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21篇
大气科学   61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15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9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由于缺乏对气象服务投入量与产出量准确而完整的统计,要对气象服务的各种经济效益作出总体评价是困难的。然而,在专项气象服务中,却不乏原始、完整而准确的资料。作者从此出发,讨论了专项气象服务经济效益评价的理论。并通过实地调查,以彭州市气象局几项专项气象服务为例探讨了评价技术。  相似文献   
2.
运用几何匹配法处理了南京雷达和热带测雨卫星(Tropical Rainfall Measuring Mission,TRMM)上搭载的测雨雷达(Precipitation Radar,PR)的反射率因子探测资料,统计分析了2008—2013年共245个时次的匹配数据。 以TRMM PR工作多年持续稳定特征为参照,揭示了南京雷达6 a的探测资料情况。结果表明,南京雷达和TRMM PR探测降水具有较强的一致性,6 a时间里南京雷达存在一定的运行不稳定情况,南京雷达0℃层以下数据存在“3段特征”:时段Ⅰ2008年1月—2010年3月,时段Ⅱ2010年3月—2013年5月,时段Ⅲ2013年5—10月。3个时段之间整体回波强度有差异,时段Ⅱ整体回波强度比时段Ⅰ、Ⅲ偏小2—3 dB;而3个时段内的回波整体保持相对的稳定,南京雷达与TRMM PR的回波强度差值随回波强度的变化呈线性关系;在中低回波值时TRMM PR比南京雷达大,在中高回波值时南京雷达比TRMM PR大。基于两种雷达回波强度值的拟合关系,对南京雷达的反射率因子进行分段线性订正,有效地改善了南京雷达的一致性:3个时段回波强度的整体差异减小到0.75 dB以内;在245个匹配时次和105894个匹配点上南京雷达和TRMM PR的反射率因子的相关系数增大,南京雷达-TRMM PR值的标准差减小。  相似文献   
3.
毕节市北部岩溶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西南地区赋存丰富的岩溶水资源,这些水资源是当地居民生产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以贵州省毕节市北部海子街镇及其邻区岩溶地下水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常规水化学组分和氢氧同位素,确定研究区岩溶水的补给特征,识别岩溶水主要组分的物质来源和判断发生的水岩相互作用过程。结果显示:研究区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_3—Ca型、HCO_3·SO_4—Ca型和HCO_3—Ca·Mg型。阴离子以HCO_3~-和SO_4~(2-)为主,而阳离子以Ca~(2+)和Mg~(2+)为主,部分水样N_3O~-和SO2-4含量偏高。氢氧同位素分析显示,研究区地下水以当地大气降水补给为主。补给入渗的大气降水与碳酸盐岩、石膏和盐岩矿物发生反应致使岩溶水化学组分以HCO-3、SO_4~(2-)、Ca~(2+)和Mg~(2+)为主,而生活污水、农业药物和采矿活动导致地下水中NO_3~-和SO_4~(2-)含量增加。相应成果可为当地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2011年6月10日(简称“11·06”)和2017年6月10日(简称“17·06”)在江苏南部出现了两次暴雨-大暴雨过程,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FNL再分析资料和雷达资料等,对两次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异常的高低纬度环流形势配合,为强降水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两次过程代表站的物理量场差异较大:“17·06”最大散度值约为“11·06”的2倍;“17·06”最大垂直速度、最大水汽通量散度值约为“11·06”的1.8、1.3倍且大值维持时间均很长。两次过程均为暖区低质心热带海洋型强降水,但“11·06”强回波分散、伸展高度偏低、强度偏弱且无明显强回波的列车效应;“17·06”强回波排列紧密、伸展高度高、强度明显偏强且强回波列车效应明显。螺旋度变化一般提前于降水变化,具有可预报性,可作为大面积降水开始—维持—结束的一个短时(临近)预报因子。VWP产品中大风区底高的变化,有助于判断雷达站附近降水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5.
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中气旋分析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南京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南京地区2003年7月8日出现的一次雷雨大风和短时强降水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强天气过程与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到的中气旋相联系,文中结合环境风场分析了中气旋的特征,计算了中气旋的主要参数。  相似文献   
6.
