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57篇
地球物理   15篇
地质学   152篇
综合类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秦岭钼成矿带是我国14个大型钼成矿带中最重要的成矿带[1],其规模可与北美的科罗拉多地区钼矿带相媲美.世界上六大钼矿就有两个在东秦岭地区,分别为河南栾川(储量为130万t)和陕西金堆城(储量为97万t).该钼矿带西起陕西省金堆城,东至河南省栾川南泥湖、嵩县雷门沟一带.成矿带中所发现的钼矿床,其成因类型主要为斑岩型(包括矽卡岩型-斑岩型和斑岩型).  相似文献   
2.
穿地壳岩浆系统模型是近年新提出的一个全新的岩浆系统概念.聚焦山东东部早白垩世青山期穿地壳岩浆系统,在野外地质踏勘的基础上,结合火成岩年代学、断裂体系分布、大地构造学与地球化学的相关研究成果,系统探讨了不同性质火山岩浆的时空演化与分布特征.首先,在时间序列上,早白垩世青山期穿地壳岩浆系统,表现为酸性岩浆侵位-基性岩浆侵入-中性岩浆喷发的特征;其次,在不同的地壳深度,穿地壳岩浆系统有不同的表现,由深到浅,呈现岩基/岩株-岩脉岩墙-火山机构的变化;空间分布上,酸性岩体多位于古隆起区,火山机构沿深大断裂呈现串珠状分布.穿地壳岩浆系统的发育特征指示了青山期岩石圈的构造特征:岩体自身近E-W向展布,说明岩体侵入时的中上地壳的断裂体系主要为近E-W向,而岩体整体上沿着NE-SW向分布,说明了更深部断裂体系主要为NE-SW向,控制了整个区域构造的发育.早白垩世早期(莱阳期)区域发育的浅层构造断裂系统为早白垩世晚期(青山期)的穿地壳岩浆系统的发育提供了通道.早白垩世青山期穿地壳岩浆系统的发育伴随着区域热隆-伸展-滑脱作用,在此过程中山东东部青山期盆地格局形成.花岗岩抬升速率初步计算的结果表明山东东部地区早白垩世青山期的热隆速率略快于2.7~4.1 mm/a,强烈的"热隆-伸展-滑脱"作用是同期沉积盆地形成的主要动力学机制.   相似文献   
3.
大别造山带140~85 Ma热窿伸展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域热年代和差异冷却特性表明, 140~85 Ma大别造山带进入热窿伸展作用时期, 由此引发基底广泛熔融、北淮阳剧烈火山喷溢以及合肥盆地断陷等过程. 这次热窿事件包括强热伸展阶段(140~105 Ma)和晚期衰退阶段(105~85 Ma). 在强热伸展阶段, 热窿区集中在大别/红安地块, 并以大别地块热窿作用最为强烈, 某种意义上可将红安地块视为大别热窿翼部. 大别热窿构造包括麻城-岳西热轴、穹核组合及其外围翼部, 热轴平行造山带延向展布, 北淮阳与高压/超高压(HP/UHP)岩石构成下滑翼部, 岳西、罗田热窿核分别占据麻城-岳西热轴东、西两端, 它们最终成型时代不一致. 热窿伸展进程伴随着大别强热中心沿着麻城-岳西热轴迁移摆动, 如果将热窿事件与造山带根部拆沉相联系, 这种拆沉作用应以间歇性、迁移性、规模性与区域差异性为特征. 在伸展衰退阶段(105~85 Ma), 大别造山带仍显现穹状热窿布局, 但其伸展强度、岩浆活动显著减弱. 解析热窿伸展作用, 对于认识大别HP/UHP岩折返模型、"南北大别界限"以及造山过程机理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针对当前花岗岩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笔者等近年来的工作,概述了进一步研究花岗岩成岩作用和形成环境的新思路。主要包括:(1)利用成分协变图,结合岩石包体成因类型的认识,探讨花岗岩化学演化进程;(2)在全面考察花岗岩的构造样式、岩石组合、岩浆演化和区域地壳不均一性基础上,分析花岗岩形成的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5.
6.
Previous studies of weathering generally started with geochemistry[1—8] and mineralogy[9—12], and have been focused on chemical weathering rates[1—3], removability-enrichment of elements[3—6] during chemical weathering, and the age of weathering profi…  相似文献   
7.
