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25篇
测绘学   9篇
大气科学   26篇
地球物理   16篇
地质学   48篇
海洋学   24篇
天文学   9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1 IntroductionKnowledge of suspended particle size and distri-bution is the key elements for better understandingthe sediment transport processes ( Wang et al.,2004), primary production (Ning et al., 2004),water quality controlling and pollution predictio…  相似文献   
2.
徐忠峰  钱永甫 《高原气象》2005,24(4):570-576
利用1954-1998年NCAR/NCEP再分析资料及同期我国160个测站月降水资料,分析了热带地区100hPa东风与华北夏季降水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从春季到夏季,东风强度与华北夏季降水具有显著而稳定的正相关关系。(2)弱东风年夏季,印度洋及印度次大陆表面温度均为正异常,然而赤道印度洋地区的正异常明显强于其南北两侧。海温异常的这一分布特征,一方面使得100hPa东风减弱;另一方面使得南亚地区海陆热力对比减弱,导致南亚夏季风偏弱,进而造成由该季风区向华北地区的水汽输送减少,华北地区干旱。  相似文献   
3.
随着摄影测量技术的发展,航摄影像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针对目前应用较广泛的ADS80、ADS100相机在硬件组成、技术参数、利用像素工厂制作数字正射影像的区别进行了对比与分析,并探讨总结了生产正射影像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为今后的生产过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5.
近百年长江中游旱涝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史料和器测雨量记录重建的近百年长江中游区域平均逐年旱涝等级指数序列研究了旱涝变化特征,发现:(1)20世纪前涝后旱,(2)22年、5-6年和2-3年的准周期振动,(3)6个交替出现的旱涝阶段。  相似文献   
6.
建立地震发射台的建议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目前地球上有成千上万个地震台,但它们都是接收地震波的地震台。建议建立一种新型的地震台,这种地震台用人工的方法不断地向外发射地震波,照亮需要研究地区的地下结构,研究特定的科学问题。建立地震发射台的核心问题是选择合适的人工震源,近年来出现的绿色环保震源,以及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使得建立照亮10万km2(深至Moho面)地区地下结构的地震发射台已经完全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7.
高峰100号矿体硫、铅同位素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0 0号矿体的成矿物理化学环境为 :成矿温度 30 0± 30℃ ;成矿压力为 84.2× 10 5Pa ;LogfO2 =- 30 .4~- 35 .6 ,LogfCO2 =- 2 .5 5~ +0 .36 ,LogfS2 =- 8.3~ - 11.0 ,pH =4.2~ 4.9。同位素的分析结果 :硫化物的硫同位素为 6 4‰~ 12 .3‰ ,δ3 4 SΣS 值为 6 6~ 13 8;2 0 6Pb 2 0 4Pb值为 17 4 91~ 18 96 0 ,2 0 7Pb 2 0 4Pb值为 15 5 39~15 940 ,2 0 8Pb 2 0 4Pb值为 37 95 7~ 39 4 90。表明 10 0号矿体的硫源是混合硫 ,铅源是两种异常铅混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根据已知的 10 0号矿体的成矿温度及成矿压力 ,并结合矿体的矿物组合推算出10 0号矿体是在相对低硫、氧和二氧化碳逸度 ,溶液为酸性至弱碱性的物理化学环境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9.
在华北克拉通桑干构造带中,分布有许多太古宙高压基性麻粒岩,呈大小不等的岩块产于强烈变形的TTG片麻岩、二辉麻粒岩、混合岩和花岗岩中.高压麻粒岩富含石榴石斑晶,斑晶内部钙铝榴石含量明显高于边缘,一般可达25%~28%.许多石榴石含有单斜辉石包体,A12O3含量高达7.4%~11.2%,相应的契尔马克分子比例为12%~18%.这些成分特征指示了早期相对较高的变质压力.石榴石斑晶广泛发育后成合晶反应边,是Pl-Opx-Amp-Mt组合的放射状细粒交生体,邻接的单斜辉石和石榴石斑晶边缘与后成合晶组合近于反应平衡,单斜辉石Al2O3含量小于5%,石榴石边缘的钙铝榴石含量也大大低于核部.这些都显示了压力较低条件下石榴石和单斜辉石的分解.温度压力的计算结果揭示出高压麻粒岩的两类PT轨迹,它们早期的变质作用都表现出较高的压力(1.2~1.45GPa).一部分高压麻粒岩具有顺时针的PT轨迹,并显示升温减压和近等温减压过程.它们很可能形成于晚太古代某种型式的俯冲和碰撞构造过程.另一部分高压麻粒岩具有逆时针的PT轨迹,显示降温降压过程,并且早期变质温度高达1050C.它们很可能来自碰撞之前的岛弧下地壳底部.在碰撞阶段的后期,这些不同成因的高压麻粒岩都被卷入了与碰撞构造直接相关的桑干构造带,经历共同的构造抬升过程.桑干构造带可以认为是构造缝合带.  相似文献   
10.
From a new mosaic image in the Hα line of the complete disc of the spiral galaxy M100, a catalogue is composed listing 1948 individual H II regions. I give details of the data collection and reduction procedure, and of the production of the H II region catalogue. For each H II region, the catalogue gives its position relative to the centre of the galaxy, its deprojected distance to the centre, its radius and its calibrated luminosity. An indication is included as to whether the H II region is located in the arms, between them, or in the circumnuclear star-forming region. I present the results of a statistical study of properties of the H II regions. The luminosity function of the complete ensemble of H II regions shows a characteristic shape well fitted by a power-law slope in the higher luminosity range, and complying with literature values for galaxies like M100. Luminosity function slopes for arm and interarm H II region populations separately are found to be equal within the errors of the fits, indicating that whereas the density wave accumulates material into the arm regions, and may trigger star formation there, it does not in fact change the mass distribution of the star-forming clouds, nor the statistical properties of the H II region population. Diameter distributions and the radial number density distribution are discussed. The latter indicates those areas where most star formation occurs: the circumnuclear region and the spiral arms. The huge number of H II regions allowed the construction of a number of independent luminosity functions at different distances to the nucleus. The slope of the luminosity function shows a marginal decrease with increasing distance from the centre, which could indicate a gradual change towards shallower IMF slopes with increasing galactocentric distance, or an evolutionary effec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