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9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江沿岸港口物流发展格局演化及其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长江沿岸22个主要港口为研究单元,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基尼系数和标准差椭圆方法,分析2004-2014年沿江港口物流发展时空演化特征及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沿江港口物流发展地带性差异显著,东、中、西部港口群整体发展水平由东向西递减,而发展增速由东向西递增;个体层面上各港口物流综合发展水平也存在较大差距,并表现出明显的规模等级结构特征;沿江港口物流及其三个子系统的发展差异均呈逐步缩小态势,对港口物流整体发展差异贡献由大到小依次为城市支撑、基础设施和物流运营子系统;沿江港口物流发展重心逐步向长江中上游偏移,港口物流发展空间格局趋向分散化。区域经济发展的均衡化趋势、港口集疏运网络的持续优化、港口腹地竞争的多领域发展和港口物流区际合作的深化是沿江港口物流发展格局演化的重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2.
采用综合指数评价、基尼系数、标准差椭圆等方法分析了2004~2014年长江三角洲地区门户功能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化过程。结果表明: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门户功能上升趋势明显,空间上由“一极三强”的格局演变为“一极四强”; 各类门户功能的空间差异整体上呈缩小趋势,其中国际门户功能的差异明显大于综合和国内门户功能,而组间差异是导致门户功能差异的主要原因;所有门户功能均由南-北方向分布向东-西方向分布转型。长三角地区门户功能的演化是由多重因素驱动形成的,国内和国际门户功能的驱动机理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3.
分形方法是测度城市生长与形态演化的重要方法,然而其标度区范围的自然识别依然存在瓶颈。本文采用二阶导数识别半径法标度区界线,结合经典计盒法模型提出改进的双维分形标度律测算方法,以郑州市为案例区验证模型的精度与效度,综合解析郑州城市空间形态结构的生长演变特征。结果显示:① 利用二阶导数自动识别半径法标度区界线可显著提升分形模型拟合效果,拟合精度R2由0.920提升至0.996以上;② 郑州城市空间结构存有双标度现象,城市生长扩张并非标准环形波状推进,半径法模型仅在“城市中心边缘—建成区内侧”的环状范围拟合有效,城市结构可能存有自仿射生长或随机多分形特征;③ 1982—2020年郑州城市形态演化为明显的中心蔓延模式,职能用地的空间配置整体均匀程度偏高,功能分异程度较低,存有城市景观较紊乱,系统效率不高的隐患。本研究对半径法分形模型中拟合精度难以提升的应用瓶颈作出了突破性尝试,为城市生长模拟与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分析提供了一种新方法,丰富了城市分形研究。  相似文献   
4.
采用“理论演绎-案例实证-机理阐释”的研究逻辑,从空间视角提出理论假设,分析港口体系在运量、航线与后勤3个维度的集散及转型规律,并以长三角集装箱港口体系为例进行假设验证。结果表明,运量和航线总体上表现为空间分散化态势,低端后勤要素亦由中心枢纽港城市向外围边缘港城市扩散,但高端后勤要素在空间上呈现出进一步向中心枢纽港城市集聚的趋势。通过数理模型研究发现,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等外部因素以及城市工业发展水平促使运量和航线趋于集聚分布,腹地经济实力、传统交通因素以及金融发展水平、服务化水平等推动运量和航线趋于离散分布;同时,腹地经济和交通等传统因素对港口后勤要素区位选择的影响程度有所下降,而全球化、市场化、服务化等外部因素以及信息化、金融发展水平等新兴因素的影响程度明显上升,尤其对高端后勤要素的区位决策影响更显著。  相似文献   
5.
基于内贸集装箱航线货流和GDP等数据,运用桑基图、VAR模型等方法分析2002—2019年福建沿海港口群内贸集装箱运输的发展态势、时空格局及其与地方经济发展的交互响应关系。研究发现:福建沿海港口群内贸集装箱运输规模呈快速增长趋势,现已成为港口集装箱运输业务的重要构成;各港内贸集装箱运输业务发展态势存在明显差异,形成以厦门港为主、泉州港和福州港为辅的内贸集装箱运输空间结构;港口内贸集装箱货流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异特征,除莆田港外,其余港口的内贸集装箱航线数量与空间覆盖范围持续增加;港口内贸集装箱运输与地方经济发展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二者具有明显的正向交互响应关系,且最后都趋于平稳;港口内贸集装箱运输与地方经济发展对彼此方差分解的贡献率呈现增长态势,说明二者相互影响明显且趋于增强。  相似文献   
6.
