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18篇
海洋学   4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5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41 毫秒
1.
兰州市西固区冬季大气气溶胶粒子的散射特征   总被引:22,自引:12,他引:22  
胡波  张武  张镭  陈长和  冯广泓 《高原气象》2003,22(4):354-360
利用2002年1月31日~2月2日的积分浑浊度仪观测资料和PM10观测资料对冬季兰州市西固区大气气溶胶粒子散射特征及其与空气污染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波长λ=550nm(绿光)处散射系数日变化规律呈双峰型,峰值分别出现在11:00~12:00和22:00左右(北京时,下同),散射系数的变化范围是1.34×10-4~3.3×10-3m-1,其变化规律同PM10浓度的变化规律是一致的,两者有较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r≥0.8。  相似文献   
2.
沈志宝  文军 《高原气象》1994,13(3):330-338
  相似文献   
3.
阐述了气溶胶散射对太阳光衰减的影响和对观测数据的统计分析.作者使用手持式五波段太阳光度计和臭氧监测仪对青岛崂山区陆域和渤海海域的大气衰减进行了较长时间的观测.分析表明,对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电磁渡的大气衰减贡献最大的是气溶胶散射,气溶胶散射的光学厚度随波长的增大而减小,但是它在大气总光学厚度中占的比例随波长的增大而增加.在青岛崂山区冬季,对应于440nm波长的气溶胶散射光学厚度主要分布在0.4~0.6和1.5~1.6区间,浑浊度系数α主要分布在0.15~0.45区间,埃斯特朗指数β主要分布在1.0~1.4区间.从时间上看,α和β在1d内的变化不大,但逐日变化非常显著.与晴天相比,青岛崂山区冬季雾天的气溶胶散射光学厚度增加了大约一倍,较大的浑浊度系数和较小的埃斯特朗指数表明,雾天的大气具有气溶胶散射的光学厚度大、粒子浓度大和粒径尺度大的特点.通过与海上观测数据的比较可见,青岛崂山区陆地冬季在雾天时的气溶胶分布与渤海夏季时相似,青岛崂山区陆地冬季在晴天无云时的气溶胶分布与渤海秋季时相似.  相似文献   
4.
黑河地区大气沙尘对地面辐射能收支的影响   总被引:29,自引:16,他引:13  
利用1991年2月下旬至5月中旬HEIFE张掖绿洲和沙漠站大气浑浊度观测和地面辐射平衡各个分量观测资料,分析和估算了大气沙尘对地面辐射能收支的影响,晴天大气透过率和达地面的短波辐射与大气浑浊度系数有产好的负相关,大气军浊系数增大时透过率和地面总辐射减少,大气浑浊度系数增大0.1,地面总辐射减少1.3%~1.9%,4月大气浑浊度由0.1增大到0.6,正午时刻地面总辐射减少67.6~85.8W/m^2  相似文献   
5.
