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33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42篇
海洋学   34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2.
藏东花岗岩类的时空分布、成因类型及构造环境王增,申屠保涌,姚鹏(地矿部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一、藏东地区主要构造单元(自东至西)1.金沙江结合带北起玉树经埃拉山、巴塘、得荣,进入云南奔子栏,与哀牢山连接。本结合带内,金沙江沿岸一带,蛇绿混杂岩极为发育,...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2015年3月~2016年2月EC、T639及德国三家高分辨率模式资料与成都地区13区县国家站自动观测的日最高、最低气温资料,利用距离权重平均法对模式资料进行处理,并利用平均差值、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对单模式、多模式温度预报资料与实况资料进行拟合。对比结果发现:单模式差值订正前后效果有明显改善;多模式线性回归拟合率高于任何一个单模式拟合率,进而通过VB编程完成了成都市多模式资料温度应用平台,应用中表现最好,可以为预报员提供很好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西藏甲马弧内盆地的形成演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位于西藏冈底斯带的甲马弧内盆地是随着甲马岛弧的发育而产生的,沉积了一套演浅海相活动大陆边缘的沉积物,主要由碎屑岩与海绵礁灰岩构成,在盆地内的上侏罗统至白垩系中,共识别出七个3级层序,包括1个I类层序和6个Ⅱ类层序,重新建立了该区层序地层年代格架,层序地层的研究表明,盆地的演化可划分为具深切谷的碎屑陆架阶段,碳酸盐台地与海绵礁形成阶段,滞流的碎屑陆架阶段,无障壁海岸的碎屑陆架阶段和具障壁海岸的碎屑陆架5个阶段。  相似文献   
5.
姚鹏 《湖南地质》2008,(2):61-62
碎石桩技术自1950年代引进我国后,在工业、交通、水利等建设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通过沉管碎石桩在砂性土地基中应用一例,闸明其在提高砂性土地基的承载力、减少地基变形和增强抗液化性能方面有着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6.
The feasibility of using fluorescence excitation-emission matrix (EEM) along with parallel factor analysis (PARAFAC) and nonnegative least squares (NNLS) method for the differentiation of phytoplankton taxonomic groups was investigated. Forty-one phytoplankton species belonging to 28 genera of five divisions were studied. First, the PARAFAC model was applied to EEMs, and 15 fluorescence components were generated. Second, 15 fluorescence components were found to have a strong discriminating capability based on Bayesian discriminant analysis (BDA). Third, all spectra of the fluorescence component compositions for the 41 phytoplankton species were spectrographically sorted into 61 reference spectra using 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 (HCA), and then, the reference spectra were used to establish a database. Finally, the phytoplankton taxonomic groups was differentiated by the reference spectra database using the NNLS method. The five phytoplankton groups were differentiated with the correct discrimination ratios (CDRs) of 100% for single-species samples at the division level. The CDRs for the mixtures were above 91% for the dominant phytoplankton species and above 73% for the subdominant phytoplankton species. Sixteen of the 85 field samples collected from the Changjiang River estuary were analyzed by both HPLC-CHEMTAX and the fluorometric technique developed. The results of both methods reveal that Bacillariophyta was the dominant algal group in these 16 samples and that the subdominant algal groups comprised Dinophyta, Chlorophyta and Cryptophyta. The differentiation results by the fluorometric technique we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ose from HPLC-CHEMTAX.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fluorometric technique could differentiate algal taxonomic groups accurately at the division level.  相似文献   
7.
8.
水库对河流营养盐滞留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9  
综述了国内外水库对河流营养盐滞留效应的主要进展,尽管在大型水库是否显著改变原有河流输送营养盐的问题上存在诸多争议,反映在滞留效率的估算上,存在前后矛盾的结果,但大量的文献仍支持筑坝显著改变了河流原有输送营养盐的特性,并对下游、河口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将"滞留"的主要过程分为泥沙过滤作用和生物过滤作用,并列举了若干经典的估算滞留效率的方法和部分水库对营养盐的滞留效率.  相似文献   
9.
刘慧  姚鹏  孟佳  王金鹏  赵彬 《海洋学报》2017,39(8):115-128
磷是一种重要的生源要素,在河口、边缘海的初级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了解沉积物中磷的形态分布和迁移转化有助于深入了解该区域生态系统动力学。于2013年3月在长江口及邻近海域采集了表层沉积物样品,利用水淘选方法对沉积物进行了分级,并采用化学连续提取法分析了未分级和分级沉积物样品中的6种磷形态含量:可交换态磷、活性有机磷、铁结合态磷、自生磷灰石磷、碎屑磷和难分解有机磷,讨论了该区域沉积物中磷的形态分布、选择性输运过程和迁移转化。沉积物中总磷含量在14.0~18.4 μmol/g,其中碎屑磷是其主要成分,占54.5%,其次是有机磷和难分解有机磷,分别占到15.1%和13.1%。不同粒级沉积物中磷形态含量不同,可交换态磷、活性有机磷、铁结合态磷、自生磷灰石磷和难分解有机磷随粒级增加含量逐渐降低,而碎屑磷主要集中在粗粒级(大于32 μm)沉积物中。基于各粒级磷形态的质量分布,发现小于32 μm粒级的沉积物中各磷形态含量从长江口向浙闽沿岸逐渐增加,向外海方向逐渐减小,而大于32 μm沉积物的变化趋势与此相反,体现了不同形态磷的选择性输运。随粒径增大,总有机碳对有机磷比值(TOC/Or-P)先降低后升高,在大粒级沉积物中,TOC/Or-P比值较高主要是因为陆源有机碳贡献较高,而在小粒级沉积物中,主要是由于有机磷的迁移和转化更为活跃,体现了细颗粒物中有机磷相对有机碳的优先分解。本研究表明,从分级的角度可以对河口、边缘海的磷循环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大河影响下的边缘海是陆源输入物质的主要储库,也是有机碳埋藏和再矿化的主要场所,在全球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有着重要作用。从有机碳的输运、埋藏和再矿化等方面综述了大河影响下的边缘海沉积有机碳生物地球化学研究的最新进展。研究表明,有机碳的来源、组成、粒径和密度分布等显著影响着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和归宿,大河影响下的边缘海中移动泥等特殊沉积环境在有机碳的输运、埋藏和再矿化分解等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微生物分解作用则是边缘海沉积有机碳,特别是难降解陆源有机碳发生分解的重要因素。综合运用分子生物学、有机地球化学、生物地球化学等多学科研究手段,深入研究特定微生物、浮游生物功能类群等在大河影响下的边缘海沉积有机碳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中的作用,将极大地丰富对河口和陆架边缘海生源要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