是构造侵位于元古界丹洲群中的异地洋壳碎片,而是早期岩浆侵位的基性超基性岩席在原地遭受变形分解作用的透镜体型产物。龙胜蛇绿岩是一种非构造侵位的另一种类型的蛇绿岩。  相似文献   
2.
张建新  许志琴 《地质论评》1998,44(4):348-356
变形构造研究显示阿尔金划分成具有近水平拉伸线理的韧性左行走滑变形域和具有陡角度倾伏拉伸线理的收缩变形域。在SS与PS之间的过渡区域还发现中等角度倾伏的拉伸线理。  相似文献   
3.
河南省嵩山区位于中朝地台南部,区内发育被2个角度不整合面分隔开的3个前寒武纪岩群,一个主滑脱带沿着嵩山群与登封群间不整合面发育.滑脱带之上的早元古代嵩山群形成近南北向的褶皱带,因此,嵩山群岩石在主滑脱带之上形成无根的独立构造.与滑脱带下伏的太古宙登封群很少有关系.主滑脱带厚4~30m,沿着主滑脱带,登封群角闪岩相岩石强烈退变质到绿片岩相矿物组合,主滑脱带发育在脆韧性过渡域.多尺度的观察指出,主滑脱带的形成受地壳成分分层导致的流变学分层性所制约,而且地层柱底部软弱面或地质界面是近水平的滑脱带发育的优选位置.显然,对滑脱带的发育还必须考虑水解弱化作用.  相似文献   
4.
曹汇  Chris FLETCHER 《岩石学报》2012,28(6):1937-1948
基于变形分解理论提出的面理弯切轴测量技术,通过对变斑晶中多期面理的测定分析,为厘定造山运动中的变形过程提供了新的精确定量研究手段。面理弯切轴数据已经被用于解决地质领域多种问题,例如:研究造山运动过程中变形变质历史以及在区域和造山带尺度对比多期变质作用;论证变斑晶生长过程是否发生旋转;变斑晶成核生长与区域变形过程之间的关系;重建板块运动历史过程;约束不同地质事件的发生时限;划分复杂变形分解类型以及岩浆侵位机制及时限研究。本文主要介绍面理弯切轴测量方法的原理、具体测定方法、研究意义及应用范围,并以美国阿肯色地区为例,详细介绍了面理弯切轴测量技术在造山运动过程区域变形历史重建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辽宁翁泉沟含铀硼铁矿中硼(B2O3)储量约占我国总储量的一半,矿床经勘探后一直没有得到很好利用。在综合利用资料积累与地质研究基础上,认为影响矿床利用的因素主要为矿石分解状况。研究认为矿床中硼镁铁矿-磁铁矿和硼镁石-磁铁矿两种主要类型矿石中绝大部分可利用的为变质后期热液作用产生的硼镁石-磁铁矿型矿石。这种热液作用形成的矿石是有规律可寻的。为达到综合利用的目的,有必要按不同类型矿石重新圈定矿体,根据不同矿体中矿物组分,选择不同的综合利用方案。  相似文献   
6.
桐柏-大别-苏鲁UHP和HP变质带的结构及流变学演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岩石圈流变学基本原理指导下,运用现代构造解析学方法,在不同尺度上差别和分析了桐柏-大别-苏鲁UHP和HP变质带内深俯冲,同碰撞构造及UHP和HP岩石折返过程中的变形特征,重点讨论同碰撞形成的高角度网结状榴辉岩切带阵列,高角闪岩相剪切及有关变形组合以及碰撞期后伸展韧性薄化变形样式,强调指出不同地壳层次和物理条件下变形分解作用的重要性,而且,在UHP和HP变质带内最有效的应变体制是剪切作用,并在三维空间上形成不同格式的剪切带网状系统,以构造学记录为主线,结合已有可利用的岩石学,变质作用pT轨迹和同位素年代学资料,提出一个UHP和HP变质带尺度上的流变学演化模式,其中,UHP和HP变质岩石由地幔深度折返到地壳表层,经历了楔状挤出,碰撞期后地壳韧性薄化及晚造山伸展塌陷,揭顶作用等多个阶段的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7.
Microbial production of CO2 in red soil in Stone Forest National Park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Lunan stone forest is a kind of typical karst in China,Which is mainly developed under red soil.In the winter of 1999,three study sites were chosen in stone forest national park according to vegetation cover,geomporphologic location and soil types,CO2 concentration was measured with Gastec punp at different dephts of soil (20,40,60cm) and at the same time soil samples were gatered and soil properties such as soil moisure,pH,soil organic content were analyzed and the total nmuber of viable microbes were counted in laboratory,In the study,dependent variable was chosen as the mean soil log(PCO2),and soil properties were chosen as the independent variables.Multiple 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totla amount of microbes and soil moisture are the best indicators of the CO2 production,With the equation LOG(PCO2)=-0.039(TNM)-0.056 (Mo) 1.215 accounting for 86% of the variation of the soil CO2 concentration,where TNM is the total number of microbes in teh soil and Mo is the moisture of soil sample.  相似文献   
8.
