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地质学   27篇
  2009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将区域地球化学资料应用于农业问题的研究,是扩大区域地球化学资料应用领域的重要方面之一。通过土壤中Cu、Zn、Fe、Mn、Co元素的全量、有效量、pH值、有机质与作物产量之间关系的研究,发现元素有效量与土壤中元素全量呈正相关,与pH值呈负相关,与有机质呈正相关,而作物产量与元素有效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省农业地球化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采用对比分析等数据处理方法将黑龙江省1:50万区域地球化学资料应用于农业问题的研究。通过将该省主要农作物产量与土壤、水系沉积物中地球化学元素分布进行对比,发现农作物产量与微量元素含量之间存在一定关联,其中Co对大豆,Zn对甜菜、小麦、水稻等农作物产量具有明显的影响,由此初步提出了黑龙江省农业地球化学种植区划。  相似文献   
3.
前言     
1982年谢学锦教授在厦门根据国外油气地球化学勘查重新兴起的发展状况,与我谈起重振中国油气地球化学勘查之事。在此之后,经他多方努力,于1985年开始在大庆油田青岗地区进行了区域性多参数的油气地球化学勘查的试验研究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近几年来,在他指导下,地矿部物化探研究所、长春地质学院先后在安达—绥化地区、  相似文献   
4.
地表油气化探的理论基础是物质垂直向上运移,即处于深部的油气物质在一定的温度、压力作用下,通过渗滤作用、扩散作用或别的方式,到达地表,引起地表介质(土壤、岩石、水、气体及生物等)中的有机物、无机物、放射性的量的变化等一系列的物理、化学、生物场的变化,通过检测这种变化来寻找油气藏的勘查地球化学学科分支。油气化探本质上是一种以研究物质(化学)成分的变化来达到找油目的直接方法。自30年代德国的G.劳伯梅耶和苏联的B.A.索柯洛夫开创地表烃测量以来,油气化探已进行了五十余年,经历了发展与停滞的反复过程,究其原因,除受到国际政治经济影响外,亦与油气物质运移机理及分布模式复杂多样、其异常与复杂的油气地质条件之间的复杂关系有关。对于油气物质异常的形成机理尚需进一步研究,在目前的经济技术条件下,结合地质、物探、化探的众多因素,综合考虑亦不失为提高勘探成功率的方法之一。而目前引入的化探指标众多,各参数与油气藏的关系复杂。对于异常的解释、评价、筛选及预测油气前景带来了困难。本文在因子分析的基础上,应用多参数综合指标MPV_1,试图取得更好的效果。此外,在普查工作的同时,围绕一些钻井以放射状分布采集了一些样品并选用多参数指标,以达到改进预测的成功率,两项工作均取得了较好的结果。与本文有关的廊固地区油气普查工作成果,请查阅《廊固普查报告》,这里不再详述。  相似文献   
5.
化探数据处理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化探数据处理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吴锡生,纪宏金,陈明(长春地质学院)一、试验与普及时期(1965--1980)我国化探数据处理是从60年代初开始。1965年谢学锦,邵跃在整理钻孔原生晕资料时,应用了滑动平均方法,使矿体周围晕的规律更加清晰。吴承列、林存...  相似文献   
6.
本文应用RESMA系统对区域化探金异常进行了筛选评价,并对筛选出的异常应用二维地球化学剖面延拓推测其深部的含矿性及预测其远景储量.  相似文献   
7.
以我国华北某油区油气勘探为例,介绍了油气地球化学异常评价标志及依据,并利用这些评价标志——异常形态、异常组合、异常规模(N4P)、变异系数、构造圈闭等在油气地化异常评价中的作用,给出不同的分值,按评分标准对圈定的异常求出累积得分和,据此对油气化探异常所圈定的远景区进行排序,为进一步的油气勘查提供地球化学依据,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吴锡生 《物探与化探》1981,5(2):106-109
研究原生地球化学异常中元素的分带性具有很大的实践意义,特别是原生异常的垂直分带特征,可作为评价矿体剥蚀深度的一种指标,在国内外早已被研究和应用。  相似文献   
9.
70年代以来,一种新的勘探油气的经济、有效的方法——石油化探方法开始兴起。以吉林省延吉盆地和廊固凹陷的石油化探工作为例,阐述了石油化探在油气普查勘探中的作用,提出应采用地质、物探和化探相结合的方案,以提高勘探油气田的效率和效益。  相似文献   
10.
理论和实践均表明在地下油气藏的上方存在高浓度的烃类气体的异常,这样人们可以利用油气藏对其上覆地层发出的扩散气流及其反应物作为信息,进行油气勘探,即油气地球化学勘探。有关烃气流的垂直运移问题,是油气化探的基础理论问题,它包括烃气流的扩散运移和烃气流的渗透运移两个方面。烃气流的扩散运移服从于菲克第一定律,并且可以导出如下级数方程: C=C_0[Z/H-2/πsum from n=1 to ∞(-1)~(n-1)sin(nπZ/H)e(-n~2π~2/H_*~2Dt)] 根据这一方程可以求出地下深部油气藏的烃气流扩散到地表的时间t_1。对于某一含油气区在获得该区的石油地质资料以后,根据其生油门限,可以求得生成油气的时间,即地下烃气流开始扩散的时间t_2,当t_2>t_1时,在地表可以获得地下深部油气藏扩散到地表的信息,反之不然。吉林省延吉盆地为吉林省东部中生代内陆盆地,它是在古生代地层海西期花岗岩基础之上发展了一套侏罗系,白垩系和第三系地层。根据化探工作结果和石油地质勘探认为:盆地内具有良好的生油条件,根据计算结果得出:廷吉盆地生油门限温度为70℃,生油门限深度为1700m,那么,经公式计算:t_1为64.45Ma,t_2为127.5Ma,因此,可以认为在延吉盆地内地下深部的烃气流及有关物质可以通过扩散的方式运移到地表,在地表形成油气地球化学异常。由于延吉盆地内构造比较发育,尤其有主要的两组断裂控制盆地构造格局,因此,烃类气体的渗透作用在盆地内也是形成地面油气地球化学异常的一种方式,因此,延吉盆地油气地球化学异常的形成是扩散作用和渗透作用迭加的结果。延吉盆地的油气化探工作是在200km~2的面积内采集了388个土壤样品共分析了九个地球化学指标为:紫外UV290、UV410,荧光UF431、UFF、Hg、I、Ba、Sr、Po210外加47个△C指标的测试工作。经过数据处理:R型簇群分析,R型因子分析得出了各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其结论为: ①发光沥青指标间关系最密切,它们都是油气运移的直接产物,是寻找油气藏的直接指标。② ~(210)Po与Hg油气物质在成因上有一定的联系,可以作寻找油气藏的较好指标。但由于~(210)Po放射性指标的多解性,只能根据具体的情况判断它们和油气的关系,但在延吉盆地中从簇群分析结果中可以看出。~(210)Po和Hg可以作为寻找油气藏远景区的直接指标。③ Ba、Sr和油气的形成无直接关系,只能作为一种沉积环境的指标,在本区Ba/Sr>1,这也反应了延吉盆地是属于中生代内陆沉积环境形成的。通过对盆地内各油气地球化学指标分布特征和异常形态,以及综合异常图,再结合航磁推断的地质构造一起考虑,可以对盆地内含油气远景作出预测。认为:本区最有利的含油气远景区推测为在布尔哈通河以南,朝阳川、龙井县以西、西城公社至龙井县以北的几个盆地中心内局部深凹陷地段,因此,若在这一地段内存在良好的圈闭条件,有望找到油气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