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4篇
  免费   260篇
  国内免费   434篇
测绘学   31篇
大气科学   745篇
地球物理   226篇
地质学   96篇
海洋学   228篇
天文学   35篇
综合类   41篇
自然地理   16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47篇
  2019年   57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49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59篇
  2013年   55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58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34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46篇
  1993年   45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在基本气流具有水平切变的情况下,利用摄动法导出了非线性Rossby波所满足的三阶Zakharov方程,然后,考虑了基流具有弱切变的情况,通过使用三阶Zakharov方程研究了Rossby波列的第一类不稳定性问题。结果表明:通过非线性作用,大气中的Rossby波列可产生调制不稳定。同时,本文对这种不稳定的区域,增长率和周期进行了详细的计算,并讨论了波振幅、波数、纬度和基流切变对它们的影响,指出Rossby波列的调制不稳定可以激发30~60天的低频振荡。  相似文献   
2.
低频扩频中伪随机序列产生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伪随机序列的产生是实现BPC低频时码发播台扩展频谱技术升级的一个重要环节。针对BPC低频时码发播台的现有系统,提出了伪随机序列的产生方案,并对其性能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超低频电磁探测信号能量的计算及其地质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被动式超低频电磁探测技术是一种有效的探测地下地质体和资源的手段,但采用现有的处理方法得到的探测曲线较容易受到各种噪声的干扰,影响了对所获得的探测曲线的解释。笔者将信号能量引入到超低频电磁探测信号的处理中。首先根据信号能量计算原理,计算不同深度的超低频探测信号的能量值.获取能量曲线。同时,根据具体应用目的,分析其曲线特征,并将信号能量曲线与现有的信号曲线,如最大值曲线、最小值曲线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与现有方法相比,笔者所提出的信号能量曲线方法能更准确地反映地下岩层特征,有利于曲线的地质解译。  相似文献   
4.
用一个水平分辨率比较高的非线性正压模式,对热带西太平洋海域里的海流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海流与观测结果颇相一致。结果表明:赤道以北、棉兰老岛以东附近海域中,棉兰老冷涡在一年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得到发展,但是其范围、强度和中心位置在各个月份并不相同,显示出很强的季节变化;在哈马黑拉岛东北海域,6月份突然出现了一个反气旋式的涡旋;这个涡旋8月份发展得最强,一直持续到10月份,在11月份就消亡了。  相似文献   
5.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发生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杨亚新 《海洋预报》2005,22(1):86-91
利用中国气象局整编的1949-1988年的《台风年鉴》和1989-2000年的《热带气旋年鉴》资料,统计分析了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的主要发生源地、各强度等级热带气旋发生的经纬度变化特征、各强度等级热带气旋发生源地和发生频率的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西北太平洋有三个热带气旋的主要发生地,分别是南海中北部偏东洋面、菲律宾以东至加罗林群岛之间的洋面、加罗林群岛一带洋面;热带气旋强度越强,发生位置越偏南、偏东;热带气旋平均发生源地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冬季平均发生源地偏南偏东,以后逐渐向北向西偏移,夏季以后又向南向东偏移;各强度等级热带气旋2月平均发生频率最小,8月平均发生频率最大,全年TC较集中地发生在7~10月期间。  相似文献   
6.
夏季南海上层环流动力机制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利用一个分区性的正压-斜压衔接模式来探讨夏季南海的上层环流特征及其动力机制,结果表明:夏季期间,由于风生环流的不稳定性促使在东沙群岛附近的气旋涡的强度及位置发生变化,并间接导致黑潮侵入南海北部的程度变化以及气旋涡南侧的反气旋式环流、西沙群岛西南侧的气旋涡的强度和范围出现波动现象;在南海南部的北向西边界流由于离岸的西南季风所驱动在中南半岛中部沿岸脱离岸线往东北方向的流动,导致沿岸的水体大量流失而在沿岸形成一支南向补偿流并在西沙群岛西南侧诱生一气旋涡,而上述的离岸西边界流则作顺时针方向流动,从而在南海南部形成反气旋式大环流;在南沙海槽附近出现的局地气旋涡和万安滩附近的气旋涡分别受β效应、底形效应的作用而形成.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1988年10月20~24日“向阳红09号”调查船在奄美大岛以西海区进行调查时,在陆架斜坡上的表均温层的底部,即50m附近的深层上,出现一个黑潮锋面涡。不论在平面上形成的特点,还是在断面上水系配置的形式,它与春季黑潮锋面涡的特征极为相似。说明秋季东海同样存在陆架水与黑潮水在水平方向交换与混合。  相似文献   
8.
三维斜压模式对冬季南海环流的数值计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一个三维、自由表面、原始方程模式对南海环流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表明:黑潮在巴士海峡以西呈一反气旋弯曲流动路径,有一相对高温高盐的水舌从巴士海峡伸入南海,表明有部分黑潮水侵入南海.冬季南海的一些观测事实在模式结果里得到了很好的反映,像冬季逆风向东北方向流动的“南海暖流”和一些中尺度涡旋.同时还分析了巴士海峡沿120.75°E断面的流速和盐度的垂直结构,并同观测结果进行了比较.根据模式结果,我们还进一步讨论了“南海暖流”的形成和驱动机制.  相似文献   
9.
用Geosat高度计数据观测黑潮流系的低频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Geosat高度计ERM T2-GDRs共2.3a的海面高度数据进行了处理,研究区域为西北太产洋10° ̄45℃N,120℃ ̄160°E,包括整个黑潮流系,时间段为1986年11月至1989年3月,经过数据筛选,地球物理、环境因子校正及轨道误差较正后,用客观分析方法得到时空均匀的50个时间序列的海面高度异常场,Geosat高度计的海面高度异常与验潮站实测水位高度符合较好,之证明处理结果是可信的,海  相似文献   
10.
综述了南海和台湾以东海域若干气旋型和反气旋型涡旋研究.在南海存在着许多活跃的中尺度涡,我们分别对南海中、南部海域和南海北部海域中尺度涡作了评述.在南海北部海域,目前最感兴趣的问题为:南海水与西菲律宾海通过吕宋海峡的交换的物理过程,以及黑潮是否以反气旋流套形式进入南海.这些问题目前尚不清楚,尤其是这些问题的机理.这些问题必须通过今后深入和细致的、长时间的海流和水文观测,以及长时间卫星遥感观测资料的论证才能逐渐认识清楚.台湾以东海域,黑潮两侧经常出现中尺度涡,而且变化较大而复杂.文中着重讨论兰屿冷涡和台湾东北的气旋式冷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