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7篇
海洋学   21篇
  2005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山东半岛北部沿海的海陆风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赐震  宋西龙 《海洋学报》1988,10(6):678-686
本文从实测风场分析和数值模拟两方面研究了山东半岛北部沿海海陆风的季节变化和结构持征,用烟台海洋站和龙口气象站1984年全年逐对风资料分析了逐月海陆风的能量谱和玫瑰图特征,以原始方程模式对该区5月份海陆风环流(最显著月份)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对大尺度环流影响下海陆风变化的多样性进行了数值实验研究,在此基础上对该区海陆风的年变化、参数化的改进以及陆风环流的展机制等方面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2.
青岛市大气污染时间序列分析预报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青岛市大气污染监测资料 ,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 ,建立多种预报模型 ,有原序列周期外延法、均生函数周期外延法、均生函数逐步回归法以及自回归预报法等 ,最后提出一种综合预报模型。连续预报试验表明 ,综合预报模型优于任何个别预报模型 ,有较好的预报能力。利用马尔可夫概型对污染状态 (轻、中、重 )进行了分级预报试验 ,也获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郝志娟  王赐震  鲁海荣 《海洋通报》2005,24(6):49-57,64
海洋的上混合层可近似为温度、盐度和余流的垂直均匀层,如同大气的充分混合层一样.稳定度很大的跃层可看作是流的一个物质面,由此推理混合层内的余流通量可视为是水平无辐散的.本文以物理模型的方法设计了在渤、黄、东海海域求解多连通区域无辐散流的数值解法,研制了一个适用于上混合层积分模式的余流客观分析方法,并用多年平均的8月的余流和混合层深度的观测资料求解了无辐散流场,结果与被海洋学者认知的基于实测资料分析的渤、黄、东海环流图较好地一致.  相似文献   
4.
海洋初值的形成,是开展海洋数值预报的关键问题之一,在我国的海洋预报研究中,它还是一个新课题。本文从海洋观测现状出发,对海洋初值形成的主要环节及其有关理论和处理方法进行了初探,它包括大洋资料选取、资料质量控制、客观分析、初值化及四维同化等5个方面。作为举例,对SST(海表温度)模式的初值形成方法进行了阐述,实际应用表明该方法是稳定而有效的,尽管是初步的。  相似文献   
5.
求解黑潮无辐散流场的数值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数学分析及物理概念出发,给出两种求解多连通域Poisson方程的方法:线性迭加法及物理模型法。结果表明,两种方法都是合理和可行的,其结果也是比较一致的。将其理论结果应用于黑潮及其分支上层流场中,所得的客观定量的无辐散流场基本上表现了大尺度黑潮及其分支余流的月平均特征。  相似文献   
6.
首先阐述预报模式的物理学方程的内容,它包括海-气的热量交换、云的诊断关系、夹卷和抽吸等几方面,皆以参数化形式给出;在数值积分方面重点讨论了阻尼惯性振荡的数值方法;为了检验模式的预报性能,最后给出几例数值实验以及试预报结果。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基于大西洋飓风和西北太平洋台风的大量实测资料建立的轴对称、稳定状态台风摸式的基础上对涡度转移所导致的台风的西向运动速度(本文称作β速度)进行了分析。量级概算说明对于尺度较大的台风这一β速度是不可忽视的。文中并把它与台风内力的效果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8.
大洋环流的刚盖模式与自由表面模式的比较(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从海洋原始方程组出发,讨论了刚盖模式(RL)与自由表面模式(FF)的闭合方程组的异同;在包括海底地形的同一模式海盆中,在相同外力──定常的海面风应力和加热场──强迫下,使用这两种模式分别进行了大洋环流的数值模拟。由于选用了适当的初值、运用了时间步长调整技术等,从而加快了模拟速度,节省了CPU时间。对此两模式的结果本文进行了详细比较,尤以流函数、水位、上层温度及垂直速度作为讨论的重点。比较结果证实:使用这两个模式模拟出的大洋环流的各种物理量是一致的。另外,又从大洋环流形成机制上对此一致性作了进一步讨论。最后对这两种模式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9.
中国近海异常海温数值预报模式研究Ⅰ.模式的建立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本文从近海异常海温的定义和形成机制出发,在原有的海表温度数值预报模式的基础上,考虑了上层海洋对强天气强迫的动力响应和浅海效应,前者包括卷入和卷出、冷水抽吸和暖水辐聚,后者包括潮混合和浅海对短波吸收之影响,从而建立了一个以混合层的温、流、深度为变量的中国近海异常海温数值预报模式.  相似文献   
10.
张建华  苏洁  李磊  王旭  王赐震  李燕  刘钦政 《海洋预报》2005,22(Z1):122-127
以海洋原始方程组为基础,用SST常规船舶资料形成初始场,以气象预报产品提供海表面的强迫场,建立了一个有限区域的SST短期(3~5d)动力数值二维预报模式,开创了第一代SST短期数值预报模式.利用此模式进行了试预报,预报效果良好,实现了表层海水温度数值预报业务化运行,实效为3d的预报精度均方误差达到1.0℃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