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天文学   2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981年12月23日至20日云南天文台对ZZ Aur进行了五个夜晚的光电观测,共得到603个黄光测点和604个兰光测点。由此获得了二个主极小时刻和两个次极小时刻,发现ZZAur的周期似乎刚刚开始发生变化。本文得出该双星主次子星的光谱型分别是A5V和G0V,认为该双星可能是一个处于稳定极限的主序双星。  相似文献   
2.
用Kalimeris等人提出的分析周期新方法对RSCVn型双星系统ARLac的OC曲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颗食双星的轨道周期在长期减小的同时也含有周期为47年、振幅为1.56×10-5天的周期性变化.对引起轨道周期变化(非周期性变化和周期性变化)的各种物理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求出了它们的关键性物理参量.研究表明该系统轨道周期的变化可能是由于次子星周期性的磁场活动和由磁滞引起的角动量损失引起  相似文献   
3.
收集了近相接双星BF Vir的光极小时刻,并对其轨道周期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星的轨道周期在长期减小的财时也含有30年的周期性变化,对引起轨道周期变化的各种物理机制的分析研究表明:一个质量为0.281M⊙、绕公共质心的轨道半径为10.2UA的第3天体的存在能对轨道周期的周期性变化成份作出解释,如果轨道周期的周期性变化成份是由于次子星的周期性磁活动引起,那么系统总光度就应该有振幅0.097L⊙的周期性  相似文献   
4.
我们观测得到Ax Vir的一条由686个测点组成的黄光光电光变曲线,获得了该星的一个主极小时刻和两个次极小时刻。用Russell——Merrill模型对该星进行测光解分析,得到了一组轨道要素。  相似文献   
5.
刘清耀 《天文学进展》1994,12(3):221-228
晚型矮星色球CaⅡH和K级及Hα线发射的波动的时序分析,能提供我们关于恒星活动的许多信息。在晚型矮星上都观测到类似太阳色球活动行为的所有时标变化。在类太阳恒星上找到了类太阳的"Maunder极小”长期宁静统计意义上的证据;在晚型矮星上完全肯定地观测到十年左右周期的;已用几天到几星期时标的色球活动区的自转调制来测量晚型星的自转周期;在若干晚型星上也已发现几分钟到几小时时标的类耀发现象。  相似文献   
6.
本文给出了一个确定大熊W型双星质量比的近似方法。如果知道大熊W型双星的周期P、主子星表面有效温度T_p和主次食深差△m,可通过该文导出的一个公式算得质量比。对21个大熊W双星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用该方法确定的质量比同分光或测光质量比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7.
1981年2月我们对食变星RCMα进行了光电观测,得到了一个光变主极小时刻JD(日心)2444639.2392。收集其他作者观测的极小时刻,综合分析后认为RCMα的周期变化是由第三天体引起的光时轨道效应。计算得到第三天体的质量函数为f(m)=(m_3~3sin~3i')/(m_(12)+m_3)~2=0.024M⊙。  相似文献   
8.
本文给出快速测定大气消光系数和测光仪器系统归化系数的一个近似方法。用此方法和标准方法得到的结果对比表明,该方法不仅具有快速的优点,而且在一般情况下其精度也是令人满意的。此外,我们还选出了适合中北纬地区天文台站利用该方法测定大气消光系数和测光仪器系统归化系数所需的国际UBV系统标准星对。  相似文献   
9.
10.
根据作者提出的确定食双星基本参量的一个新方法,由光变极小时刻求出了相接双星大熊座AW的基本参量。证实了Rensing等人为了矫正相接双星邻近效应引起的谱线轮廓畸变所提出的模型对该双星的适用性;同时也证实了Mochnaski提出的计算相接双星质量的理论模型对该双星的适用性。另外还确认了大熊座AW是一个已演化的零龄相接双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