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25篇
测绘学   13篇
大气科学   15篇
地球物理   18篇
地质学   93篇
海洋学   9篇
综合类   11篇
自然地理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地下采煤会引起地表沉降、变形,甚至引发山体、河堤滑坡等地质灾害。采动坡体的稳定性研究一直是采矿工程中实际关心的问题。该文首先介绍分析了概率积分法移动变形稳态、动态预测模型以及基于极限平衡理论的单滑面采动坡体稳定性预测模型,提出了使用概率积分法结合Knothe时间函数对采动坡体稳定性进行预测分析的方法,并使用C#及XML Schema语言编制了相关的计算程序。最后,结合一个工程实例对采动坡体稳定性和动态变化过程进行了预测与分析,通过实测数据验证了提出方法的可行性,得出了采动引起的坡体下沉是影响坡体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在坡体拉伸阶段进行注浆加固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王猛  刘焰  何延波  魏东 《地质科学》2008,43(3):603-622
利用GTOPO30和SRTM3数字高程(DEM)数据,提取了喜马拉雅山脉(造山带)的数字高程模型并对其进行了地质地貌的初步分析。从SRTM3数字高程数据提取出坡度数据,初步分析了喜马拉雅山脉坡度和高程的特征。数字高程和坡度图清楚地展现了喜马拉雅大型断裂带(构造边界)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了中国气象局下属的西藏、青海、四川和云南4省区气象观测台站55年来的年平均降水量观测数据、喜马拉雅山脉南坡的年平均降水量数据、喜马拉雅DEM和裂变径迹数据,发现喜马拉雅山脉从东至西,年平均降水量逐渐减少,地形起伏逐渐变小,而高程渐次升高,与此同时剥蚀速率降低;从北至南,年平均降水量逐渐增加,地形起伏增大,高程快速降低,而剥蚀速率则急剧升高。这充分说明了喜马拉雅年平均降水量大的地区,地表剥蚀作用相对较强,年平均降水量小的地区,地表剥蚀作用则较弱,即:在喜马拉雅地区,长周期的地表剥蚀过程(可长达数个百万年时间尺度)和短周期(仅仅50年)的降水量观测是耦合的。  相似文献   
3.
利用GTOP030和SRTM3数字高程(DEM)数据,提取了喜马拉雅山脉(造山带)的数字高程模型并对其进行了地质地貌的初步分析。从SRTM3数字高程数据提取出坡度数据,初步分析了喜马拉雅山脉坡度和高程的特征。数字高程和坡度图清楚地展现了喜马拉雅大型断裂带(构造边界)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了中国气象局下属的西藏、青海、四川和云南4省区气象观测台站55年来的年平均降水量观测数据、喜马拉雅山脉南坡的年平均降水量数据、喜马拉雅DEM和裂变径迹数据,发现喜马拉雅山脉从东至西,年平均降水量逐渐减少,地形起伏逐渐变小,而高程渐次升高,与此同时剥蚀速率降低;从北至南,年平均降水量逐渐增加,地形起伏增大,高程快速降低,而剥蚀速率则急剧升高。这充分说明了喜马拉雅年平均降水量大的地区,地表剥蚀作用相对较强,年平均降水量小的地区,地表剥蚀作用则较弱,即:在喜马拉雅地区,长周期的地表剥蚀过程(可长达数个百万年时间尺度)和短周期(仅仅50年)的降水量观测是耦合的。  相似文献   
4.
在新疆扎河坝煤矿、买乌开、科克库都克三幅1∶50000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当中,笔者利用Google Earth(GE)图像数据进行了遥感地质解译,获得了满意的效果。在本次遥感解译工作中,所获得的GE卫星影像的清晰度远远大于以往的ETM多波段合成图像。其包含的可解译地质信息也比以往的卫星影像更加丰富。通过对GE影像进行数据采集、完美镶嵌、校正成为1∶5万标准图幅,使其坐标误差控制在30 m以内,并建立了测区内各地质构造单元的解译标志。良好的GE影像图的解译资料推动了野外工作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500hPa天气图上出现的青藏高压,且有较大干旱年份和暴雨的例证进行合成分析,得到了一些综合特征.青藏高压是一个较深厚系统.虽然它是属于暖性副热带高压,但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是有区别的.青藏高压的控制强弱与川西北高原地区的干旱,及青藏高压的东移减弱消失之前与川西北高原地区的暴雨产生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虢州石产于豫西地区震旦系一套紫红色厚层状泥岩中,含矿岩系特点:粘土矿物含量大于90%,SiO_2、Al_2O_3含量较高,颜色随Fe_2O_3含量变化等。调查发现:该层状泥岩与上覆的震旦系罗圈组冰碛砾岩之间为整合接触关系,应同属于罗圈组。含虢州石的罗圈组与临汝县罗圈组建组剖面、确山县吴楼罗圈组剖面有异同。通过剖面测制、区域对比,在层序地层学的基础上探讨其赋存层位与沉积时代。  相似文献   
7.
