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地球物理   14篇
地质学   3篇
海洋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2.
砖石古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们智慧的结晶,是研究古代建筑设计和抗震意识重要的佐证.本文介绍了石结构古塔的抗震历史,通过对古塔的基础、结构设计进行分析,结合脉动测试、爆破监测数据分析古塔的结构特性,并对古塔的抗震性能进行验算,揭示了几百年来古塔抵御强震的奥秘.  相似文献   
3.
2018年11月26日台湾浅滩北缘发生MW5.7地震,震中不在已知的深大断裂上,且由于缺乏近台控制,破裂方向存疑.本文基于福建、广东和台湾的宽频带台站记录,利用微震检测技术获取了更加完整的余震序列,检测出的余震数量是福建台网定位结果的4倍,这些余震集中在2 km×8 km的近EW向条带内.同时利用GCAP方法反演了主震及5个强余震的震源机制解,反演结果显示主震及强余震均为高倾角的走滑型地震,主压应力方向为NW-SE向,反演得到的震源深度略有差异,主震震源深度14 km,MW3.9以上强余震的震源深度在12~17 km之间.主震东西两侧余震活动存在显著差异,其东侧余震活动主要集中在主震后一个月内,而西侧余震活动在主震后半年内都比较活跃,说明东侧应力水平在主震之后得到较为充分的释放.另外,穿过震中区的多道地震剖面揭示的震中区浅部活断层走向为EW,具有显著的走滑特征,其空间位置与余震分布、震源机制解吻合.基于余震的时-空分布、震源机制解和浅部活断层特征,推测此次MW5.7地震发震断层为近EW向的台湾浅滩断裂,可能是台湾岛B F...  相似文献   
4.
为调查长乐—南澳断裂带和滨海断裂带的展布、形态和深部构造背景, 福建省地震局使用大容量气枪震源和海底地震仪将深地震探测拓展到台湾海峡西南部, 配合陆上的水库气枪震源、吨级爆破点和流动地震仪实现了海陆双向激发接收。文章详细介绍了2013—2015年间在台湾海峡西南部采集的6条二维广角地震剖面的观测系统、采集参数和数据预处理方法。对资料的整理分析表明: 震源激发参数和仪器接收点位选择合理, 大部分共接收点道集记录能清晰地识别出Pg、PmP、Pn、Sg、SmS等震相; 通过气枪固定点多次激发进行叠加的方法, 获得了信噪比相当于吨级爆破的共炮点道集记录。陆上台站数据品质较佳, 而海底地震仪数据信噪比较低, 可能是由于海底吸收衰减较为严重。数据处理中针对台湾海峡西南部沉积层速度较低且基底面起伏剧烈的问题, 将共接收点域拾取的走时分选到炮域, 避免了表层改正残差造成深部构造假象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基于2009—2017年新疆区域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地震波形数据,利用波形互相关技术及主事件定位方法识别并重新定位了新疆天山中段及其周缘的重复地震。以波形互相关系数0.9作为阈值来确定研究区的重复地震事件,统计结果显示3万零181个事件中的1万1 618个为重复地震事件,这些重复地震事件组成了2395组重复地震对和重复地震丛,占总事件数的38.5%。根据重复地震重定位前后地震对之间距离的统计结果推测,该区域的系统定位误差约为5—10 km。进一步结合该区域最新的震源分类结果对不同震源类型重复地震的时空分布特征予以分析,结果显示:重复矿山爆破事件在空间上呈丛集性分布,且其中的93.6%发生于白天,同时呈现季节性发生模式,即爆破多发生于夏季,而冬季较少;而重复构造地震在空间上大多沿断层分布,24小时内呈随机分布的特征,且研究时段内每个月的活动水平相对平稳;重复诱发地震成丛分布于靠近油气田和水库的区域,但其中部分诱发地震的位置与构造地震重叠,发震时间特征与构造地震相似,为随机分布。   相似文献   
6.
台湾海峡大容量气枪震源海陆联测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在我国台湾海峡采用大容量气枪震源开展海陆联测获得的广角地震测线HX9, 采用二维射线追踪法反演得到了HX9剖面的地壳二维速度结构和地壳界面形态, 初步探明了福建—台湾海峡海陆过渡带的深部构造. 结果表明: HX9剖面的地壳内存在两个速度间断面, 即C界面和莫霍面, 其中: C界面为上、 下地壳的分界面, 是一个小的速度不连续面, 速度变化值达0.08—0.16 km/s; 而地壳底部的莫霍面则有较大的速度反差, 变化值达1.02—1.29 km/s, 莫霍面上、 下的速度分别为6.75—6.97 km/s和8.00—8.07 km/s. 沿剖面的地壳界面形态总体起伏不大, 陆域上、 下地壳的厚度和界面变化趋势均相似, 从陆域到海域呈微倾斜变化趋势, 表现为减薄陆壳的特征. 莫霍面陆域埋深约为31.6 km, 向福建东南沿海逐渐减薄至27.4 km左右.   相似文献   
7.
爆破地震效应主控因素分析及减震措施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爆破地震动机制复杂,影响因素众多,为找出影响爆破地震效应的主控因素,引入灰色系统中灰色关联理论。通过实例分析,得到了影响爆破地震效应的主次关系,指出钻孔超深、孔网参数是影响爆破地震效应的主控因素,通过优化这些爆破参数是降低爆破地震效应最有效的方法。灰色关联分析方法计算简单、结果可靠、使用简便,在爆破工程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Currently,the regression empirical formula with vibration peak as the safety index of single blasting vibration is widely applied in blasting engineering circles throughout the world.Due to complex blasting mechanism  相似文献   
9.
为调查长乐—南澳断裂带和滨海断裂带的展布、形态和深部构造背景,福建省地震局使用大容量气枪震源和海底地震仪将深地震探测拓展到台湾海峡西南部,配合陆上的水库气枪震源、吨级爆破点和流动地震仪实现了海陆双向激发接收。文章详细介绍了2013—2015年间在台湾海峡西南部采集的6条二维广角地震剖面的观测系统、采集参数和数据预处理方法。对资料的整理分析表明:震源激发参数和仪器接收点位选择合理,大部分共接收点道集记录能清晰地识别出Pg、Pm P、Pn、Sg、Sm S等震相;通过气枪固定点多次激发进行叠加的方法,获得了信噪比相当于吨级爆破的共炮点道集记录。陆上台站数据品质较佳,而海底地震仪数据信噪比较低,可能是由于海底吸收衰减较为严重。数据处理中针对台湾海峡西南部沉积层速度较低且基底面起伏剧烈的问题,将共接收点域拾取的走时分选到炮域,避免了表层改正残差造成深部构造假象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野外断裂地震地质调查是活断层探测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参加野外断裂地震地质调查的过程中,经过探索与实践,利用笔记本电脑、OZIEXPLORER软件及GPS手持机,形成了一整套包括室内展图、路线设计、野外导航、野外数字化定点、野外航迹保存的工作流程,并对各种地图、卫星照片、航片的校准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