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大气科学   3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08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1.
复种指数是进行粮食估产、耕地集约利用评价、农业生态系统模拟等的关键参数,及时、准确地提取复种指数对于粮食安全、土地管理和生态环境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在传统的研究中,复种指数主要来源于地面统计数据。使用统计数据来计算复种指数虽然过程简单,但是计算结果存在信息滞后、无法体现统计单元内部的空间异质性、精度低等不足。遥感技术因具有大范围、高时效、低成本等优点而被用于耕地复种指数监测,已有学者对耕地复种指数的遥感监测开展了大量工作。本文以复种指数遥感提取的关键环节为主线,对1997—2020年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综述:首先,梳理了已有研究中的监测方法、高质量时间序列遥感数据获取方法及提取结果精度验证方法,并对不同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总结;其次,对已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探讨,并提出未来研究的侧重点:① 开展已有监测方法的对比和分析;② 加强地形复杂地区、小农尺度的监测力度;③ 提高遥感数据时空分辨率及处理效率;④ 对提取结果进行多尺度验证。  相似文献   
2.
李鹏  肖池伟  封志明  姜鲁光  刘影 《地理研究》2015,34(12):2257-2267
中国南方粮食生产区水稻熟制受市场和农业政策等影响频繁波动,对保障区域粮食安全构成了一定挑战。以鄱阳湖平原粮食主产区为研究单元,基于问卷调查法于2014-2015年收集了19个县(区)共682例农户水稻熟制调查问卷资料,分析该区水稻熟制现状及农户熟制决策行为,并利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农户水稻熟制变化因素及其影响程度。结果表明:① 研究区内60.4%的受调查农户只选择种双季稻,26.7%的受调查农户只选择种单季稻,10.2%的农户同时种植双季稻和单季稻。因此双季稻是鄱阳湖平原粮食主产区主要的水稻种植制度。然而,受调查双季稻农户中有5.4%因其低丘岗地田块缺水灌溉或低地田块易长期受渍涝影响而只种早稻或晚稻,而农户弃耕、转出全部土地及耕地他用的占比达3.7%。② 受调查农户双季稻种植比单季稻种植的纯收入高323.9元/亩,但产投比和利润率单季稻比双季稻每亩分别高出15.9%和115.9%;③ 收入、灌溉条件、劳动力、田块质量、田块距离等是影响农户水稻熟制决策的主要因素,其中收入和灌溉条件分别占水稻熟制变化驱动因素的36.6%和28.5%。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气象灾害、热量条件、产量、经济效益等综合分析,得出临安市河谷平原地区实行麦稻两熟制优于麦稻稻三熟制;通过对单季稻各生育期生长发育的气象要求与临安市河谷平原气候资料结合分析,得出单季稻的最适播种期为5月下旬。  相似文献   
4.
实时监测作物熟制信息对于区域乃至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以水稻主产区吉泰盆地为例,以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采用遥感与GIS技术并结合农业气象数据,建立吉泰盆地水稻物候历,综合运用特征时间窗口与地表水分指数和植被指数等方法,定量提取了2010年吉泰盆地水稻熟制信息,揭示了吉泰盆地单季稻和双季稻分布的数量特征与空间格局。研究表明:1)6月中下旬、7月中下旬和9月下旬是吉泰盆地单季稻和双季稻提取的较好时段,其中,9月下旬为最佳时段;2)2010年吉泰盆地水田和旱地的比例基本相当,耕地主要分布于赣江两侧河谷地带,水田主要位于盆地腹地;3)2010年吉泰盆地水稻种植面积为2 059km2,单季稻和双季稻的比例为1∶12,双季稻分布广泛,单季稻分布较为零散,在盆地周边区县相对集中。  相似文献   
5.
惠水县稻菜四熟制的气候运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行多熟制、提高复种指数,是充分利用气候资源、迅速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经济收益的有效途径.对惠水县气候资源以及蔬菜和水稻的生育期气象条件分析结果表明:选择生育期短的高产蔬菜品种与成熟的反季节蔬菜栽培技术结合,惠水县的气候条件完全满足瓜(豆)-稻-菜-菜-年四熟要求,从而达到增产增收的效果,为优化当地的种植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作物宜播种面积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气候条件与农作物熟制的相互关系,得到农作物潜在播种面积,分析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作物播种面积的影响和其他因子对其综合作用。结果表明:我国实际播种面积增长缓慢,空间差异明显,华中实际播种面积占比最大而新疆最少,西南、华中、东北和新疆面积增加,西北、华南、华东和华北减少;在≥10℃积温指标下,1986-2009年我国潜在的不可耕地面积平均值相对1961-1985年减少约34.33%,一年一熟区面积有所减少,但仍占约50%面积,一年两熟和一年三熟地区面积均呈增加趋势;综合≥10℃和≥0℃两个积温指标,我国潜在播种面积缓慢增长,与实际播种面积的变化趋势一致,其他综合因子则在总体上对潜在播种面积的增长有微弱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