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1篇
地球物理   23篇
  2007年   1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2篇
  1987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刊从本期起将陆续刊载《中国当代地球物理学的开拓者》的系列文章。作者陈洪鹗同志自建国初期便从事地球物理科研组织、计划管理工作,曾涉足地震、地磁、大气物理、空间物理等诸领域,同《中国当代地球物理学的开拓者》系列文章中所介绍的老一辈科学家接触较多,对他们的生平事迹、科学实践、学术思想比较熟悉,有些事件,作者曾亲身经历或可谓历史见证人。  相似文献   
2.
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秦馨菱是我国地球物理勘探的先驱者之一。抗战初期便随李善邦在湖南、川西、贵州等地从事野外地球物理探矿。新中国成立后为开拓我国地球物理探矿事业作出重要贡献。他还是我国最早的地震学家之一,抗战前夕便开始在鹫峰地震台担任李善邦的助手。抗战期间协助李先生在四川北碚重建了地震台。那是当时我国唯一的自建地震台。他一贯积极倡导高新技术的开发研究。50年代便将无线电等技术引进地球物理实验、仪器中。60年代初期,为了开拓火箭、人造卫星  相似文献   
3.
著名科学家方俊是我国大地测量和地球重力学的创始人。半个多世纪,他不断追求、不断奋进,为开拓我国地图投影学、大地重力学、地球形状学、固体潮和地球自由振荡的研究,作出了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4.
曾融生是我国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近半个世纪,他在开拓我国地球物理事业方面成绩卓著,尤其是为开辟我国地球深部构造的研究做出重大贡献。国内外学术界对他的科学贡献评价很高。他担任美国内外许多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的领导职务,他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奖励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学位委员会主任、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相似文献   
5.
著名的科学家、大气物理学家、教育家涂长望是开拓我国气象科学的先驱。为我国气象科学,特别是长期天气预报和气候学的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不仅是优秀的科学家、教育家,而且是一位坚强的民主战士,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贡献。新中国成立后,他被任命为军委气象局局长。他以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克  相似文献   
6.
朱岗昆是我国老一辈的地球物理学家,从1936年便开始投身于气象工作。半个多世纪以来,他在开拓气象、气候学的研究方面取得了显  相似文献   
7.
谢毓寿是我国老一辈的地震学家。从40年代初迄今,他为地震科学事业拼搏了半个世纪,在工程地震、区域地震、水库地震和历史地震诸研究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治学严谨,待人热忱,勇于进取,刻苦奋进,把全身心都献给了祖国的地震事业。如今,他虽已年愈古稀,仍孜孜不倦地为地震科学事业再立新功。  相似文献   
8.
举世知名的科学家、教育家傅承义先生是我国地球物理科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他是我国第一位地球物理学博士,是世界地震波研究领域的先驱。早在1957年傅先生便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历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一级研究员、副所长、名誉所长;曾任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地震学会副理事长;他还是《中国大百科全书》的总编委,固体地球物理编委会主任,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他曾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他不仅才学卓异而且品德高尚。他为人光明磊落,刚正不阿;他治学严谨,一丝不苟;  相似文献   
9.
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叶笃正是继竺可桢、赵九章之后我国最有声望的气象学家和大气物理学家。半个世纪以来,他不仅在大气环流、动力气象、高原气象和气候形成与变化等诸多领域取得重大成就,而且在创建和开拓我国大气物理科学事业上也作出了卓越贡献。一、追求救国之道叶笃正先生于1916年2月21日生于天津。1935年他从天津南开中学毕业后考取了清华大学。那时中华民族正处于危亡的紧急关头,他怀着不愿当亡国奴的满腔热情投身于“一二·九”运动,参加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不久,  相似文献   
10.
卓越的科学家、教育家李四光是我国地质学界四大创始人之一。他在地质学的许多方面都有重大贡献。他对(竹蜓)科化石进行的精湛的研究,奠定了海相石炭二叠纪地层分界、分层和对比的基础。他对我国第四纪冰川遗迹的深入调查研究,成绩卓著,特别是他从力学观点研究地质构造,创立地质力学这一新兴学科,无论在理论上和成矿应用上都极大地丰富了地质学的内容,开拓了地质学的新领域。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中国科学院、地质部等多种领导职务,为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