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9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11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24篇
海洋学   3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Mean growing season soil PCO2 data were obtained for 19 regions of the world in nine countries. Bivariate and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with soil log(PCO2) as the dependent variable and TEMP, PRECIP, log(AET), and log(PET) as the four climatic independent variables demonstrated that AET was the best independent predictor of soil PCO2. An improved soil PCO2-AET model was developed by assuming (1) that as AET approaches zero, soil PCO2 approaches the atmospheric value and (2) that there is an upper limit to soil PCO2 at very high AET. This model has the form log(PCO2) = ?3·47 + 2·09 (1 ?e?0·0172 AET) where AET is in mm. It explains 67 per cent of the initial variation in the soil PCO2 data, predicts a soil log(PCO2) of ? 3·47 at AET = 0, and an upper limit of 3·5 per cent (log(PCO2) = ? 1·45) for mean growing season soil PCO2 at AET values of 2000 mm and above.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uggest that soil PCO2 levels in tropical areas are, on average, higher than those in temperate, alpine, and arctic regions.  相似文献   
2.
以黄淮海为例研究农田实际蒸散量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王菱  倪建华 《气象学报》2001,59(6):784-794
以田间实验资料为基础 ,建立农田蒸散量和土壤相对含水量与潜在蒸散的函数关系。利用这种函数关系 ,计算黄淮海地区 ,在自然条件下农田蒸散量的变化。结果表明 ,黄淮海农田蒸散量的年变化呈双峰型 ,第一峰值出现在冬小麦抽穗开花期 ,第二高峰出现在夏玉米抽雄开花期。农田蒸散的区域分布趋势与自然降水分布相一致 ,在量值上约等于降水量的 84%  相似文献   
3.
储层岩石表面接触角的不确定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指出,储层岩石表面粗糙,非均质性及高的能量,使我们难以用接触角来量度它的润湿性质,由于储层岩石孔隙结构不符合毛管束模型,使得Laplace公式仅在表现接触角趋于2度或180度时可用于根据毛管压力曲线计算储层岩石的孔径分布,好在由于储层岩石表面粗糙使我们常常会遇到这一极端情况。  相似文献   
4.
D.-S. Hur  K.-H. Lee  G.-S. Yeom   《Ocean Engineering》2008,35(17-18):1826-1841
In designing the coastal structures, the accurate estimation of the wave forces on them is of great importance. In this paper, the influences of the phase difference on wave pressure acting on a composite breakwater installed in the three-dimensional (3-D) wave field are studied numerically. We extend the earlier model [Hur, D.S., Mizutani, N., 2003. Coastal Engineering 47, 329–345] to simulate 3-D wave fields by introducing 3-D Navier–Stokes solver with the Smagorinsky's sub-grid scale (SGS) model. For the validation of the model, the wave field around a 3-D asymmetrical structure installed on a submerged breakwater, in which the complex wave deformations generate, is simulated, and the numerical solutions are compared to the experimental data reported by Hur, Mizutani, Kim [2004. Coastal Engineering (51, 407–420)]. The model is then adopted to investigate 3-D characteristics of wave pressure and force on a caisson of composite breakwater, and the numerical solutions were discussed with respect to the phase difference between harbor and seaward sides induced by the transmitted wave through the rubble mound or the diffraction. The numerical results reveal that wave forces acting on the composite breakwater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t each cross-section under influence of wave diffraction that is important parameter on 3-D wave interaction with coastal structures.  相似文献   
5.
