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地球物理   12篇
综合类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前言土层是由固相、液相、气相等物质组合而成的不均匀的复杂体。其土层本身又是由岩石演变而来。由于岩石结晶、成分组合、风化程度的不同,以及所处环境条件差异,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土质层,如:沙土、粘土、亚沙土或其混合层等。土层应力测量应选取那种土层效果较好的地段,为此,我们对不同的土质与成层特征进行了观测效果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坚实的原生土层,湿度小的土层,可取得土层应力测量的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3.
一、资料1983年11月7日5时9分在山东省菏泽附近(北纬35°14',东经115°17')发生了5.9级地震。这次地震发生在华北平原南部聊考断裂带上,距震中200公里范围内的长清、辉县、徐州三个应力台震前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较明显的异常变化。如图1。1.短期异常变化长清台:位于聊考断裂带东侧约45公里,震中距190公里,该台电感地应力于1975年9月开始观测,几年来资料基本连续可靠。深孔三个受力元件变化较平稳,浅孔受力元件观测曲线以一定斜率缓慢上升,年变特征呈现夏季高、冬季低。1983年8月初开始,深孔、浅孔六个元件观测曲线都偏离正常变化背  相似文献   
4.
钻孔应变,应力测量区域特征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淑平 《地震研究》1992,15(3):283-290
我国钻孔应变、应力测量依不同时段区域变化形态有明显差异;短期(一月内)、中期(一年内)区域变化特征不显著。正常形态显示平稳、应变测量显示固体潮形态、应力测量显示年变形态。震前异常多呈现突升、突降式的应变阶跃、固体潮畸变、年变形态改变。长期(10年内)与其构造部位、地震活动性及区域构造运动,矢量速率有一定的相关性,因而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变化特征。识别不同区域的曲线变化特征,对判定震兆信息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从而提高了应变、应力测量资料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山东省境内近十几年电感地应力测量素材为样本,提出曲线的正常、干扰、震兆信息的判别依据。并以此,对震兆信息进行判别收到了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6.
引言 1983年11月7日凌晨5点零7分在荷泽—东明一带发生了5.9级地震,该次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2公里,总能量为4.887×10~(20)尔格,震中烈度为Ⅶ度。有感范围可达56万平方公里。对这样一次中强地震,应变仪及电感应力测量的异常信息是何种形态,还需认真探讨。因为6级以下的中强地震的临震异常信息远比一个7级以上的强震要小得多。但是实践证明荷泽5.9级地震前,距震中200公里范围内的观测站接收到了临震信息。三个观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1995年9月20日山东苍山5.2级地震前,距震中≤250km范围内,钻孔应力应变台网的异常显示特征。探讨了该次地震前的短临异常特性及其与发震构造体系的关系,并对台网内无异常显示的台站进行客观分析。  相似文献   
8.
泰安台压容差应变仪1991年投入观测以来,为确保资料正常、连续,对井上仪器,探头引线及井下探头3个环节的干扰因素进行了排除工作。整点值资料已连续4年,缺数不超过48小时,采用多种方法判定异常,发现改进的多道维纳滤波方法处理的资料,对400km范围内的中旨地震有明显的异常显示。  相似文献   
9.
聊古-1井位于聊考断裂带的北段.多年来的观测分析表明,影响该井氮氦比变化的干扰最主要的是气象因素降雨和井水流量.其中流量的影响存在着“记忆”滞后效应.用一般相关分析难以将这种影响排除干净.本文从系统论、控制论出发,对有记忆影响的流量因子采用褶积滤波方法进行处理,以最小二乘法为建立模型的判据,用动态灰箱分析法拟合并分析了观测系统的变化.在分析中用了4个状态变量:长趋势成分、年周期变化成分、井水流量影响部分和随机变化部分.  相似文献   
10.
一、前言 地应力电感法,经过十几年的野外台站的工作,发现了很多的干扰因素,致使观测数据长期处在不稳定状态,干扰了异常信息。其中,电源电压不稳定是一个重要的干扰因素。其一:据安邱应力站的资料统计(表1)由于电压不稳定造成的数据跳动是很大的,它可以造成数据上升几百微亨,或者下降几十微亨,没有一定的规律性可寻。更严重者可造成电感元件充电,使电感元件长期不稳定。其二:虽然规范中明确规定了台站在投入正常观测之前,必须测定各元件的L-V曲线并选取元件最佳工作电压(电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