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5篇
大气科学   12篇
地质学   1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利用聂拉木和定日国家气象观测站1967~2019年月气温和降水资料,开展了珠穆朗玛峰(简称珠峰)地区季、年气温和降水变化特征分析及变化趋势检验。结果表明:近53a珠峰地区季、年平均气温呈显著升高趋势,冬季增温幅度最大,年平均气温在1997年之前为波动下降而1997年之后则是波动增加,进入21世纪后气温升高愈发明显且在冬季尤为突出;珠峰地区1967~2019年降水量呈波动变化但变化趋势不显著;珠峰地区气温和降水体现出较强的局地性差异,其南、北坡气温和降水呈现出不同的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青藏高原地区2000年的土地覆盖数据和1999~2007年的NDVI数据为基础,在ERDAS和GIS软件的支持下,计算得到青藏高原地区1999~2007年的景观分布图,利用景观格局分析软件FRAGSTATS3.3,计算得到青藏高原区域的景观格局与分布特征。对计算结果的分析表明:1999~2007年间青藏高原地区森林和草地的斑块数目在降低,但是森林面积在增加,而草地面积在减小;积雪的斑块数目和斑块面积都呈减少趋势;荒漠景观的面积在减少,但是其斑块数目增加,青藏高原的荒漠化面积得到控制;草地景观在研究区域内占绝对优势,森林景观有较高的连通性和大块聚集分布特征,荒漠、积雪和水体景观的分布的连通性和聚集性比较差;景观多样性指数呈逐渐增大趋势,区域景观类型增多或景观类型多样化增加。从青藏高原景观的斑块特征来看,最近10年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有变好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四川省大雾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1986~2007年四川省157个站22年大雾资料,初步统计分析了四川省大雾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年平均雾日数最多的主要在四川盆地;雾日有明显的季节和月际变化,春、夏季年均雾日数较少,分布范围较小,秋、冬季年均雾日数较多,分布较广;雾大多开始于晚上20时~次日早上8时,结束于8~12时;其中持续0~3小时的大雾所占比例最大。近22年雾日年际变化趋势:约40%的观测站呈显著下降趋势,且分布集中在四川盆地,有少数的站点呈显著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4.
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问卷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天气预报服务中的不足之处,通过对四川省气象服务满意度的调查评估,为今后提高气象信息在社会、经济等领域的应用提供参考。根据CSIWS测量模型,从受众对气象服务的评价、对气象信息的了解、对气象信息的理解、对气象服务的要求4方面进行调查。有效问卷结果分析表明:(1)公众对四川省“气象部门公众形象”的评价最高,满意度指数达到90.60%;(2)公众对“天气预报准确率”期望值最高,为4.13分;而满意度为3.30分,两者差距0.83分,说明表现尚达不到社会公众的期望值,今后在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方面仍需下大力气;(3)评价满意度指数平均值为85.60%,社会公众对气象部门公众形象评价比较高,其余指标的满意度指数都有待进一步提高,但提高的迫切程度各有差异。  相似文献   
5.
1982—2000年中国区域地表反照率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鸽- 《高原气象》2010,29(1):146-151
利用1982—2000年NOAA-AVHRR数据资料,研究了中国区域地表反照率的空间分布及其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中国区域年均地表反照率在空间分布上有很大的差异,胡焕庸线以西地区地表反照率明显大于以东地区;年平均地表反照率呈现缓慢下降趋势,但是不同地区的变化趋势有所不同,年均地表反照率显著降低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华北平原,显著增加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长白山和大兴安岭北部;不同季节地表反照率存在很大的差异,冬季最大,春、夏季次之,秋季最小,且冬季平均地表反照率波动幅度比较大;不同地表覆盖的地表反照率的年际变化也存在比较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藏东南地区复杂下垫面辐射收支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唐信英  韩琳  王鸽  王顺久 《冰川冻土》2015,37(4):924-930
利用藏东南地区进行的地气交换观测数据, 分析了典型晴天和阴天不同下垫面辐射过程的特征及其差异. 结果表明: 藏东南地区典型晴天不同下垫面总辐射均呈现出明显的日变化规律, 典型阴天各下垫面总辐射日峰值与典型晴空天气下的总辐射日峰值差值不大, 日均值显著减小; 反射辐射日变化趋势与总辐射变化一致, 但变化曲线比总辐射离散, 阴天地表反射辐射受总辐射和下垫面的综合影响; 向上长波辐射日变化幅度和量值都大于向下长波辐射, 下垫面类型对向下长波辐射没有影响. 净辐射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 和总辐射的相位一致, 农田净辐射的日峰值和日均值最大.  相似文献   
7.
基于阿里地区狮泉河地气交换综合观测站2019年辐射观测数据和狮泉河气象站1993~2016年辐射观测数据,分析了阿里地区总辐射和净辐射的日循环、日变化、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阿里地区总辐射和净辐射平均日变化峰值出现在14:30~15:00,总辐射月均值最大值出现在6月,净辐射月均值最大值出现在8月,近20 a来阿里地区总辐射和净辐射的平均日变化峰值和月均值最大值出现时间延后。(2)1993~2016年阿里地区总辐射曝辐量呈微弱的减少趋势,但其日最大辐照度呈极显著降低趋势,而净辐射曝辐量呈极显著增加趋势,但其日最大辐照度呈现微弱的减少趋势。(3)1993~2016年阿里地区总辐射和净辐射日最大值出现时间年均值均呈极显著的延后趋势,年均净辐射日最大值出现时间较总辐射日最大辐照度出现时间平均提前约13 min。   相似文献   
8.
地表反照率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地表反照率是陆面过程模式及气候模拟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参数,地表反照率的变化会改变整个地气系统的能量收支平衡,并引起局地以至全球的气候变化。不同下垫面地表反照率存在明显的差异,中国区域地表反照率的空间分布也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遥感反演地表反照率在空间上具有较高的精度,但反演结果很难直接应用于陆面过程模式。各种陆面模式对地表反照率计算主要基于陆面土地覆盖分类,包含了许多先验的预定参数,由于某些过程处理中的简化假设,从而对地表反照率的计算带来一定的误差。   相似文献   
9.
利用1998~2011年《青藏高原低涡切变线年鉴》的资料,统计分析了高原低涡的活动特征。结果表明:14年共出现高原低涡561次,其中高原东部低涡466次,高原西部低涡95次;2000~2009年,高原低涡出现次数逐年升高;高原低涡主要出现在夏季,月变化明显,其中7月出现次数最多,2月出现最少;高原低涡移出高原的影响系统包括低槽类和切变类,分别占28.8%,71.2%。   相似文献   
10.
以四川成都、宜宾雷达为例,利用近两年观测数据建立不同降水类型、不同回波强度的反射率因子垂直廓线库,基于反射率因子垂直廓线的高度-回波强度变化特性,以高仰角回波强度填补波束遮挡区回波强度,通过对比波束遮挡区实际观测值与填补值之间的差异,检验填补效果。结果表明:(1)不同类型降水空间分布特征差异明显,对VPR进行分层分类处理,能够为后续不同类型降水填补提供较好的支撑;(2)在针对不同降水类型填补时,填补值与观测值保持了较好的一致性,离散程度较小,相关系数介于0.9~0.95,均方根误差介于4.13~8.4 dBZ。(3)雷达波束遮挡所在仰角与上层无雷达波束遮挡仰角越接近,填补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