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3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10篇
综合类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油气运移,尤其油气的二次运移是石油地质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一个薄弱环节。20世纪90年代以来,油气二次运移研究所取得的主要进展是:①对油气二次运移机理的认识有了很大提高;②油气二次运聚模拟实验设计更加科学,实验结果更为可信;③油气二次运聚数值模拟水平有了长足进步。深入的综合研究和油气运移聚集的三维可视化模拟是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
青海共和盆地下白垩统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生油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孟元林  侯创业 《岩石学报》1999,15(4):630-637
我国西北大部分地区在早白垩世处于挤压为主的构造环境,但共和地区处于伸展的构造环境,发育了巨厚的下白垩统湖相沉积。我们首次在共和盆地下白垩统发现了一套258.15m 厚的烃源岩。这一发现改变了以往西北白垩系烃源岩仅分布在祁连-秦岭以北的观点, 这对于研究我国西北地区白垩系烃源岩的分布和油气田的形成具有重大意义。共和盆地下白垩统从下到上分为万一段、万二段、万三段、万四段。万一段和万四段是炎热干旱气候条件下形成的红色沉积, 基本没有生烃能力。万二段烃源岩是一套炎热潮湿气候条件下形成的浅湖-半深湖相沉积, 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达到了中到好烃源岩的丰度标准, 干酪根类型以Ⅰ2 型为主。该烃源岩在K2 早期(90.01Ma) 进入生油门限, 开始生油, 从K2 晚期(74.11Ma) 以来,一直处于大量生油的成熟阶段。下白垩统万三段沉积时期, 水体时深时浅, 暗色泥岩和红色泥岩交替出现。暗色泥岩属于中等烃源岩, 其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Ⅱ型。它在晚白垩世 (78.02Ma) 进入生油门限, 但一直到第四纪 (1.5Ma) 才进入大量生油的成熟阶段。共和盆地下白垩统烃源岩发育, 具有形成中小型油气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辽河断陷以碳酸盐岩和砂页岩为主的古潜山地层一直全部划归中、新元古界。由于在该套地层的部分岩石薄片中发现交代残余的动物化石碎片,因此提出辽河断陷有古生界存在的新观点。通过牙形石、微古植物、动物化石和岩性组合的研究,对这套地层进行了重新厘定,建立了古生代寒武纪、奥陶纪、石炭纪和二叠纪地层层序。研究成果表明,辽河断陷存在古生界储层,古生代潜山并非单斜.而是由被断裂改造的褶皱组成的断块。这一成果为重新认识潜山的内幕构造特征和油气储层分布规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南海岩石圈破裂方式与扩张过程的三维物理模拟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南海的形成演化一直是国内外关注的热点之一.为了揭示南海的构造演化过程, 分析对比了3组物理模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 断裂样式和裂谷带的走向与岩石圈的初始热流变结构密切相关.对比模拟结果与陆缘的断层样式, 推测在张裂初期, 陆坡区比陆架区具有相对热减薄的岩石圈, 从而导致不同构造位置上发育不同的裂陷特征.受下地壳和软流圈韧性流动的影响, 断层越是靠近扩张区, 倾角变得越平缓.实验揭示, 破裂首先以点状出现, 这些点不断扩大并互相连接形成连续的扩张区.共轭边缘常具有对称的形状, 向海盆方向对凹或者对凸.当离散边界附近有刚性块体时, 扩张区域的边界会明显受到地块边缘形态的影响.通过模拟实验, 推测破裂过程可能以较粘性的方式进行.西北次海盆的发育可能是沿着中-西沙地块北缘深裂陷槽破裂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中段深层沙河街组沉积相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中段深部地层中的古近系沙河街组由沙一段、沙三段构成。缺失沙二段和沙四段。由于沙一段沉积学研究已相当深入,而沙三段还未进行过系统沉积学研究,因此本中重点研究了沙三段。沙三段可以划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通过碎屑岩稳定重矿物指数、碎屑岩岩石磁组构中剩余磁化率、岩性等分析发现其主要物源区为中央凸起。孢粉组合、岩性等分析表明其沉积时的古气候为温暖潮湿气候。古生物组合分析证实其沉积时水体南深北浅,水质南成北淡。研究区内存在冲积扇、曲流河、扇三角洲、湖泊等相类型。沙三段下部沉积时期,推测盆地开始进入裂陷期,发育冲积扇—浅湖—半深湖沉积体系。沙三段中部沉积时期,湖盆扩张达到最大,成为湖盆发育的欠补偿时期,发育了扇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沙三段上部沉积时期,水体变浅,逐渐从水下完全过渡到陆上,碳质泥岩及煤层发育,形成冲积扇—河流沉积体系。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油源条件、砂岩储集体发育情况,指出西侧欧35井区到欧39井区及铁5井区到铁2井区具有较为优越的成藏条件,为本区的有利勘探地区。  相似文献   
6.
