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525篇
  免费   5680篇
  国内免费   7699篇
测绘学   3945篇
大气科学   2924篇
地球物理   4417篇
地质学   14026篇
海洋学   4592篇
天文学   345篇
综合类   1743篇
自然地理   2912篇
  2024年   145篇
  2023年   541篇
  2022年   1326篇
  2021年   1596篇
  2020年   1301篇
  2019年   1421篇
  2018年   1491篇
  2017年   1348篇
  2016年   1299篇
  2015年   1601篇
  2014年   1539篇
  2013年   1775篇
  2012年   1997篇
  2011年   1929篇
  2010年   1907篇
  2009年   1781篇
  2008年   1822篇
  2007年   1684篇
  2006年   1629篇
  2005年   1382篇
  2004年   969篇
  2003年   757篇
  2002年   922篇
  2001年   852篇
  2000年   638篇
  1999年   307篇
  1998年   161篇
  1997年   125篇
  1996年   93篇
  1995年   57篇
  1994年   58篇
  1993年   54篇
  1992年   52篇
  1991年   34篇
  1990年   42篇
  1989年   33篇
  1988年   34篇
  1987年   21篇
  1986年   20篇
  1985年   22篇
  1984年   22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13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11篇
  1964年   7篇
  1958年   6篇
  1957年   12篇
  1954年   13篇
  1928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2.
渔山列岛于2008年成为国家级海洋生态保护区,为了解渔山列岛保护区内潮间带软体动物次级生产力的时空变化。于1982年和2010年的3个季节(春、夏、冬)在渔山列岛进行潮间带软体动物调查,采用多元统计分析软体动物时空差异,以Brey经验公式计算分析软体动物次级生产力(P值,P/B值)。结果表明,年际间物种食性结构发生了明显的改变,1982年潮间带软体动物对次级生产力贡献率最大的物种有单齿螺(Monodonta labio)、锈凹螺(Chlorostoma rustica),占软体动物总次级生产力的42.88%,2010年潮间带软体动物对次级生产力贡献率最大的物种有覆瓦小蛇螺(Serpulorbis imbricata)、条纹隔贻贝(Septifer virgatus),占软体动物总次级生产力的75.96%。1982年,年均栖息密度为2758ind/m2,年均生物量为2100.26g/m2,年均次级生产力为240.04g/(m2·a),年均P/B值为0.63a–1;2010年,年均栖息密度为699ind/m2,年均生物量为1101.85g/m2,年均次级生产力为94.82g/(m2·a),年均P/B值为0.55a–1。多因素方差分析表明软体动物次级生产力年际间差异显著(F=5.761,P0.05),季节间和潮位间差异都不显著(F=0.135,P0.05;F=2.076,P0.05),P/B的值较低,表明该海域软体动物世代更替速度较慢,2010年的P/B值(0.55a–1)低于1982年的P/B值(0.63a–1),表明近30年来群落结构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不同光照强度、温度对黑鲷(Acantho pagrusschlegelii)(♀)×真鲷(Pagrosomus major)(♂)杂交F1代受精卵孵化效果及仔鱼存活的影响,作者采用试验生态学的方法比较不同温度(16、18、20、22、24、26℃)下杂交鲷受精卵的孵化率、畸形率、孵化时间、7日龄仔鱼的存活率;比较不同光照强度下(10、100、300、800、1500、4 000、10 000 lx)受精卵孵化率、畸形率、孵化时间;比较不同光照强度下(200、1 000、2 000、5 000、10 000、15 000、20 000 lx)7日龄仔鱼的存活率。结果表明:在盐度为22条件下,受精卵最高孵化率(34.00%)和最低畸形率(16.65%)的孵化温度为20℃;在16~26℃范围内,温度与孵化时间呈负相关,与7日龄仔鱼存活率也呈负相关。不同的光照强度对受精卵孵化率和孵化时间的影响不显著,孵化率为65.88%~71.88%;但大于800lx的光照会令畸形率上升(大于15.21%);另外,5000~10000lx的光照强度更适宜仔鱼生存,7日龄仔鱼存活率达到38%~40.75%。黑鲷(♀)×真鲷(♂)杂交子代最佳孵化温度为20℃,最适光照强度为5 000~10 000 lx。  相似文献   
4.