闽南金三角地区已成为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经济增长高地。然而,在同城化背景下,该地区的城市空间重组、区域协调等问题凸显,严重制约了区域可持续发展。本文运用重心模型揭示了2000-2012年闽南金三角经济增长以及三次产业重心迁移的时空演变特征与规律,并用Nich指数进一步分析三次产业差异。结果表明:(1)闽南金三角地区极化发展现象突出,2000年以来地区经济增长重心与二、三产业重心高度集聚于厦门市东北部,且东西向极化现象较明显;(2)厦、泉两地经济增长博弈激烈,2008年后第三产业开始回迁,且其对经济增长有一定的牵引效应,地区间第二产业非均衡性发展有所收敛;(3)第一产业重心往西南地区迁移的直线型态势显著,漳州市二、三产业发展均滞后于厦、泉地区。  相似文献   
7.
叶士琳  蒋自然  祁新华 《地理研究》2020,39(8):1782-1793
集装箱码头效率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采用超效率SBM模型对2008—2017年长三角地区15家集装箱码头效率进行测度,分析其时空演化特征及关键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三角集装箱码头效率总体水平不高,但整体保持增长态势;纯技术效率的提高是推动集装箱码头效率增长的主要动力;长三角集装箱码头效率空间格局发生显著调整,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且近年来其空间差异向均衡化方向发展;沿海集装箱码头与沿江集装箱码头效率演化态势差异明显,前者总体表现更好;人力资源、集疏运条件和港口功能对集装箱码头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股权结构与腹地经济等相关指标未通过模型检验,作用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基于企业视角的中国集装箱运输组织网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叶士琳  曹有挥  王佳韡  吴威 《地理学报》2017,72(8):1520-1530
货物运输集装箱化在全球资源要素配置和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愈发突出,集装箱运输组织网络研究已成为交通地理学的重要课题。本文基于微观企业视角,选取112家企业和119座城市作为研究样本,借鉴城市网络研究方法和复杂网络理论,探讨了中国集装箱运输组织网络的等级体系、空间格局、网络联系和复杂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网络节点城市的集装箱运输组织能力差距明显,已形成由全国性、区域性、次区域性和地方性枢纽城市四个层级所构成的金字塔型等级结构;集装箱运输组织能力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显著的非均衡性特征,形成由6个核心区和7个集聚区所构成的“6+7”空间格局;网络联系以全国性和区域性枢纽城市为主要空间指向,联系网络总体呈现从东部沿海向中西部地区、从全国性枢纽城市向地方性枢纽城市逐渐拓展趋势;同时,整体网络结构表现出较强的集聚性、连通性和空间组织效率,且复杂网络特征与节点城市集装箱运输组织能力具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地铁建设对城市交通可达性和服务业企业分布产生影响。以福州地铁一号线南门兜站、上藤站和秀山站为研究对象,运用整体分析、圈层分析、核密度估计等方法对这3个站点2014—2019年周边服务业企业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地铁开通后带来站点周边交通便利程度上升,显著促进了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并在不同类型地铁站呈现明显的分异特征;地铁开通后,在时空维度上都存在服务业企业数量递增、业态规模逐渐扩大的发展规律;地铁站核心区的开发程度较之影响区和外围区不足;不同地铁站服务业集聚特征的共性影响因素为产业属性、服务业集聚效益和地铁的诱导。  相似文献   
10.
长江经济带战略的背景及创新发展的地理学解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是中央政府首次系统提出的覆盖长江流域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建设意见,不仅是沿岸省市社会经济创新发展的指导文件,更是站在国家高度,应对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和国内社会经济发展面临重大历史转折的形势而提出的国家创新发展战略。本文首先分析了长江经济带战略提出的历史和经济地理背景,解读了国务院指导意见中有关长江经济带战略定位和发展重点,认为该战略的提出既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必然,也是国家进入经济新常态的现实需要,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国际性。文章回顾了以往地理学界在长江资源开发和保护、社会经济发展中作出的重要贡献,提出了要进一步加强对长江经济带资源潜力和环境容量、空间结构调整、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等科学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