刘金  王剑  张晓刚  尚玲  王桂君  艾尼·阿不都热依木 《地质论评》2022,68(1):2022010008-2022010008
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页岩油是中国典型的陆相页岩油。通过场发射扫描电镜、激光共聚焦、纳米CT、核磁共振等实验技术联合对微纳米孔隙中页岩油赋存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甜点储层具有纳米—亚微米—微米全尺度含油特征。在微纳米尺度,油、水赋存特征表现为重质组分油附着于2~5 μm以上孔隙的孔壁及充填于2~5 μm以下的孔隙中,中质组分油赋存于2~5 μm以上孔隙的中央,孔隙水含量较少,呈孤立状赋存于2~5 μm以上孔隙的中央,并被中质组分油包裹。页岩油在微纳米孔隙中的赋存不仅受生烃超压充注控制,还受吸附作用及多期次成藏影响。孔隙表面润湿性由亲水润湿反转为亲油润湿是烃类发生吸附的主要原因,多期次成藏造成微纳米孔隙中油质差异及高的含油饱和度。早期生烃超压充注进储层的重质组分油在孔隙表面亲油润湿下吸附于孔隙表面,随着吸附层变厚,纳米级孔隙逐渐被充满,孔隙水被驱替到较大的孔隙中间;后期成熟的中质组分油以此方式进一步充注和调整。研究认为埋深较大的凹陷西部是有利勘探方向。微纳米孔隙中的重质组分油是未来页岩油提高采收率的方向。吉木萨尔页岩油微观赋存特征及成因机制可能具有普遍性,对于中国陆相页岩油的深入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页岩油是中国典型的陆相页岩油。通过场发射扫描电镜、激光共聚焦、纳米CT、核磁共振等实验技术联合对微纳米孔隙中页岩油赋存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甜点储层具有纳米—亚微米—微米全尺度含油特征。在微纳米尺度,油、水赋存特征表现为重质组分油附着于2~5 μm以上孔隙的孔壁及充填于2~5 μm以下的孔隙中,中质组分油赋存于2~5 μm以上孔隙的中央,孔隙水含量较少,呈孤立状赋存于2~5 μm以上孔隙的中央,并被中质组分油包裹。页岩油在微纳米孔隙中的赋存不仅受生烃超压充注控制,还受吸附作用及多期次成藏影响。孔隙表面润湿性由亲水润湿反转为亲油润湿是烃类发生吸附的主要原因,多期次成藏造成微纳米孔隙中油质差异及高的含油饱和度。早期生烃超压充注进储层的重质组分油在孔隙表面亲油润湿下吸附于孔隙表面,随着吸附层变厚,纳米级孔隙逐渐被充满,孔隙水被驱替到较大的孔隙中间;后期成熟的中质组分油以此方式进一步充注和调整。研究认为埋深较大的凹陷西部是有利勘探方向。微纳米孔隙中的重质组分油是未来页岩油提高采收率的方向。吉木萨尔页岩油微观赋存特征及成因机制可能具有普遍性,对于中国陆相页岩油的深入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石油污染多孔介质湿润性变异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春  郑西来  张俊杰 《地球科学》2011,36(4):765-770
一定程度的石油污染可使多孔介质的湿润性发生变异,导致介质持水能力降低、地下水石油污染、粮食产量品质下降等.采用滴水穿透时间法与酒精溶液入渗法,测定了亚粘土和粗砂在不同柴油、机油含量下的斥水水平,确定了亚粘土、粗砂由亲水表面变为疏水表面的临界含油量.结果表明,亚粘土、粗砂湿润性变异的临界机油含量分别约为7%、0.5%,粗砂湿润性变异的临界柴油含量约为14%,而柴油污染对亚粘土湿润性的影响不显著.另外,当石油污染多孔介质的含水量达到某一临界值时,湿润性将再次发生反转,由疏水表面变回亲水表面.测得机油、柴油污染粗砂的临界含水量约在0.2%~1%之间,机油污染亚粘土的临界含水量在数值上与其含油量近似相等.   相似文献   
8.
哈萨克斯坦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无论是国土面积、矿产资源、水资源,还是总人口或经济总量,哈萨克斯坦均是中亚地区的大国,其水资源开发利用在中亚极具代表性,研究其水资源问题对中亚地区人—水和谐及水资源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借鉴意义。简述了哈萨克斯坦共和国自然地理与水资源条件,分析评价了其地表、地下及总水资源量。并在概述哈萨克斯坦社会经济及独立后的发展演变的基础上,回顾了哈萨克斯坦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及灌溉系统建设历史沿革,并重点分析了哈萨克斯坦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包括引用水总量、农业用水和供需状况)及1991年以来的演变情况,最后对其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了诊断分析。  相似文献   
9.
实测剖面地层厚度计算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测剖面和地层厚度计算是从事野外地质工作的基本功,以往所使用的计算公式、计算方法和繁琐的查表程序给地质工作者带来许多不便。通过几十年的野外地质工作体验,总结摸索出一套较为简便的计算公式和运算方法。该方法既易于操作,便于在野外和室内使用计算器,提高工作效率,又能提高计算精度。  相似文献   
10.
建立在子午—卯酉交替观测原理基础上的低纬子午环(LowLati-tudeMeridianCircle)即将出厂投入调试及试运行阶段,进一步研究天文蒙气差修正将是低纬子午环进行高精度观测的重要保证之一。作为对天文蒙气差修正的初步研究,本文首先分析了影响天文蒙气差的主要气象因素,对蒙气差随各种条件的变化情况进行了讨论;在此基础上,推算了大气平面平行层模型以及同心球层模型下的蒙气差值,论述了蒙气差表的编制方法,进而对各种蒙气差理论公式计算所得的修正值进行了分析比较;针对理论计算蒙气差值精度的不足,本文着重阐述了利用低纬子午环(LLMC)进行大气蒙气差实测的方法、原理,较为详尽的说明传统的方法不能满足实测大气折射的要求,而低纬子午环由于自身一些新的特点,能够满足Teleki所提出的四个要求;在此基础上推导了相应的计算公式并进一步探讨了实测大气等密度倾斜的方法,最后给出了相应的精度估计,就如何建立一个适合于观测点的实用的实测大气模型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