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0篇
自然地理   62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62 毫秒
1.
一、格鲁吉亚地理研究所格鲁吉亚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是苏联的一个重要的地理研究机构,成立于1933年,已有半个世纪的历史了。这是一个专门从事山地地理问题研究,包括高加索和格鲁吉亚山地研究的科研机构。  相似文献   
2.
在确定地理学在环境科学中的地位以前,首先须简要概述这方面的矛盾现象。在60—70年代生态问题范围已明显地大大扩充了,已不能容纳在传统的生物生态学范围内。开始寻求新的定义,在探索过程中产生或重建了人的生态学,社会生态学(Э.С.马尔卡扬),人类生态学(Н.Н.玛依塞耶夫),全球生态学(М.И.布迪科)。我们认为,后两种名称只说明了生态学的规模,它的新“范围”,而不是新观点,新方法。第一种名称人的生态学这一术语已广为流传,它的情况较复杂,在西方也提出了人的生态学。  相似文献   
3.
地球科学中的综合,这是把关于自然的科学改变成另一类物质客体,使其能体现地理系统的相互作用。划分全球地理系统有很多依据。根据研究目的和任务研究人员可划分出同类自然要素组合区(自然带,生物群落);自然要素组合不同类,但成因同一的地区(大陆,自然地理区,区,地方);同向物质能量流的地区(流域,生态系统)。划分地理系统不完全是主观过程。自然界的各种地理系统对人为影响反应。然而人们经常是不能把自然界连续的空间划分成对某类经济活动有反应的地区。  相似文献   
4.
现在正是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期,它必然引起劳动地域分工和生产地域组织的变化。研究经济问题的所有学科的研究对象也因而随着变化。促成这些变化的经济因素是。生产系统和非生产系统的形成;生产和非生产领域的高速发展;生产集中和地域集中;引用新工艺和新的劳动手段.  相似文献   
5.
苏联的地貌学是地学中一个很活跃的学科,它的研究范围在理论上和应用上都在不断扩大,方法也不断完善,出现了一些新的理论概念,新的方向,也导致对地貌学的研究对象,任务这类重大问题的争论。这里着重介绍以下几个方面:一、星体地貌学。属地貌学总的理论问题。研究地球最大的形态——陆地和海洋——一直是地貌学家所追求的目标,但是只有在对大洋底部的地貌和地球物理研究蓬勃发展,和遥感手段能提供各种不同比例尺的大陆地形遥感图象,用来判读大陆结构的基本规律以后,星体地貌的研究才得到应有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一、“自然—人为地理系统”概念的内容“地理系统”这一术语引入地理文献中虽然为时不久,但已牢固地确立下来了。“地理系统”概念的内容很广泛,它一般表示范围广阔的土地系统。本文只研究作为地理壳一部分的地理系统。这个系统的主要特征是它的地域性。谈到地理系统的划分,它主要分为两类:自然地理系统和人为地理系统。自然地理系统是指天然的,实际上没被人改变的系统,这就是自然地域综合体。  相似文献   
7.
苏联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是一个综合性的科研机构。至今已有六十四年的历史。地理所成立于1918年5月4日,十月革命胜利后不久。当时为恢复和改造经济,要求迅速查清国家的自然资源及其利用条件。  相似文献   
8.
早在八十年代初期格拉西莫夫院士就曾多次强调利用定量标准对未受人类破坏和已被破坏的生态系统进行对比研究,并以此来评价不同类型的土壤——植物群系的生物生产力。评价生物生产力的重要参数有:地面和地下活植物量储量,枯落物储量和年产量。  相似文献   
9.
世界三大洋     
太平洋:世界第一大洋。西邻亚洲、澳大利亚大陆,东接北美洲、南美洲,南界南极洲,面积(连同海域)179679·10~3平方公里,平均深4028米,水的平均容积72699·10~3立方公里,最大水深(也是整个世界大洋的最大深度)11022米,位于马里亚纳海沟内。  相似文献   
10.
4.自然—人为地理系统中相互作用的研究和评价由于社会对地理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地理系统定位站研究的发展过程表现为,它主要地不是研究无甚变化的,标准的自然系统,而是日益广泛地将已发生重大变化,甚至是人为活动建立起来的地理系统纳入定位研究中。这一点十分重要,因为纳入定位研究的不仅是当代分布最为广泛的地理系统,同时也是与大多数人民生命有密切关系的地理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