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地质学   1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1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 毫秒
1
1.
通过选取土地生产力、土地多样化程度指数、人均耕地面积、人均GDP等23个影响因子,并采用层次分析法对花江峡谷地区土地利用效果进行评价,以检验当前的土地利用模式是否适宜。测评结果表明,花江峡谷地区土地利用效果以查耳岩村最好,云洞湾、坝山、木工等次之,其它地区则较一般。与此同时,分析评价还证实了目前以经济林(草)种植为主的土地利用模式是适宜于花江峡谷地区的环境条件的。但是,花江峡谷地区土地利用效果很不均衡,有不少地区土地利用效果还比较差,仍需要进一步加强政策扶持与科技、资金及人才的投入。   相似文献   
2.
中国地震灾害人口死亡风险定量评估(英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基于地震灾害风险形成机理,在建立人口震害脆弱性曲线与确定地震发生参数的基础上,本文利用评估模型对我国Ⅴ-Ⅺ地震烈度下各县域单元的人口死亡风险进行评估并分析其空间分布格局。主要研究内容有:(1)首次采用基于过去—现在—未来的多方面地震孕灾环境资料来处理地震发生的可能性。具体综合历史地震综合烈度、地震活动断裂带分布、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三方面来确定全国2355个县域单元的地震发生参数;(2)利用1990-2009年我国历史地震灾情数据,对地震烈度与人员死亡率之间进行线性拟合,建立适合我国地震灾害风险评估的震害人口死亡脆弱性曲线;(3)利用震害风险评估模型对我国各县域单元的人口死亡风险进行定量评估,并分析风险空间分布格局,彻底摸清Ⅴ-Ⅺ地震烈度下我国各县域单元的地震灾害人口死亡风险。研究表明:在不同地震烈度下,我国广大的东、中部地区面临更高的风险,而西部的人口死亡风险相对较低。高风险区域呈零星状分布于山东与江苏大部、安徽北部、黑龙江与吉林东部等人口分布较密集且孕灾环境发育完备的区域。而无风险区域在全国范围内呈斑块状散布,分布格局基本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3.
溶蚀作用是喀斯特地区最根本的作用过程之一,与水密切相关,极易受到干旱的影响。过去研究表明,干旱对喀斯特溶蚀有重要的影响,但具体影响有多大尚不清楚。论文采用标准溶蚀试片法并通过野外控制试验的方式,定量地给出了12种不同持续时间干旱对黔中地区林地、灌草地和耕地及其地下不同土层深度喀斯特溶蚀的影响,并初步分析了其影响过程机理。研究表明:① 不同持续时间干旱对林地、灌草地和耕地喀斯特溶蚀的影响程度分别达到30.61%~83.33%、38.45%~88.82%和66.76%~95.14%,均随干旱持续时间的增加而呈明显的上升趋势;② 干旱对不同土层喀斯特溶蚀的影响不一致,较短持续时间干旱对林地、灌草地和耕地中下层喀斯特溶蚀的影响较大,而长持续时间干旱则对表层喀斯特溶蚀的影响较大;③ 土壤水分是干旱影响喀斯特溶蚀的关键要素,土壤pH随土壤水分变化而变化,而土壤有机质对喀斯特溶蚀的干旱影响则有一定的减缓作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