NMR技术评价油田高温堵剂调剖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采稠油的主要方式是注蒸汽,其中包括蒸汽驱和蒸汽吞吐,随着蒸汽吞吐的次数增加,稠油的采出量依次递减。由于油层的非均质性严重,蒸汽首先进入高渗层,高渗透地层的稠油首先被采出,低渗透率地层采出很少,之后的蒸汽都进入高渗低层,即产生汽窜,所谓的低效蒸汽,蒸汽冷凝后形成热水,受到重力作用进入底部油层,降低了蒸汽的利用率;同时,由于蒸汽的重力履和沿高渗透地层窜流,使蒸汽在地层中的波及系数降低。为了克服蒸汽驱中的问题,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通过注入一种流体-调剖剂,由于它的高粘度高渗透层后,将减少高渗通道的渗透率,消除“汽窜”,封堵高渗透地层,提高中低渗透油层的动用程度,提高原油产量和采收率。本文利用核磁共振成像(NMR)无损检测技术,对蒸汽驱SAD-□型高温调剖剂进行岩心动态评价实验,考察该调剖剂的热稳定性以及堵剂的封堵效果。  相似文献   
7.
为深化辽河西部凹陷曙光—雷家地区隐蔽油气藏勘探,根据油气勘探研究成果,结合隐蔽油气藏的分类,将研究区的隐蔽油气藏划分为前新生代潜山油气藏和古近系特殊岩性体油气藏两类。其中:前新生代潜山油气藏包括太古宇潜山油气藏,中、上元古界潜山油气藏及中生界潜山油气藏;古近系特殊岩性体油气藏包括碳酸盐岩油气藏,火山角砾岩油气藏及玄武岩油气藏。在综合研究曙光—雷家地区的地质背景、油气成藏条件及成藏过程的基础上,认为该区具有形成隐蔽油气藏优越的地质条件,如多期的构造运动、复杂的构造背景、充足的油源条件、封闭性良好的盖层和畅通、多样的油气疏导体系等。基于成藏动力学系统理论,探讨了隐蔽油气藏的动力学特征,确定古近系特殊岩性体油气藏属于自源封闭型成藏动力学系统,前新生代潜山油气藏属于它源半封闭型成藏动力学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这两类隐蔽油气藏具有匹配良好的生烃、储层、盖层、圈闭、运移、聚集的石油地质动力学特征。  相似文献   
8.
The combination of Morgenstern-Price Method (MPM) with Response Surface Method (RSM) improves the eonventional RSM by replacing Finite-Element Method (FEM) with MPM, which is a type of reliability analysis method-RSM based on MPM, and makes the computing process simpler. The stability of the slope was re-evaluated by use of Monte Carlo method (MCM) and the result contrasted with the fore is the conclusion. The reliability analysis of the artificial slope in Donggang Power Station was carried on, and obtained the reliable charaeteristics, which provided basis for the project.  相似文献   
9.
球管孔隙模型的核磁共振(NMR)弛豫特征及应用   总被引:21,自引:8,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将岩石孔隙归结为由毛细管和球形孔组成的孔隙系统,提出孔隙球管孔隙模型. 岩石孔隙按大小分组后,每一组孔隙的氢核弛豫时间可以用球管孔隙模型计算. 将此弛豫时间作为反演T2分布的时间控制点,反演岩芯的核磁共振弛豫信号. 研究表明, T2分布与特定的孔隙结构相联系. 使用不同结构的球管孔隙模型,可以使反演T2分布最大限度地拟合弛豫信号,此时的球管模型以最近似的方式模拟了岩芯的孔隙结构. 使用球管模型对实验室核磁共振资料进行了处理,对比压汞分析得到毛管力分布数据,结果证明球管孔隙模型描述了岩石孔隙的弛豫特征,而且,岩石特定孔隙结构的弛豫特征与孔隙流体有关.  相似文献   
10.
中新生代辽河盆地区域应力场变化及其成因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新生代辽河盆地的形成和发展受控于多期区域应力场变化。对构造现象、火山活动、层序充填型式等多种实际资料的分析表明:辽河盆地经历了侏罗纪末-白垩纪早期、古新世中后期、始新世中后期、中新世等右旋张扭应力场作用阶段,以及白垩纪晚期-古新世初期、始新世早中期、渐新世、上新世以来等左旋压扭应力场作用阶段。区域应力场变化可以用地球自转速度变化引起的岩石圈板块活动及触发的深部过程来解释,亦与先期构造形迹和盆地边界条件有关。不同区域应力场的转化不仅导致了盆地演化的旋回性,也为辽河盆地及其邻区中新生代多套含油气层系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