出露于大别山西北部信阳市附近的铁佛寺岩体侵入元古代秦岭群, 通过锆石SHRIMP U-Pb法测得该岩体年龄为(436±11) Ma. 铁佛寺钾长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暗色矿物含量极少, 可见白云母, SiOM2含量较高且变化范围很窄, K2O/Na2O比值很高, 属高钾钙碱性系列, ACNK>1.1, 为强过铝质, FeO, Fe2O3及MgO含量很低. 岩石总体上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 亏损高场强元素. 岩石稀土元素及微量元素表现出三种不同的特征, 第Ⅰ类岩石Eu为弱负异常, (La/Yb) N比值最大, 稀土元素总量(ΣREE), Rb/Sr及Rb/Ba比值中等; 第Ⅱ类岩石Eu为中等负异常, (La/Yb) N比值最小, SREE, Rb/Sr及Rb/Ba比值最大; 第Ⅲ类岩石Eu表现正异常, (La/Yb) N比值中等, SREE, Rb/Sr及Rb/Ba比值最小. 全岩εNd(440 Ma)集中在-8.8~-9.9之间, Nd模式年龄为2.0 Ga左右, 与秦岭群副片麻岩相似. 综合分析表明铁佛寺花岗岩为壳源S型同碰撞花岗岩, Ⅰ类花岗岩浆形成于秦岭群副片麻岩低程度部分熔融, Ⅱ类花岗岩浆是由Ⅰ类花岗岩浆发生斜长石结晶分异形成, 而III类花岗岩可能与混杂了结晶分异的斜长石堆晶有关. 铁佛寺花岗岩形成于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陆-陆碰撞有关的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8.
杨凯  刘彬  马昌前  孙洋  张飞  牟进忠  何雨  肖露 《地球科学》2020,45(5):1490-1502
尽管大量的研究发现青藏高原中部地区发育有三叠纪大规模岩浆活动,然而对于这些岩浆活动的成因机制以及深部动力学背景等问题的认识还存在很大的分歧.通过对青藏高原中部北羌塘地区三叠纪典型辉石闪长玢岩开展了系统的锆石U-Pb年代学、矿物化学、岩石地球化学与Sr-Nd-Hf同位素研究,深入剖析其岩石成因及动力学背景,进而为深入探究青藏高原中部三叠纪岩浆作用形成机理与有关板块构造演化过程提供重要的证据.通过LA-ICP-MS锆石U-Pb测年方法获得该岩浆岩的结晶年龄为227±2 Ma(MSWD=0.86).岩石样品在地球化学组成上相对富硅和铝,属于钙碱性系列.样品轻重稀土分异较强,轻稀土相对于重稀土显著富集,并且具有明显的Eu负异常.在微量元素组成上,样品相对于原始地幔要富集轻稀土以及Th、U,显著亏损Nb、Ta和Ti,整体表现出火山弧岩浆岩的特征.样品均具有相对较低的εNd(t)值(-4.53~-4.99)、比较集中ISr值(0.707 05~0.707 14),以及正的εHf(t)值(+0.81~+2.48),表明其岩浆源区很可能以富集的地幔组分为主.综合岩石学、地球化学与Sr-Nd-Hf同位素等研究结果,确定该岩体的形成应该与受俯冲组分(例如沉积物)改造的的富集地幔的部分熔融有关.此外,结合区域上已有的多学科研究资料还可以证实北羌塘地区有关古特提斯洋的俯冲时间至少开始于227 Ma.   相似文献   
9.
大别地块中生代绝大部分钙碱笥花岗岩类岩浆的形成、侵位与壳幔岩浆源区不同程度的混合作用、垂向侵位分异以及块体的差异降升-剥露过程密切相关。中酸性岩浆活动和变质岩系的改造作用直接源于同一热事件,即为深部幔源基性岩浆不断向地壳添加,由此引发了中上地壳变质流变物质广泛熔融、侵位或受热改造。这一热事件可能为大别地块中生代隆升作用提供了必要的动力。  相似文献   
10.
莫霍面,下地壳与岩浆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马昌前 《地学前缘》1998,5(4):201-209
美国地质学会近期在意大利北部阿尔卑斯山区召开的关于地壳分异作用的Penrose会议,以Ivrea带大陆地壳剖面为样板,讨论了与大陆生长和演化有关的主要过程。文中结合会议情况,评述了岩浆作用与大陆生长、莫霍面演化和地壳动力学的关系。大陆壳特有的成分和大的花岗岩基的形成,要求下地壳有大体积的基性超镁铁质岩存在。这样的基性超镁铁质岩,既可能代表囤积在下地壳的幔源岩浆,也可能是幔源岩浆分异的堆积岩,或是在壳内分异作用过程中产生出花岗质熔体后的残余体。在伸展构造区,幔源岩浆的底侵作用强烈地影响了大陆壳的结构、组成和热状态,而在陆陆碰撞带,由于地壳加厚,下地壳的基性超镁铁质岩石会转变为“榴辉岩”,促进地壳沉没作用和下地壳拆沉作用。由于地壳岩石的榴辉岩相变质作用,地球物理莫霍面与壳幔边界可能并不对应。莫霍面和地壳对岩浆的密度过滤作用,又控制了大陆壳中岩浆的侵位和演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