The geodynamic mechanism of the late Early Cretaceous magmatic flare‐up in the collisional zone between the Lhasa and Qiangtang terranes in Tibet is controversial because of a scarcity of robust evidence. To address this problem, we report geochronological, geochemical and Hf isotopic data for the newly discovered Gufeng gabbros from the Duolong Cu–Au mineral district of the western Bangong–Nujiang Suture Zone (BNSZ). The gabbro samples, dated at 126.3 ± 1.8 Ma, show geochemical similarities to typical ocean island basalt (OIB) and have positive εHf(t) values of +3.3 to +6.9. The gabbros were generated by decompression melting of deep upwelling asthenosphere. This event is best explained by slab break‐off and the resultant development of a slab window beneath central Tibet.  相似文献   
5.
广州城市流浪乞讨者的空间管治与日常生活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尹铎  蔡慕言  梁金多  朱竑  高权 《地理科学》2019,39(3):450-458
以广州流浪乞讨者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度访谈等质性研究方法,解读针对流浪乞讨者的空间管治政策与手段,分析流浪乞讨者的日常生活实践与生境协商。研究发现:在地方城市政策对流动性与公共秩序限制的双重压力下,在流浪乞讨者的日常生活实践中,不仅有针对管治行动者而刻意为之的特殊营建,亦有基于程式化生活流程对自我身份认同的重塑与真情实感的展演。地方政府基于空间目标的救助与真实存在的日常生活实践存在着一种张力。研究关注了城市边缘群体日常生活对地理意义的主动塑造过程,对全面理解并规范管理中国城市流浪乞讨现象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In this study, a directional interpolation infinite element suited to a saturated porous medium is presented to account for dynamic problems with semi-infi  相似文献   
7.
对潜艇装备作战能力评估问题进行了研究,发现运用定量评估方法的过程中存在指标评价所需数据无法完全获取的问题。结合美弗吉尼亚潜艇改进情况,分析了影响潜艇作战能力的一些关键因素,重点基于潜艇武器装载能力,对国外典型潜艇进行了作战能力比较分析,最后对分析结果进行了评价,并讨论了未来潜艇作战能力评估方法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参对光照变化非常敏感,研究刺参对光照的分子响应非常重要。本研究应用RNA测序获取了刺参暴露于强光(“强光”)、正常光照(“对照”)和完全黑暗(“黑暗”)环境下体壁的基因表达谱情况,通过“对照”与“黑暗”,“对照”与“强光”和“黑暗”与“强光”的比较,在|log2 ratio|≥1和FDR≤0.001的标准下分别发现了1161、113和1705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基因本体分析表明,“cellular process”和“binding”在“生物过程”和“分子功能”类别中的DEGs富集最多,而“cell”和“cell part”在“细胞组分”类别中的DEGs富集最多。将DEGs与Kyoto Encyclopedia基因和基因组数据库上的于214、41和229条通路进行比对,发现了51、2和57条通路分别显著富集。本研究发现的光特异性DEGs可作为深入研究刺参对光照变化的生化适应机制的重要目标基因。  相似文献   
9.
10.
The authors report zircon U-Pb geochronological,whole-rock geochemical and zircon Lu-Hf isotope data for the hornblende gabbro within the Khanka Massif,with the aim of constraining its formation time and petrogenesis. The zircon U-Pb dating shows that ~(206)Pb/~(238)Pb ages of zircons from the hornblende gabbro range from 120 to 129 Ma,yielding a weighted mean age of 123 ± 2 Ma,i. e.,the Early Cretaceous. The hornblende gabbro has SiO_2 of 44. 77%--46. 58% and belongs to the tholeiitic series on FeO~t/MgO-SiO_2 diagram. It displays a right-inclined REE pattern with( La/Yb)_N ratios of 3. 44 to 4. 42. The trace element spidergram shows that they are enriched in large ion lithophile elements( LILE) such as Rb,Th,U,K and Pb,and depleted in high field strength elements( HFSE) such as Nb,Ta,Ti and P,indicating an affinity to arc igneous rocks.The ε_(Hf)( t) values of zircons vary from -2. 6 to + 3. 9 and Hf model ages( T_(DM1)) range from 622 to 883 Ma.These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indicate that primary magma of the hornblende gabbro could be derived from partial melting of young mantle material accreted during the Neoproterozoic. Combined with the Early Cretaceous igneous rock assemblages in NE Asia.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hornblende gabbro formed in an active continental margin related to the westward subduction of the Paleo-Pacific Plate beneath the Khanka Massif.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