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2篇
地质学   4篇
综合类   1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探讨了R-Q 因子分析在白云岩岩相识别中的应用。通过薄片鉴定,明确了膏盐溶角砾白云岩、紊乱角砾白云岩、活跃回流渗透白云岩以及隐伏回流渗透白云岩的主要显微特征,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阴极发光实验及主、微量元素分析测试,并对各元素特征值进行了 R-Q 因子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膏盐溶角砾白云岩由于淡水溶蚀造成卤水型元素的流失以及淡水型元素的相对富集,使得主量元素中最相关的元素为Fe和 Mg;因含不等量的残余灰质组分,造成与回流渗透白云岩最相关的元素为 Ca和 Mg;紊乱角砾白云岩中因黏土成分的增多,使得其富含各种吸附态分散元素,造成与其最相关的元素为稀土元素(Ce、Eu、Yb、La)、Ni、Sc和 Na。研究结果表明:根据元素与元素之间、岩石与元素之间的相关性强弱,可以判别出不同成岩环境下的岩石类型。   相似文献   
2.
苏里格气田苏14井区上古生界气藏是苏里格气田重要的产气区,围绕主力产层下二叠统石盒子组盒_(8)段和山西组山_(1)段开发建产的井网密度大,开发难度逐渐增加,储层规模相对较小、气源条件更好的山_(2)段逐渐被作为该区块的接力产层,苏14区山_(2)段储层研究程度较低、储层发育规模和资源量规模不清。本次研究首先对苏14区山_(2)段气藏的沉积演化史、气源特征、储层规模、储层物性特征和成藏进行了分析,认为山_(2)段气藏具有气源条件好、储层规模小、先致密后成藏和保存特征好等特征;之后,通过研究区675口井山_(2)段有效储层进行评价,获得山_(2)段含气面积等参数,通过容积法计算了苏14区山_(2)段的储量为87.7×10^(8)m^(3),有效储层发育区的储量丰度为0.71×10^(8)m^(3)/km^(2),储量规模和丰度均相对较低;最后,对山_(2)段生产动态数据进行分析,明确了山_(2)段气藏具有单井日产气呈低产、稳产,投产初期不产水、后期产水的特征。通过综合分析,认为山_(2)段气藏规模主控因素为储层发育的规模,在储层规模较小的井区,可以作为兼顾开发层位;在储层较为发育区山_(2)段也具有作为独立产层进行开发的潜力。  相似文献   
3.
在野外剖面观察与勘测的基础上,应用岩石薄片鉴定、地球化学分析和包裹体测温等方法,开展了鄂尔多斯盆地马家沟组沉积与成岩序列、碳酸盐岩岩相及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并分析和探讨了马四段和马六段豹皮灰岩的特征及其成因。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金粟山剖面马六段B亚段可划分为3个准层序组,其中下部2个准层序组以豹皮灰岩为主,且自下向上云斑的连续性及白云化程度呈现增强的趋势。云斑由有序度较高的自形-半自形白云石构成,具有相对较高的δ13C值和相对较低的 δ18O 及 87Sr/86Sr 值,贫Fe、Mn等元素,包裹体均一温度及盐度较高。研究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马四段和马六段的豹皮灰岩主要形成于埋藏阶段,是低海平面期渗入生物钻孔的蒸发海水在埋深和地温增加过程中白云化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在观察兴县关家崖野外露头剖面马五_5亚段核形石灰岩岩性特征的基础上,进行了薄片镜下鉴定,开展了全岩X衍射,主、微量元素,锶和碳、氧稳定同位素及有机碳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核形石灰岩形成于开阔海环境,准同生阶段核形石发生重结晶作用,浅埋藏期压实作用使巨晶方解石呈镶嵌接触并产生压力双晶纹;马五_5亚段底部核形石灰岩形成于海平面上升过程,未受早期淡水溶蚀;马五_5亚段顶部核形石灰岩形成于海平面下降过程,明显受早期大气淡水淋滤与溶蚀作用影响;在中—深埋藏阶段受地下热液影响,在水-岩作用过程中发生了同位素交换及有机质成熟及排烃作用。该套核形石灰岩的发现,明确了马五_5亚段形成于开阔海环境,这对于马家沟组烃源岩的研究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
探讨了R-Q因子分析在白云岩岩相识别中的应用。通过薄片鉴定,明确了膏盐溶角砾白云岩、紊乱角砾白云岩、活跃回流渗透白云岩以及隐伏回流渗透白云岩的主要显微特征,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阴极发光实验及主、微量元素分析测试,并对各元素特征值进行了R-Q因子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膏盐溶角砾白云岩由于淡水溶蚀造成卤水型元素的流失以及淡水型元素的相对富集,使得主量元素中最相关的元素为Fe和Mg;因含不等量的残余灰质组分,造成与回流渗透白云岩最相关的元素为Ca和Mg;紊乱角砾白云岩中因黏土成分的增多,使得其富含各种吸附态分散元素,造成与其最相关的元素为稀土元素(Ce、Eu、Yb、La)、Ni、Sc和Na。研究结果表明:根据元素与元素之间、岩石与元素之间的相关性强弱,可以判别出不同成岩环境下的岩石类型。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