李霞  胡秀清  崔彩霞  李娟 《中国沙漠》2005,25(4):488-495
依据气溶胶光学厚度测量原理,利用布设于塔里木盆地腹地塔中和盆地西南边缘和田气象站的2部CE318自动跟踪太阳光度计于2002年6月至2003年11月期间的探测结果,结合地面气象实测资料,分析了南疆盆地大气气溶胶的光学特性。同时结合我国已有的沙尘气溶胶光学特性的研究成果,初步提出了依据气溶胶光学厚度判断沙尘天气强度的标准。结果表明:塔中、和田气溶胶光学厚度随波长的增大多呈现减小趋势,塔中个别季节有些例外;2站气溶胶光学厚度的日变化基本保持对称的抛物线形,在春、夏季尤为明显;Angstrom浑浊度系数β的拟合曲线显示β随能见度增大而减小,波长指数α随能见度的变化趋势说明弱沙尘天气下,大气中主要弥漫着小粒径的气溶胶颗粒,而强沙尘天气则以大粒径为主;沙尘气溶胶光学厚度随晴空、浮尘、扬沙、沙尘暴依次增加;沙尘天气发生时,气溶胶光学厚度的临界值基本为晴空值的两倍,沙漠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1.1206,北京≥0.3174。而发生沙尘暴的阈值则有很大不同,沙漠区气溶胶光学厚度至少 > 3.0,北京由于大气污染等因素,其判断沙尘暴发生的阈值为1.9982。另外笔者认为AOD与水平能见度之比值能够较全面地考虑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的要素变化,衡量沙尘天气强度更具有合理意义,值得更深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贺兰山地区大气气溶胶光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24,自引:9,他引:24  
牛生杰  孙继明 《高原气象》2001,20(3):298-301
利用M-120型太阳光度表的观测资料并结合有关资料,分析了贺兰山地区大气气溶胶的光学特征,并对在各类天气条件下,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以及Angstrom浑浊度系数和波长指数的变化规律进行了讨论。利用实测地面大气气溶胶粒子谱资料,探讨了大气气溶胶粒子数浓度与Angstrom浑浊系数β之间的关系以及大气气溶胶粒子几可平均尺度与波长指数α之间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
渤海及北黄海气溶胶分布特征和大气校正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03-2005年三年夏季渤海及北黄海海上调查资料,使用浑浊度系数α和埃斯特朗指数β描述气溶胶的光学厚度,对该海域上空气溶胶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调查数据显示,浑浊度系数α的范围是0.03~2.76,大部分站点α集中分布在1个比较小的范围内;埃斯特朗指数β的范围是0.12~1.64,其分布较分散.在β=1.3处存在一个β最大值,在β<0.8的范围分布相对均匀.分析还发现,气溶胶的光学厚度与标准化气压有明显的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42),特别是二者对应变化曲线的跨零点基本重合.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作者提出了两尺度气溶胶的光学厚度模型以及对应的两尺度气溶胶散射的反射率模型,这样可将传统气溶胶模型中乘幂形式的两个变量结合改为两个变量线性组合,从而将气溶胶散射的反射率并入整体反演公式,使之有可能被用于水色遥感的线性系统算法,从而避免传统大气校正的过程,这为二类水体水色反演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兰州西固地区冬季太阳辐射与大气浑浊度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田文寿  黄建国 《高原气象》1995,14(4):459-466
  相似文献   
9.
青藏高原五道梁地区大气浑浊度的观测和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1993年8月~1995年5月青藏高原五道梁地区MS—120型太阳光度表的观测资料,分析了该地区大气浑浊度的特征。结果表明:(1)该地区上空的大气洁净,受人类活动影响很小,其浑浊度状况与珠峰地区的绒布寺(5000m)及南极地区有相似的量级,但比城市地区要小一个数量级。(2)本区的大气浑浊度具有较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但日变化不明显。(3)大气浑浊度不仅与地面大气状况(地面风向、风速、降水等气象因子)关系密切,而且还与测站的地理环境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0.
The turbidity criterion for the product water of a WTP according to the State Project ‘863' on the safeguard technology of drinking water in the southern areas of China is 0.1 NTU. The turbidity removal in the activated carbon filter was analyzed in a pilot-scale test and an innovative technology to improve the turbidity removal in a biologically activated carbon (BAC) filter was put forward in order to meet the criterion.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nhanced filtration by adding polymerized aluminium chloride (PAC) into the BAC filter was quite effective in turbidity control. The effluent turbidity was kept at a stable level (mean) of 0.033 NTU with a high removal of about 80% for influent turbidity of 0.110- 0240 NTU with an addition of PAC at 0.05 mg L^-1, meeting the requirement for filtrate turbidity equal to or less than 0.1NTUC totally. In addition, the larger the PAC dosage was, the lower the effluent turbidity was. However, further improvement of turbidity removal was not obvious for PAC dosages beyond 0.10 mg L^- 1, and an optimal PAC dosage in the range of 0.05 - 0.10 mg L^- 1 was propo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