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4篇
  免费   88篇
  国内免费   144篇
测绘学   25篇
大气科学   87篇
地球物理   78篇
地质学   303篇
海洋学   110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19篇
自然地理   9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6篇
  1964年   2篇
  1957年   2篇
  1956年   2篇
  194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虾塘鼓风机充气增氧精养高产试验,目前在我国很少见到报道。 鉴于当今养虾业日趋严重的虾病危害,又缺乏经济、有效的防治办法,在对虾养殖活动中实行精养高产,面临重重困难。为另辟蹊径,以求既能防止病害,又能达到高产高效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日本GMS低云风资料,对东亚及北太平洋西部(取北纬10°—45°,东经105°—150°范围)1983年7月21日08时—22日20时(北京时)的850百帕流场进行初步研究。对仅有无线电探空资料的流场(称常规流场)和前者加上卫星云风资料后的流场(称混合流场)作了比较。通过客观分析,发现两种流场在北太平洋西部有很大的差别,后者能更好地反映出热带海洋上的流场。对上述两种流场物理结构(涡度和散度)的分析,也发现两者在热带海洋上有较大差异,混合流场的物理特征与环流系统配合较好。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大量统计事实基础上,对黑潮影响长江中下游夏季风的过程进行了分析。着重对其中三个问题作了较详细的讨沦.1.黑潮流轴中段春季海温与6月长江中下游夏季风的内在联系过程;2.与其相联的环流特点;3.海气相互作用的过程特点。得到了一些很有实际意义的结果与一个可能的天气物理过程。  相似文献   
5.
1999年4月对南沙群岛海域珊湖礁生态系进行调查,采集了永暑礁和渚碧礁生态系统中不同营养级的生物样品,测定了它们的稳定同位素 13C的丰度δ13C,结果表明,永暑礁中的δ13C 沿着食物链有明显的增加趋势,渚碧礁则不明显.渚碧礁生态系中δ13C 的平均值为 -17.7‰,明显高于永暑礁( -19.5‰),这主要与生物种群的差异,纬度变化及环境因子有关。底栖性鱼类比游泳性鱼类的δ13C 相对高。对于肉食性的珊瑚礁鱼类来说,小型鱼类肌肉中的丰度要高于中型和大型鱼类,这可能是由于代谢反应差异引起的。作为代谢的主要器官肝脏对13C有更高的富集度。温度、生物合成以及初级消费者的食物是以C3 还是C4 植物为主对生物体内的δ13C 起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6.
讨论了不同温度的有机溶剂分级提取对鳀鱼鱼油得率、脂肪酸组成及EPA、DHA含量变化的影响。经15℃干法分级提取的液态鳀鱼鱼油,在设定的4种温度下,液态鳀鱼鱼油得率均随溶剂量的增加而提高;在相同溶剂量的情况下,随着分级提取温度的降低,液态鳀鱼鱼油得率呈下降的趋势。有机溶剂分级提取对14碳短碳链的饱和与不饱和脂肪酸及16碳、18碳的饱和脂肪酸的脱除效果是明显的,但对脱除20碳、22碳的长碳链饱和脂肪酸的效果不明显。在4种试验温度下,EPA和DHA的总量分别为29.88%、31.74%、35.27%和41.80%,高出美国阿拉斯佳深海鱼油对应总量(28.76%)的1.12%~13.04%。  相似文献   
7.
8.
长江冲淡水及其混合问题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41,自引:14,他引:41  
长江为东亚第一大河。其流域面积占我国大陆太平洋流域面积的三分之一,据不完全的统计,长江的入海径流量约占我国渤、黄、东海主要入海河流径流量的80%以上。巨量的长江淡水入海后,其冲淡作用至为显著。如以1959年长江径流量而论,若平均展布于整个东海,则可形成厚度约为1米的一个水层。  相似文献   
9.
1964年作者发表了“杭州湾潮混合的初步研究Ⅰ.上湾区”一文(毛汉礼、甘子钧等,1964)。根据表征入海径流冲淡作用的河口盐度沿程分布和变化特征,将杭州湾以海盐为界划分为上湾区和下湾区:海盐以上的上游段为上湾区,其潮混合为强混合型;海盐至湾口的下游段为下湾区。其后,又对杭州湾的盐度分布、水系和环流做了初步分析,并对潮汐、对流和风浪等作用所导致的涡动混合现象作了粗略的讨论,认为要合理地阐明下湾区的混合过程似应同时考虑侧向与垂向的混合效应(毛汉礼.沈鸿书等,1964)。本文根据1963年在杭州湾下湾区进行专题水文调查所获得的资料,对杭州湾下湾区的潮混合问题进行了研究:对表征该区潮混合扩散过程的某些特征量,如水平涡动扩散系数、水平涡动交换系数等作出量级估计,并给出涡动交换椭圆;估算了控制这一河口区域盐量平衡与动量平衡的各项物理过程的相对重要性,为进一步开展杭州湾下湾区潮混合过程的观测和理论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河口有孔虫的搬运作用及其古环境意义(Ⅱ)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五、河口有孔虫群的搬运与潮汐作用其实,在强烈水动力条件下,底栖有孔虫可以呈悬移状态搬运的事实,早已见诸文献.英国在英吉利海峡一带(Murray 1965;Murray et al.,1982),美国在加里福尼亚岸外(Lidz,1968;Loose,1970)等处,都报道了浮游样品中有底栖有孔虫出现.长江口与易北河口类似的发现,进一步说明了这种搬运作用在河口有孔虫埋葬群形成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潮汐河口的潮流可以使一定大小的有孔虫空壳泛起,甚至使固着不牢的小个体活有孔虫脱离基底、卷入潮流,然后搬运到水动力弱的地区与较细粒沉积物同时沉降堆积.相反,在河流或潮流强盛的粗粒沉积区,细小的壳体与细粒沉积物一起被冲刷而去,留下比较粗大的壳体.当然,下一次强烈的潮汛或者风暴,还可以将细粒沉积物中的壳体连同矿物颗粒一起重新掀起,发生再悬移作用,直到最终埋葬为止.上述长江口内洪水期与枯水期底质中有孔虫丰度与壳径的重大差异,肯定与这种再悬移作用造成的粒度再分配有关.但是无论如何,总是壳体与矿物颗粒一起发生分选,有孔虫壳径与沉积物粒径相应的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