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地质学   10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结合野外地质考察,并通过1048个煤田和核工业部钻孔岩心的编录统计, 将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中侏罗统直罗组划分为上中下3段。作者将直罗组下段作为研究目标层,分析了其砂体 特征、含砂率、地层厚度和底板埋深等分布情况,结合野外地质露头和测井解释资料的综合研究,将研究区直 罗组下段划分出3种沉积相,分别为河流相、三角洲相和滨浅湖相。最后,通过东胜矿床沉积相与砂岩型铀矿 的成矿关系研究,表明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相是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最有利的沉积相,其次是曲流河-曲流 河三角洲相,并简要阐述了东胜矿床外围今后找矿的重点区域为东胜地区西北部、榆林地区西部、横山地区西 北部的辫状河道和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发育的区域。  相似文献   
2.
笔者运用层序地层学原理将吐哈盆地大南湖地区中侏罗统西山窑组划分为3段,构建了等时地层格架,并以此为依据构建了该地区的钻孔数据库。通过项目组自主研发的专业软件,对钻孔数据库中各层段进行了检查和数据提取,在ArcGIS平台上编制了西山窑组第2、3岩性段砂体等厚图和砂地比等值线图。通过数据叠合分析,快速恢复其沉积相,发现第2岩性段主体沉积格局为三角洲相,局部发育辫状河相;第3岩性段主体沉积格局为冲积扇相,在扇体周围发育辫状河相。该研究成果既为本区进行沉积矿产预测提供了基础图件,也为类似沉积盆地进行沉积相分析提供了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3.
中国海相含铀沉积建造分布非常广泛,产有重要的碳硅泥岩型铀矿床(点)。文章较为详细阐述了上震旦统、下寒武统、中—下志留统、中—上泥盆统、下石炭统和上二叠统海相含铀沉积建造类型及分布;利用全国1∶2 500000地质图数据库,编制了各时期海相含铀建造分布图,分析了海相含铀沉积建造与铀成矿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国内外的实践证明,GIS的应用改变了传统成矿预测的方法体系,极大地提高了预测效率和水平。随着GIS技术和成矿预测理论的发展以及二者的结合运用,矿产资源评价的方法和手段也在不断地改进和提升。基于GIS矿产评价不是某些定量方法的简单集合,而是从GIS空间数据库出发,构筑从成矿信息分析提取、单元划分、  相似文献   
5.
1 有利成矿目标层及有利砂体之间的关系 有利成矿砂体是指富含工业品位的砂岩型铀矿体并对铀成矿具有一定控制作用的砂体.主要包含两种含义,一是砂体中富含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可供开采利用的铀矿体;二是该砂体的发育直接或间接地控制某一地区铀矿体的形成和富集.有利成矿目标层是指含有工业品位铀矿体地层单元,包括已发现工业矿体的层位和具有潜在成矿能力但目前还未发现铀矿体的层位.  相似文献   
6.
古陆块及其边缘是重要的铀成矿区域,统计资料表明,中国有约47%的铀矿床分布于古陆块及其边缘。针对上述现象,笔者进行了一系列资料调研,初步总结了古陆块及其边缘与铀成矿的关系。一方面,古陆块是最古老的成熟地壳,其岩石铀含量高,可以为铀成矿提供物质来源;另一方面,古陆块边缘壳幔物质循环显著,岩浆及热液活动频繁。这些有利因素使古陆块及其边缘成了铀矿集中区,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铀矿床的时空分布。  相似文献   
7.
根据对现有铀矿化特征的认识,结合祁漫塔格地区区域地质资料,笔者对区内的铀成矿条件进行了系统分析。通过大地构造背景、火山岩、花岗岩和断裂构造等方面分析,认为本区具有良好的找铀矿前景。根据控矿因素分析建立了该区的铀成矿模式,并依据该模式和成矿要素分级,借助MRAS软件,利用综合地质信息法圈定6片成矿远景区。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地区断裂体系和构造发展演化分析,指出铀成矿受断裂控制明显,主矿体就位于盆地内主要隐伏断裂附近,断裂活动对成矿起建设性作用的同时也起一定的破坏作用。构造发展演化阶段决定了成矿过程,目标层抬升剥蚀出露地表的时期和持继时间的长短对成矿类型和成矿阶段有着重要的控制作用。据此将成矿划分为潜水氧化阶段、早期古层间氧化阶段、晚期古层间氧化阶段和新层间氧化阶段。两期古层间氧化阶段地下水流动方向以SE向为主,铀源区主要是富铀的阴山山系,形成了分别为120Ma和80Ma的铀矿体。新层间氧化阶段地下水流动方向为NW向,铀源区为相对贫铀的吕梁山山脉,单独由其控制的地段铀矿化较差,但新层间氧化带与古层间氧化带相互叠加改造地段,矿化程度明显提高,形成20Ma和8Ma的铀矿体。  相似文献   
9.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砂岩型铀成矿模式研究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在分析前人对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铀成矿模式研究的基础之上,对该区铀成矿控矿规律进行了详细研究,提出了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4阶段铀成矿模式,即:①潜水氧化板状矿体形成阶段(中侏罗世直罗晚期);②早期层间氧化作用及主要卷状矿体形成阶段(中侏罗世直罗期末—早白垩世伊金霍洛初期);③油气还原保矿阶段(早白垩世伊金霍洛期末—东胜期初);④晚期层间氧化铀矿体改造叠加阶段(中新世至今)。指出研究区存在2期古层间氧化带和1期新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床,当各期层间氧化带相互叠合时,矿化明显加大变富,并认为研究区有利远景地段位于直罗组下段古河道两侧及下游迎水面一带,断层发育地段也是铀矿找矿的重点部位。  相似文献   
10.
天山造山带内分布着众多的中新生代盆地,其中伊犁盆地、吐鲁番-哈密盆地(吐哈盆地)是重要的产铀盆地,已成为我国地浸砂岩型铀矿的重要基地.本文详细研究了伊犁盆地、吐哈盆地的构造演化、动力学机制及其与砂岩型铀成矿的关系.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