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地质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1.
为了研究高品质储层形成机理和优势渗流通道的预测,在系统调研国内外高品质储层形成机理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讨论了异常高孔、渗带形成机理研究的现存问题和未来趋势.结果表明:①机械和化学压实作用是孔隙度和渗透率降低的主要成因机制;②形成于成岩作用早期阶段,且具有最佳厚度的绿泥石和微晶石英包膜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胶结作用的进行,伊利石包膜次之;③成岩作用早期阶段的流体超压可通过抑制机械压实作用保护储层孔隙度;④早期油气侵位可通过干扰胶结物的来源(物质供应)、运输及沉淀等过程,对石英和碳酸盐等胶结作用产生抑制性;⑤次生溶蚀作用及其所产生的次生孔隙最大值与流体性质、流量、传输机制及岩石矿物类型、含量等因素密切相关.从石油地质学的角度出发,结合交叉学科特色优势和研究手段是定量研究不同地质因素控储作用差异性和互补性的重要发展趋势,为建立有效识别、模拟及预测不同地质因素在不同地质时期差异控储作用的量化模型提供重要支撑,促进了不同学科优势技术方法的交叉融合.  相似文献   
2.
为了定量研究自生绿泥石对储集层质量的影响,在限定控储因素前提下,通过常规岩心分析、扫描电镜、薄片鉴定、激光粒度分析和黏土矿物X衍射等资料,以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涠洲12-X油田古近系涠洲组三段碎屑岩储集层为例,探讨了自生绿泥石对石英次生加大、孔隙结构及储集层物性的影响,并提出了综合得分评价法,定量评价自生绿泥石对储集层物性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当溶蚀作用积极意义大于绿泥石沉淀的消极影响时,石英加大和方解石含量较高(7.3%)及自生绿泥石相对含量较低(20%~30%)的细砂“控孔喉”作用,等同于石英加大和方解石含量较低(2.4%)及自生绿泥石含量较高(30%~40%)的细砂,二者的“控孔喉”作用具有互补性。自生绿泥石的“控孔、控渗”作用与碎屑颗粒粒度、分选、胶结物及泥质含量等因素的“控孔、控渗”作用相互制约,存在互补性和差异性,绿泥石相对含量较低的中砂“控孔、控渗”作用等同于绿泥石相对含量较高的细砂(互补性);泥质含量较低的细砂岩中绿泥石“控孔、控渗”作用弱于泥质含量较高的细砂岩(差异性)。总之,在岩相一定的情况下,包膜或衬里状绿泥石与孔渗呈正相关关系,孔隙充填状绿泥石与孔渗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3.
为寻找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优质储层发育区带,指明后期油气勘探开发方向,本文基于实验分析和热力学计算相结合的方法,深入研究了涠西南凹陷渐新统涠洲组储层中黏土矿物异常转化层段及类型,明确了异常高孔高渗带成因。结果表明:受热流体活动影响,研究区在埋深2 300~2 900 m存在明显的黏土矿物异常转化现象,且可分为绿泥石化和高岭石化两种类型,热力学计算结果也证实高岭石绿泥石化和伊利石高岭石化在涠西南凹陷具有热力学优先性,是涠西南凹陷涠洲组优质储层的重要成因。异常高孔高渗带集中分布于绿泥石含量(质量分数)大于35%(高岭石含量在30%~35%之间)和高岭石含量大于45%(绿泥石含量在10%~20%之间)两个层段。其中,在2 300~2 400 m和2 500~2 700 m深度范围内储层主要发育异常高岭石化;在2 400~2 500 m和2 700~2 900 m深度范围内储层主要发育异常绿泥石化。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