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大气科学   8篇
地质学   2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3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3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8 毫秒
1.
综述了亚洲中部干旱气候若干研究进展,并对亚洲中纬度干旱区形成机理进行了深入分析。依据大尺度气候分类法将全球陆地划分为季风、地中海及西风带气候区,分别对应于年内季节循环中多雨—高温的同位相、反位相及不相关等类型水—热配置特征。亚洲中部干旱区南北部分属地中海和西风带气候区,其不同水—热位相配置又对应于不同的水汽通量及其散度等特征。研究揭示了欧亚大陆中部干旱区形成于降水不足且季节性水—热配置不当,起因于大气环流平均槽脊季节变化引起的大气动力—热力配置,其根源是海陆热力差异及大地形对大气环流强迫的结果。本文还讨论了季风区与非季风区之间平均气流水汽散度的季节性互动,以及行星尺度上不同气候区之间平均气流与瞬变涡动水汽散度之间的配置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一种以能量平衡为基础的干旱指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唐登银 《地理研究》1987,6(2):21-31
本文以能量平衡公式为基础,根据实际蒸发与潜在蒸发的关系依赖于土壤水分含量的事实,导出一种表达干湿状况的指标——土壤水分干旱指数。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空间数据的组织、表达和编码等基本原理,并提出在柯本气候分类中运用空间数据编码的方案:以传统的气候分类指标作为编码依据,采用2字节的无符号整型数记录气候编码,共5位数,首位为主码,表示气候带;2 4位为子码,分别代表气候类型、所在大洲和地区;末位为描述码,用于描述气候特征。  相似文献   
4.
利用1980~1999年CRU温度和降水资料,结合柯本气候分类,模拟了20世纪末期青藏高原气候分布,模拟结果与FAO结果吻合较好.基于A1B情景下的高分辨率动力降尺度资料,分析了21世纪中期、末期青藏高原温度和降水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模拟了21世纪青藏高原可能的气候带分布,分析其可能变化趋势.分析结果显示,21世纪青藏高原的气候类型向着更暖湿的方向发展,月平均温度和月累积降水量都有增加的趋势,并且在21世纪中期达到了最大值.  相似文献   
5.
中国柯本气候分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中国734个气象站点1957-2016年的气温和降水量数据,结合柯本气候分类,采用薄板样条插值法,研究中国柯本气候分类的时空分布及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57-2016年中国包括5个气候带,其中赤道气候带(0.17%)包括热带季风和热带疏林草原气候,干旱气候带(41.38%)包括冷性沙漠和冷性草原气候,暖温气候带(25.53%)包括热夏冬干暖温、温夏冬干暖温、热夏常湿暖温以及温夏常湿暖温气候类型,冷温气候带(28.44%)包括热夏冬干冷温、温夏冬干冷温、冷夏冬干冷温、热夏常湿冷温、温夏常湿冷温以及冷夏常湿冷温气候类型,极地气候带(4.48%)仅有苔原气候。在此60 a,气候变化主要体现在冷温气候带向干燥气候带和暖温气候带的转移,以及冷温气候带中冷夏向温夏的转移和温夏向热夏的转移。  相似文献   
6.
自然植被对气候变化响应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植被-气候关系的研究已经超越了植被地理学、植被生态学的研究范围,而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从而受到地理学家、生态学家等的广泛关注,并开展了大量的研究。本文概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自然植被对气候变化响应研究的主要进展,阐述了自然植被响应气候变化,特别是未来全球气候变化的基本的可能结果。  相似文献   
7.
论山地气候带和气候型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毛政旦 《地理研究》1989,8(3):21-29
本文论述了山地高度气候带与纬度气候带在形式上的联系和物理成因上的区别;在达种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划分山地高度气候带的基本原则,并提出山地最基本的气候型有四个,即高山气候,谷地气候,坡地气侯和高原气候。  相似文献   
8.
周道玮  王婷  王智颖  李强  黄迎新 《地理科学》2020,40(10):1731-1741
为了草地农业区域优化发展,依W Koppen世界气候分类途径,进行了中国气候分类及草地农业气候分区,依据相应途径,制作了中国饲草寒冷度分区图和中国饲草炎热度分区图,分析了各饲草气候区适宜的饲草作物种类及管理对策。中国气候及草地农业气候有17个类型,归并为6个饲草气候系统,中国饲草寒冷度分11个区,中国饲草炎热度分8个区。每个气候系统及寒冷度分区和炎热度分区内,分别有适宜的饲草作物,其评价标准为:生态适应、生长状态正常、发挥潜在遗传产量、有经济效益。干旱饲草气候系统发展低密度放牧饲养,湿润饲草气候系统发展规模化集约饲养,为中国草地畜牧业生产模式的基本理论选择。  相似文献   
9.
The regionalization of climate in China is based on a three-level classification in terms of lasting days for accumulated temperature (AT),aridity index,and July mean temperature.Based on daily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al data from 756 stations,trends and interdecadal variation in indices for classifying temperature zones,moisture regions and climatic subregions in the period 1961-2010 are discussed.Results reveal that the nationwide AT ≥ 10℃C (AT10) and its lasting days are basically increasing,while aridity in northern Xinjiang is decreasing.The increasing trend of July mean temperature in North China is found to be notably larger than in South China.In terms of their national averages,a marked step increase of AT10 and its lasting period,as well as July mean temperature occurred around 1997,while the aridity index presents no such clear change.By comparing regionalization areas for 1998-2010 with those for 1961-97,it is found that the semi-humid,semi-dry and dry regions in the sub-temperate zone,as well as the humid region in the middle subtropical zone,have experienced substantial shrinkage in terms of area.In contrast,the areas of semi-dry and dry regions in the warm temperate zone,as well as the humid region in the south subtropical zone,present drastically increasing trends.Owing to the influence of such step changes that took place in 1997,that particular point in time should be given close attention in future studies regarding the regionalization of climate in China.  相似文献   
10.
研究全球变化的植被-气候分类系统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新时 《第四纪研究》1993,13(2):157-169,T004
本文应用Holdridge的生命地带分类系统进行我国的植被-气候分类。计算结果所划分的生命地带与我国的植被分区有较好的对应性。该系统与计算净第一性生产力(NPP)的chikugo模型结合尚可推算各地带的潜在净第一性生产力。文中对CO2倍增条件下的我国植被演变趋势和生产力变化做了预测,并采用GIS做了图形分析和显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