1480型多普勒天气雷达中尺度气旋识别模块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借鉴国内外中尺度气旋识别算法的研究成果特别是NSSL(National Severe Storm Laboratory)的中尺度气旋识别算法,结合多普勒天气雷达二次产品软件的特点,提出了改进的中尺度气旋识别算法,以动态链接库的形式,设计完成了中尺度气旋识别模块.对2002年5月27日安徽省北部地区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雷达资料进行了分析,并与北京敏视达(METSTAR)雷达有限公司Build 10.8软件系统生成的中尺度气旋产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块有比较好的识别能力,预警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7.
多普勒天气雷达风场产品在螺旋度计算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徐芬  夏文梅  胡志群  胡胜  宋娟 《气象科学》2007,27(5):495-501
本文介绍了一种利用新一代天气雷达风场产品VWP计算螺旋度的方法,通过对两次大面积降水个例的螺旋度诊断分析发现,利用VWP风场产品计算的螺旋度具有较高的时间分辨率,大面积降水的螺旋度变化趋势与降水变化趋势比较吻合,螺旋度变化一般提前于降水变化,有2—3 h的提前预报量;螺旋度数值的大小与降水量的大小一般没有明显线性关系;螺旋度可以作为观测雷达站上空风场随高度变化的一个敏感因子;利用VWP风场产品来作为计算螺旋度的风场资料是可行的,比起其它风场资料更适于短时(临近)预报的业务化工作。  相似文献   
8.
中小尺度的多普勒径向速度场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本文选取2003—2005年太原多普勒雷达资料,对中小尺度的多普勒速度场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从逆风区厚度、尺度、强度(速度切变)等方面作了详细地分析,并与相应的回波反射率因子Z及VIL(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值对照。结果表明:逆风区强度与反射率因子,逆风区厚度与VIL值,逆风区底层流场结构与强回波发展趋势密切相关。而且,绝大部分逆风区出现时间较降水开始时间有1—2 h的提前。  相似文献   
9.
王啸华  郑媛媛  徐芬  李杨  侯俊 《气象科学》2015,35(4):497-505
利用高分辨率的加密气象自动站资料、FY2D卫星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常规观测资料以及6 h 1次的NCEP再分析资料等,对2011年6月18日和2011年7月18日江苏地区分别发生在梅雨期开始阶段和结束阶段的两场暴雨进行中尺度天气系统演变和雷达回波参数等特征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6月18日的天气形势是典型的梅雨期降水形势,在梅雨锋附近产生了区域性暴雨。水汽输送主要是对流层中低层的西南暖湿气流。7月18日的局地暴雨则是出现在低压倒槽顶端右侧的偏东气流中。(2)两次暴雨过程强降水发生前都存在对流层低层辐合快速增强的过程。7月18日暴雨强降水发生前散度值下降则更为迅速。(3)两次暴雨过程中强降水区都出现在地面辐合系统附近的东北气流中,且随着地面辐合系统移动。(4)两次暴雨过程都出现了TBB低于-62℃的强对流云团。(5)6月18日,与多个线性排列的"逆风区"对应的强回波中心形成了"列车效应";7月18日,对流回波带上单体不断流入,在低空急流左前端合并成团状强对流区,分别是形成两次暴雨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雷达拼图资料上中尺度对流系统的跟踪与预报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杨吉  郑媛媛  夏文梅  徐芬  徐坤 《气象》2015,41(6):738-744
在中尺度对流系统(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s,MCSs)自动识别基础上,利用相关法跟踪雷达回波(Tracking Radar Echoes by Cross-correlation,TREC)和面积重叠法完成新的跟踪预报方法.新方法利用TREC得到MCSs移动矢量,利用该矢量外推对应MCSs雷达回波.根据外推回波与相应回波实况,采用面积重叠法完成跟踪,同时利用移动矢量完成预报.采用4次强天气过程对算法进行检验,分析结果表明:(1)新方法能够有效实现MCSs跟踪与预报;(2)新方法得到MCSs移动速度相对稳定,不因为系统合并、分裂和生消出现速度大幅度波动现象,有效减小预报误差,6~60 min预报误差相对于原方法减小20%以上;(3)新方法虽然能提取得到较为稳定的系统移动速度,但不能得到系统的传播速度.原方法能得到系统的移动速度和传播速度合成,但提取速度不稳定,容易受到质心偏移的影响,预报误差较大.新方法在系统消亡期提取移动速度不稳定,导致跟踪丢失现象的发生,而原方法在系统合并与分裂时易出现跟踪丢失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