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94篇
  免费   430篇
  国内免费   444篇
测绘学   244篇
大气科学   178篇
地球物理   505篇
地质学   1072篇
海洋学   192篇
天文学   11篇
综合类   110篇
自然地理   56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52篇
  2022年   60篇
  2021年   63篇
  2020年   44篇
  2019年   79篇
  2018年   55篇
  2017年   52篇
  2016年   73篇
  2015年   73篇
  2014年   99篇
  2013年   98篇
  2012年   98篇
  2011年   95篇
  2010年   102篇
  2009年   106篇
  2008年   104篇
  2007年   89篇
  2006年   96篇
  2005年   76篇
  2004年   79篇
  2003年   77篇
  2002年   61篇
  2001年   60篇
  2000年   59篇
  1999年   55篇
  1998年   55篇
  1997年   57篇
  1996年   56篇
  1995年   45篇
  1994年   50篇
  1993年   40篇
  1992年   32篇
  1991年   28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3篇
  1954年   1篇
  1948年   1篇
  1941年   2篇
  1933年   1篇
  193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基于ARP协议的网络主机地址的识别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移动IPv6工作原理入手,IP地址管理器是针对越来越严重的IP地址盗用现象而设计的一套有效的监控和管理IP地址的方案。分析与研究IP地址管理器中的信息收集模块后,以Winpcap为开发工具,利用ARP,附等协议完成对网络中活动主机的扫描以及信息(主机名、MAC、操作系统)的收集和识别。模块实现了对网络的自动实时监控,有效地提高了管理效率。  相似文献   
2.
四川汶川MS 8.0大地震地表破裂带的遥感影像解析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付碧宏  时丕龙  张之武 《地质学报》2008,82(12):1679-1687
2008年5月12日发生于四川盆地西部龙门山断裂带的汶川MS 8.0级大地震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并形成了空间上基本连续分布的地表破裂带(地震断层)。根据地表破裂带的解译标志及影像特征,我们充分利用震后中国科学院航空遥感飞机所获取的高分辨率航空遥感图像以及我国台湾福卫-2卫星遥感图像进行详细解译分析,并结合震后的多次野外科学考察与验证,初步查明了四川汶川MS 8.0级大地震所产生地表破裂带的空间分布特征。遥感解译分析表明汶川大地震产生的地表破裂带总计长约300 km,其几何学特征十分复杂,主要沿先存的NE走向活动断裂带呈不连续展布;变形特征以逆冲挤压为主兼具右旋走滑分量。按同震地表破裂带所在断裂带位置,可将其分为两条: 中央地表破裂带:沿映秀-北川断裂带分布,从西南开始呈北东向延伸至平武县水观乡石坎子北东一带,长约230 km,最大垂直位移量达6.0 m左右,最大右旋水平位移达5.8 m;山前地表破裂带:沿灌县-安县断裂带分布,由都江堰市向峨乡一带开始呈北东向延伸至安县雎水镇一带,长约70 km,以逆冲挤压为主,最大垂直位移量可达2.5 m。此外,遥感图像分析还表明上述地表破裂带与地质灾害分布在空间上具有十分密切的相关性,因此,挤压逆冲-走滑型地震断层的致灾效应研究是未来应该加以重视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3.
本文讨论雷诺数,佛洛德数、牛顿数在拖网模型试验中的意义。合成纤维网衣在水中重量与水动力相此可忽略不计,拖网及其模型均处于广义佛洛德数的自动模型区域内。实物网处于雷诺数的自动模型区域内,但其模型位于小雷诺数范围。换算阻力时需进行雷诺致修正,现有田内,巴拉诺夫,迪克逊网渔具模型试验定律,可用于拖网模型试验,但也可用牛顿数安排试验。模型试验结果经雷诺数修正,并换算到实物网,与海上实测结果符合良好。上述结论仅依据有限试验得出,尚需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4.
提出一种基于BP神经网络的结构破损诊断方法,该方法以结构破损前后柔度的变化作为破损诊断网络输入,为了解决由于系统响应样本数据空间分布不均匀对网络收敛速度及网络诊断影响问题,对网络训练样本采用广义空间格点进行了交换,模拟算例及应用实例均表明,本文方法能准确诊断结构破损位置与破坏程度,是一种有效的结构破损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5.
逆方法最优解确定九州近海流速、流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以南海域的调查研究,过去已有不少报道[1~3].众所周知,东海黑潮、西太平洋水和九州沿岸水在九州附近海域交汇,近年来,这里一直是中日黑潮合作调查研究[4]的重点海区之一这些工作显示,日本以南海域的基本特征表现为黑潮路径的大弯曲及其伴生的大冷水团和黑潮两侧中尸度涡的消长过程等等,同时表明确定该海区的流速、流量是探讨以上特征的主要内容之一以往多数作者是采用动力计算方法来确定黑潮相对流速、流量.大家知道,动力计算在不同的参考零面下所得的结果是不同的,这在黑潮强流区表现得尤为明显[5].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CTD观测资料,分析了研究海区的温、盐、密度跃层的分布与变化,讨论了逆温逆盐层的分布区域,并从跃层角度出发,分析了深层水的涌升,黄海冷水团的上边界以及台湾暖流在东海北部的影响范围。  相似文献   
7.
1967年Erdelyi在[1]中提出了群逆,并通过矩阵属性研究了群逆的有关性质,1968年PierreRobert在(23中从线性变换的属性研究了群逆的性质,并提出了群逆的表达式。但他们都未从群逆所存在的代数系统——群来认识群逆的有关性质及其存在的构造形式。因而有些群逆的性质未予推导,有的推导较繁。今从群逆所赖以存在的代数系统——广义循回群加以探讨,并将(2)的表达式予以推广。  相似文献   
8.
基于分布式检测与决策融合的海底油气管线检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多传感器的信息融合思想,提出分布式检测与决策融合方法进行长距离海底管线泄漏监测。试验水管和天然气/凝析油管线现场数据分析表明此算法不仅降低了误报警概率,且对流体在输送过程中动态变化具有稳健性。  相似文献   
9.
10.
1998年夏季季风爆发前后南海上层环流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1998年南海季风试验(SCSMEX,South China Sea Monsoon Experiment)期间2个强化观测航次(4-5月及6-7)所获温盐深(CTD)资料,利用一个改进逆模式研究了夏季季风爆发前后南海环流的演变特征。诊断计算表明,在此期间南海环流主要表现为两脊两槽型,即越南以东和菲律宾以西呈反气旋式环流,南海北部和南海中部呈气旋式环流。但对局部区域而言,可以发现在季风爆发前后其环流结构有明显的差异。上述计算结果亦与等压面上海水密度分布的定性分析结果及同期观测的ADCP资料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模式计算所得到的南海上层环流主要特征与定性分析结果及实测资料大体一致,诊断结果可作为南海上层季风环流演变机制研究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