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7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1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1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宋敏  吕燕 《山东气象》2006,26(2):70-71
统计某气象站2000-2004年云观测记录编码情况,指出基层气象台站云的观测记录存在复杂云天记录简单化、一般云天记录模式化的趋势和现象,分析其产生原因并提出克服这种现象,提高云观测记录准确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云观测记录简单化模式化的原因分析与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凯 《吉林气象》2007,(4):43-44
1引言云的观测是地面气象测报业务中的重要项目,也是目测项目中最难的。云的观测主要包括判定云状、估计云量、测定云高和选定云码。其中判定云状是云的观测中最关键的,只有云状判定正确才能选定正确的云码。但云状观测记录中时常  相似文献   
3.
酸雨观测中很多情况都需要备注,上报的酸雨月文件和日记录簿中都要求有备注内容,在实际操作中要求备注的情况也较复杂,酸雨规范中备注内容分列在各章节中,备注方法没有统一规定。为了使酸雨报表中的备注简洁明了,我们在工作中将备注内容作了一个归纳并模式化,供从事酸雨测报工作的测报员参考。1常规备注  相似文献   
4.
1引言云的观测是地面气象测报业务中的重要项目,虽然已安装了自动仪器,但云、能、天仍然是测报工作中目力观测的项目,云的观测是目测项目中最难的。云的观测主要包括判定云状、估计云量、测定云高和选定云码。其中判定云状是云的观测中最关键的,只  相似文献   
5.
高娟 《陕西气象》2011,(1):49-50
在地面测报工作中,云、能、天等项目的观测仅凭业务人员目力估测、记录,尤其是云状的观测,历来是测报业务中较难掌握的技能。有的台站云状记录的模式化问题较为严重,不同时段或同一时段连续多个时次记录的云状如出一辙;有些台站的记录中,雨层云、堡状云、荚状云、絮状云等几乎不见踪迹。  相似文献   
6.
在计算机报表预审程序中,判断轻雾时,有一个相对湿度大于或等于60%的判据,于是便在某些观测员中出现了以下情况:当湿度计读数在60%附近时,由于不能立即确定相对湿度实测值是否大于或等于60%,便将应有的天气现象忽略不记,能见度记为10.0km,或只耍相对湿度小于60%,能见度小于10.0km,此时又不宜记其他现象时,则必记霾。 轻雾为空气中水汽凝结而成的稀薄的雾,呈白色或灰色,且气层稳定,空气较潮湿,早晚常见,其出现时能见度在1.0~10.0 km之间;而霾为大量极细微尘粒均匀浮游空中形成,可使空气…  相似文献   
7.
奚小环 《地学前缘》2021,28(1):308-317
地球科学领域处在信息科学与信息化社会时代,基于大数据战略驱动的现代地球科学正在蓬勃兴起。诞生于近代的地球化学具有天然的结构化信息科学属性。提出建立从信息化、模式化到智能化的地球化学大数据信息科学应用研究总体思路,即基于地球化学大数据首先建立信息化系统,运用地球系统科学方法理论建立成矿地球化学分带富集模式与生态地球化学累积效应模式,采用智能系统与智能技术按照模式化思维方式分析、判别和预测大量地质地球化学非线性现象,通过地球化学理论研究和应用评价解决影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要资源环境问题。大数据与地球系统科学构成地球化学应用研究的两大支柱。本文针对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地球化学大数据信息化、信息模式化及模式智能化等方面进行论述。重要的是以地学模型为主体构建智能化系统,研究成矿系统与生态系统科学问题。世界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问题处在全球化时代,必须从全球资源配置与全球环境变化高度审视成矿地球化学和生态地球化学问题。地球化学结构化大数据属性的巨大优势,现代计算机关键技术日益成熟及智能化前缘理论研究的不断突破,预示实现地球化学大数据信息科学条件已经具备,可能从地球科学领域脱颖而出,成为具有广博视野和不断进取的新兴科学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8.
9.
本文在研究遥感数据特性、典型地物光谱特性和象元几何组构类型的基础上,分析了一物多谱、多物一谱的原因,提出土地资源属性按大类、类、亚类、组、属分类型分等级单要素解译模式;试验区土地资源单要素计算机解译在DTM数据的支持下,取得了较好的分类结果。  相似文献   
10.
风电场选址模式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钱喜镇  崔秀兰 《气象学报》1995,53(4):495-503
本工作旨在风电场已初选,并有一至几个月的短期测风资料为前提的情况下,研究出一种有较先进的方法、较高的精度、较快的速度推算场址风能参数的模式。由于风能是风速立方的函数,因此,习惯上用寻求两地风能参数相关的订正方法误差较大。这次工作立足于先订正原始风速及标准差,再用这两参数推算各风能参数。经计算比较,选择全概率公式订正风向风速,再用差值法订正标准差,最后用韦伯尔公式计算风能参数。风电场选址时风向风速都应该考虑,因此,选择各风向均出现的时段作考察月为好。比较结果发现,9、10、11月作为考察期准确性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