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自然地理   2篇
  2013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
大兴安岭火烧迹地土壤动物生态地理分析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0  
不同恢复年份森林火烧迹地的土壤动物群落特征明显不同。火烧过后的前13年,大型土壤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很少,特别是常见类群中的线蚓所占的比例很小,但运动能力较强的蜈蚣、蜘蛛等所占比例较高。火烧35年后,土壤中线蚓数量才逐渐增多并趋于稳定。中小型土壤动物中的原尾虫只出现在16年迹地和对比样地中,表明原尾虫确是稳定生境的指示动物。火烧过后,土壤环境中最先侵入的是运动能力较强的大型土壤动物,之后中小型土壤动物才逐渐得到恢复。火烧后67年是中小型土壤动物发展的盛期,随后土壤动物种类和数量开始减少并趋于稳定。火烧的强度对土壤动物群落的恢复有一定的影响,轻度火烧影响地区的土壤动物恢复较快,经过67年,土壤动物种类和数量能超过未受火烧影响的地区;而中、重度火烧地区,土壤动物恢复到正常水平则需要超过16年的更长的时间。  相似文献   
2.
大庆草甸草原区大型土壤动物功能类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中国土壤动物已有的3个功能类群划分研究的基础上,将杂食性动物从原有3类群分类中分离出来,并加以补充与完善,形成了相对完整的腐食性、植食性、捕食性、杂食性四个功能类群。对大庆草甸草原区土壤动物功能类群进行调查,共获大型土壤动物1432只,隶属于3门4纲39类。植食性动物个体数量最多但生物量最小。各功能类群在水平方向的分布上,腐食、植食、捕食性动物在林地和轻度退化草原等相对稳定的环境占优势,而杂食性动物则在不稳定环境占优势,表现出明显的对不稳定环境的适应;垂直分布上,各功能类群的个体数除腐食性动物第二层最多外,均表现为自表层向下逐渐减少;时间变化上,不同群落各功能类群5月、7月、9月的动态变化表现不尽一致,不具有明显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