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地质学   3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
红星地区古近系沙河街组和东营组三角洲沉积中发育多套构造和构造-岩性油气藏,由于驾掌寺断裂的长期活动,区内构造和构造-岩性油气藏的形成明显受驾掌寺及其伴生断裂的控制。研究表明,驾掌寺洼陷沙三段烃源岩广泛发育,沙一段和东三段三级层序内的体系域或四级层序中发育的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河口坝及前缘席状砂体和湖进泥岩层形成了7~8套圈闭规模的储盖组合,良好的生、储、盖空间配置构成了成藏的基本条件。同沉积断裂的活动控制着砂体的分布,驾掌寺断裂的西侧下降盘和北东东向的伴生同沉积断裂制约着不同期的砂体发育部位。驾掌寺断裂长期活动,与储层砂体相连构成了区内的主要输导体系,沿断裂带是油气藏形成(特别是构造或构造-岩性油气藏形成)的有利地带。区内早期发育的、位于深部的次级断裂对油气的分布或油气藏的发育具有特别的控制作用,这些断裂一般终止于沙一段上部,沿这些断裂向上运移的油气则趋向于在沙一段中部富集;而沙一中段具有良好的储层和盖层,因此,形成了沿沙一中段砂体广泛成藏的油气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2.
以高精度层序地层理论为指导,综合大量的钻测井资料和岩心观察,在红星地区古近系沙河街组一段和东营组三段建立了储层规模的高精度层序格架,划分出4个三级层序、19个四级层序和一系列五级层序;测井曲线和岩心观察相结合进行沉积微相分析,识别出扇三角洲前缘和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前三角洲、决口扇、分流间湾等微相类型;主要储层砂体发育的四级层序沉积体系平面编图表明,不同沉积相或微相无疑是造成砂体形态、分布及储集性变化的直接影响因素.沙一段以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或分流河道相储层为主,粒度粗,单一砂层厚度大;而东三段以河流或辫状河三角洲砂体为主,粒度较细,单一砂层较薄.平面上.从北东向南或南西方向显示出从分流河道砂体向三角洲前缘远端坝砂体过渡的变化趋势.沉积相的分布格局控制着砂体类型和分布.  相似文献   
3.
静17块原油流体性质及对开采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辽河油田静17块油藏高黏原油流体性质及其对开采效果的影响.静17块油藏具有含蜡量高(22.56%~40.68%)、凝固点高(44~59°C)、黏度大、屈服值小等特点.凝固点随着含蜡量的增加而逐渐上升,例如当含蜡量大于10%,凝固点高于35°C,含蜡量为40%时,凝固点约为54°C.黏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如温度为40°C时,黏度为1.343 7×109 mPa·s,温度为60°C时,黏度为1.094 9×102 mPa·s.利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不同注水温度开采条件下,5口水平井的产量变化.结果表明,注水温度为60°C时,其产油量比注水温度为20°C时的产油量提高了20%~30%.由实验结果得知,60°C是一个重要的临界温度,在这个温度以上,原油呈牛顿流体状态,蜡晶不会析出,黏度明显降低.因此,保持油藏地层温度高于60°C,降低流体黏度,是提高采收率的一个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