地形是影响土壤侵蚀的重要因子, 分布式土壤侵蚀学坡长是地形因子的重要参数。坡长与土壤侵蚀过程相适应, 在一定条件下停止累计而截断。坡度变化是坡长提取的截断条件之一, 但坡度变化对提取结果的影响研究还不够深入。以数学曲面和黄土高原县南沟流域的数字高程模型作为数据源, 使用LS_TOOL方法提取坡长, 并对坡度变化引起的坡长截断结果进行对比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 下坡坡度减小幅度越大, 坡度截断效果越明显; 坡度小于2.86°的截断参数R1和坡度大于或等于2.86°的截断参数R2与坡长最大值和坡长平均值均正相关; 在黄土高原地区, 陡坡、沟道较多, 相对R2的影响, R1对坡长的影响较小。坡度变化的截断设置在R1>0.7, R2>0.5时, 坡长变化较明显, 建议黄土高原地区侵蚀坡长的坡度截断设置值为R1=0.7, R2=0.5。  相似文献   
8.
开展煤矿区碳排放的系统评价和减排路径的综合分析,是落实我国碳达峰与碳中和愿景的具体行动。针对煤矿区碳排放源边界不清、核算模型缺乏及碳中和背景下发展方向等问题开展分析。通过文献查阅、资料收集等方法,厘清煤矿区碳排放源边界,并建立碳排放量核算模型,明确煤矿区低碳绿色发展方向。结果表明:煤矿区碳排放(CH4和CO2)来源可划分为自然排放和人为排放两大类,并细分为5种类型,针对不同碳排放源提出相应的数学模型;同时煤矿区要加大节能和低碳技术的投入,提高综合资源的利用程度和瓦斯的监测力度,加强绿色矿山修复和建设,积极参与碳市场和碳排放权交易及培育适应市场的管理模式等一系列措施,逐步实现低碳、绿色产业体系;此外,煤矿相关单位应高瞻远瞩,深入分析并发挥政府的低碳环保政策的作用,与相关高校加强合作,在我国碳减排目标下,大力推动煤制氢技术的发展,突破CO2-ECBM和CCUS关键技术中的运输、封存选址、安全稳定性评价、成本降低等瓶颈问题,以期在双碳背景下碳减排过程中实现经济、环保双重效益。   相似文献   
9.
茶隆隆巴曲位于帕隆藏布右岸,陡变地形孕育了大量高位地质灾害,威胁下游线性工程。采用多源、多期次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建立高位地质灾害遥感解译标志,厘定了研究区高位地质灾害类型,并详细阐述了其发育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包括高位冰崩、高位崩塌、高位滑坡。其中高位冰崩发育3处,均位于沟谷上游南坡海拔5000 m斜坡,面积在15×104 m2以上。高位崩塌体发育19处,多分布于沟谷中游及上游主沟两侧高陡岸坡,北坡多于南坡。高位滑坡发育2处,位于沟谷上游,滑体以冰碛物为主。上述高位地质灾害在强震或强降雨作用下,极易发生失稳、堵沟,且堵沟后极易诱发洪水、泥石流等次生灾害链,对下游帕隆藏布造成堵江风险。  相似文献   
10.
广西佛子冲铅锌矿田矿化蚀变特征及其成矿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西佛子冲铅锌矿矿田位于桂东南博白-岑溪多金属成矿带的中段。矿区围岩蚀变强烈,类型繁多,其中以矽卡岩化、硅化和帘石化与成矿关系最为密切。矿体至围岩明显有矽卡岩化-强硅化-弱硅化-石英、碳酸盐化的蚀变分带特征。作者根据赋矿岩性、矿化蚀变分布、矿体产出特征及相关物探工作,提出六塘-龙树垌和牛卫-水滴两个找矿预测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