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61篇
  免费   899篇
  国内免费   1361篇
测绘学   430篇
大气科学   812篇
地球物理   971篇
地质学   2566篇
海洋学   708篇
天文学   108篇
综合类   404篇
自然地理   522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107篇
  2022年   243篇
  2021年   282篇
  2020年   203篇
  2019年   251篇
  2018年   292篇
  2017年   248篇
  2016年   272篇
  2015年   260篇
  2014年   302篇
  2013年   291篇
  2012年   285篇
  2011年   269篇
  2010年   258篇
  2009年   261篇
  2008年   239篇
  2007年   194篇
  2006年   164篇
  2005年   154篇
  2004年   127篇
  2003年   154篇
  2002年   181篇
  2001年   185篇
  2000年   155篇
  1999年   188篇
  1998年   143篇
  1997年   127篇
  1996年   111篇
  1995年   99篇
  1994年   90篇
  1993年   74篇
  1992年   71篇
  1991年   49篇
  1990年   39篇
  1989年   34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20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6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2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Understanding the temporal variations of extreme floods that occur in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 is essential to anticipate the trends in flood magnitude and frequency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 warming. However, long-term records of paleofloods in arid regions are scarce, thus preventing a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such events. In this study, a reconstruction of paleofloods over the past 300 years was conducted through an analysis of grain sizes from the sediments of Kanas Lake in the Altay Mountains of northwestern China. Results showed that grain parameters and frequency distributions can be used to infer possible abrupt environmental events within the lake sedimentary sequence, and two extreme flood events corresponding to ca. 1736–1765 AD and ca. 1890 AD were further identified based on canonical discriminant analysis(CDA) and coarse percentile versus median grain size(C-M) pattern analysis, both of which occurred during warmer and wetter climate conditions by referring to tree-ring records. These two flood events are also evidenced by lake sedimentary records in the Altay and Tianshan mountains. Furthermore, through a comparison with other records, the flood event from ca. 1736–1765 AD in the study region seems to have occurred in both the arid central Asia and the Alps in Europe, and thus may have been associated with changes in the 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NAO) index.  相似文献   
2.
曹贤忠  曾刚 《热带地理》2019,39(3):472-478
创新是引领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与区域增长之间的关系成为经济地理学者关注的重点领域。文章通过梳理近年来有关创新网络测度、创新网络与区域增长关系、创新网络作用于区域增长方式等方面的文献发现:网络资本可以弥补社会资本在解释企业创新结网经济价值方面的不足,区域增长呈现出网络化特征已成为学界共识,知识流与邻近性能较好地解释创新网络与区域增长的关系机理。然而,当前研究对社会资本如何促进区域增长,网络资本与区域增长关系模型如何构建,不同类型的邻近性与知识对区域增长的影响有何差异等问题尚不明确,建议重视网络资本对区域增长的作用并实证检验二者的关联,同时还应重视创新网络中企业家精神、创新个体心理行为特征等因素对区域增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可可西里处于青藏高原腹地,是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的交接与过渡地带。近年来该区域冰川物质平衡可能有从西向东由正转负的趋势,但是其过渡地带岗扎日地区冰川状态未知。本研究利用地形图、SRTM、ASTER和Landsat等资料分析了岗扎日地区冰川面积变化和物质平衡变化,并对可可西里地区冰川变化空间规律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①1970-2016年岗扎日冰川总面积年均缩小率为0.08±0.02%。2006年后冰川退缩趋势减缓。②1970-2012年岗扎日冰川平均减薄-8.64±0.30 m,体积减少1.45±0.06 km3,平均物质平衡为-0.21±0.01 m w.e. a-1。冰川物质平衡趋势由负转正(1970-1999年:-0.34±0.01 m w.e. a-1;1999-2012:0.16±0.02 w.e. a-1)。③东南、南、西南朝向作为迎风坡,1970年以来其冰川物质亏损较小,1999-2012年呈现强烈的正平衡。冰川面积变化滞后于物质平衡变化,东朝向和东南朝向冰川面积缩小率最大,主要是因为冰川冰舌较长,末端所处的海拔较低。④气温升高是岗扎日冰川1970-1999年呈现负物质平衡状态的主因,降水增多是1999-2012年正平衡状态的主因。⑤可可西里地区冰川1970s以来面积年均缩小率从西向东不断增大、物质平衡下降,与西风环流和季风环流相关,但局地气候也影响冰川变化和物质平衡。  相似文献   
4.
5.
油田抽油机的抽油杆幌动幅度过大,是引起抽油杆断裂的一个重要因素,检测这种幌动幅度是防止抽油杆断裂的一种有效手段。设计了一种基于面阵CCD和普通半导体激光器(LD)测量这种幌动的悬点投影测量方法,通过数字卷积滤波,达到了范围为0-40mm,误差<0.2mm的技术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6.
地壳对海洋潮汐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应用三维动态有限元方法研究了中国北部地区的地壳对邻近的渤海与黄海海平面变化的响应。虽然此应力场过于微弱不足以引发地震,但发现应力集中的位置及应力场变化较大的位置恰好与某些现代地震的震中一致。这一结果表明研究地壳对广泛分布的载荷的响应对研究区域地震构造是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带通滤波分析方法,对四川省1981年7月由西南低涡等天气系统引起的大暴雨过程作了地面气象要素场的中尺度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带通滤波后的场具有明显的中尺度特征,其中一些物理量场的适当配置与6小时后的暴雨中心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说明了此带通滤波方法在实际业务预报中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丰富的实际资料,论证了地下水的卤素元素(F、Cl、Br、I)的形成、含量及其分布规律与含水介质成分、上覆岩土性质、地下水退流条件、氧化还原环境、地下水矿化度之间的关系。根据江汉平原东部区和鄱阳湖区地下水中Br、I元素的调查研究结果及它们形成的控制因素与分布规律,结合长江三角洲南部区水文地球化学环境条件分析对比,指出该区是一个形成Br、I矿泉水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9.
采用正交试验等方法对淮山提取液(DB-Ext)代替羧甲基纤维素钠(CMC)作为调配型酸奶稳定剂的效果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以原料的6.0倍水量在110℃的温度条件下,提取40min,所得的淮山提取液的粘度为3500mPa  相似文献   
10.
建立了简明的圆柱度数学模型,并采用优化方法进行求解,为圆柱度误差值的评定提供了较理想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