大别—苏鲁区UHP变质岩构造学及流变学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别—苏鲁区的30个关键位置,对UHP/HP变质岩进行详细构造解析、大比例尺(1∶10000)制图并在区域尺度上进行观察和对比,以便揭示它们的构造几何学、变形条件和流变学演化。初步的研究结果指出,广泛出露的UHP/HP榴辉岩相岩石形成一个巨大的UHP/HP变质带,提供了一个观察中朝与扬子克拉通之间三叠纪大陆深俯冲-碰撞带过程的窗口。观察的显微构造及组构指出,UHP/HP变质带内岩石变形机制,无论是在榴辉岩相阶段还是在榴辉岩相后阶段,都是以塑性流变为主,其力学行为和组构特征都受组成矿物的强度、强度差等流变学特征,以及变形物理环境如压力、温度、应变速率、差异应力和流体含量等的制约。在俯冲/碰撞带内的变形分解作用于岩石圈不同层次及不同的构造阶段都曾发生,而且,在不同尺度上,应变局部化形成具高应变的剪切带网络,且一般显示典型的布丁-基质或碎斑-基质构造及流变学型式。根据构造、岩石、变质作用及地质年代学资料,借助于岩石圈流变学基本原理,提出一个大别—苏鲁区UHP/HP变质岩石流变学演化的工作模式,它涉及早期扬子与中朝克拉通间三叠纪(~250~230Ma)大陆深俯冲/碰撞、UHP/HP变质岩形成,相继深埋岩石的多期折返。特别强调UHP/HP岩石向地壳表层的折返,主要是构造过程,地面侵蚀作用是次要的。  相似文献   
9.
小兴安岭针叶凋落物的分解与土壤动物的作用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应用不同网孔分解样袋、排除不同类型土壤动物的作用的方法,对比研究土壤动物对针对凋落物的分解作用,结果表明,在各类土壤动物作用下的大孔网袋样品的分解速度明显快于只有中小型土壤动物作用的中孔网的分解样品,快于尽量排除土壤动物作用条件下的小孔网袋的分解洋;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凋落物失重量与土壤动物个体数量之间的相关性不明显,土壤动物对质地较软的凋落物作用程度较质地较硬的凋落物高;土壤动物的多样性指数分析表明,土壤动物的多样性随样品分解时间的增长无明显的规律性变化。  相似文献   
10.
基于卫星影像解译和野外考察测量,本文对东昆仑断裂带中东部的3条次级断裂(托索湖断裂、玛沁断裂和玛曲断裂)的滑动速率以及全新世以来的古地震活动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托索湖段与玛沁段走向产生20°和30°的双挤压弯曲,形成阿尼玛卿山挤压隆起,作为托索湖段和玛沁段的破裂分段标志,成为1937年托索湖7.5级地震地表破裂带的终止点;在西贡周西侧和莫哈塘南侧,阿万仓断裂以40°的夹角与东昆仑断裂带相交,形成西贡周断裂交汇区,成为玛沁段与玛曲段破裂分段的标志。通过构造地貌方法获得西段托索湖断裂晚第四纪晚期以来的平均水平速率为10.8±1mm/a,垂直滑动速率为1.2±0.2mm/a;中段玛沁断裂带晚第四纪晚期以来的平均水平滑动速率为9.3±2mm/a,垂直滑动速率为0.7±0.1mm/a;西贡周断层交汇区平均水平滑动速率为7.4±1mm/a,垂直滑动速率为1.2±0.1mm/a;东段玛曲断裂晚第四纪晚期以来的平均水平滑动速率为4.9±1.3mm/a,垂直滑动速率为0.3mm/a。断裂的滑动速率从西至东呈梯度下降,通过构造转换矢量分解获得阿万仓断裂西支的左旋水平走滑速率为2.4mm/a,东支的左旋水平走滑速率为1.4mm/a,垂直断裂的水平缩短速率为2.3mm/a,阿万仓断裂带西支和东支构成一个滑动分解模式。3条次级断裂的活动均产生独立地表破裂,西侧的托索湖断裂发生了1937年MS7.5级地震,中段玛沁断裂发生了公元1061年格萨尔王时期和距今358~430CalaBP的地表破裂,玛曲段地表破裂距今约1055~1524aBP,显示出段落之间应力触发有关的地震破裂事件沿断裂带单向迁移的特征。同时利用断裂单次地震位移和古地震复发周期获得断裂的长期滑动速率,结果显示与构造地貌方法获得的滑动速率几乎一致,也显示自西向东逐渐递减的趋势。断裂滑动速率的递减与几何结构走向的弯曲以及横向断裂的相交一一对应,东昆仑断裂带的滑动速率梯度递减的主要原因是东昆仑断裂带东延和横向断裂相交,构造转换造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