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2篇
地球物理   8篇
  2000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1.
唐山大震前后震源及其附近地区的应力变化过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华祥文 《中国地震》1990,6(2):76-85
唐山7.8级强震前,唐滦震源及其附近地区,在长期稳定的应力背景上,于1972年至1976年6月应力呈优势分布,形成统一力场并控制着地震活动。这个统一力场的应力特点是以水平应力作用为主,表现为东西受挤压,南北受引张,与唐山7.8级主震震源机制和震后效应均较一致。随着主震和强余震能量的释放,该区应力场的优势程度明显削弱,但仍长期支配着该区的余震活动,并具有震前统一力场的应力特点,但对唐滦以外地区已不起作用。  相似文献   
2.
1976年唐山7.8级地震震源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提出唐山菱形块体在压缩载荷作用下震前应变积累和震时破裂滑动与稳定扩展的一个离散裂纹模型,它包括裂纹面的摩擦滑动和裂纹尖端稳定扩展两个过程。模型采用有限单元技术计算裂纹面的应力和变形及裂纹尖端的应力强度因子,并用库伦-纳维准则判断裂纹面是否发生摩擦滑动及用最大周向拉应力准则判断裂纹尖端扩展方向。模型预测与野外观测资料对比指出:裂纹模型能很好的表示1976年唐山地震震前积累和震时破裂传播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 1900年以来台湾及东部海域强震 (M≥ 7)时空分布特征,收集和测定了 1933年以来强震震源机制解。 结果表明,台湾及东部海域存在 3个强震活动带及 4个活跃时段。 29个强震震源机制解较好地反映了 3个地震活动带的区域应力场特征和力源。 研究认为,台湾及东部海域自 1986年开始的第四活跃时段与大陆地区强震活动的第五活跃期有同期活动特点。 据推测,我国大陆和台湾的强震活动可能还要持续一段时间。  相似文献   
4.
唐山强震前后北京、天津周围地区应力的变化过程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华祥文 《地震学报》1980,2(2):130-146
本文根据近二十年来400多次地震的连续资料,分析了北京、天津周围地区在1976年唐山强震发生前的应力变化。其特征是以水平应力作用为主,表现为东西受挤压,南北受引张.与唐山主震震源机制解结果和野外宏观考察结果基本一致.变化持续时间达四年半之久,并于强震发生后又恢复到原有状态.通过对此地区应力变化过程与震前3级以上地震空间活动及其震源机制的分析,进一步探讨了唐山强震前后应力集中和断层活动的关系.发现震前应变能集中于沧东断裂北端,其释放是近几十年来的第一次.反映了唐山强震的发生背景.   相似文献   
5.
根据P波初动符号资料得到的节面解,其可靠性差别很大。前人工作已经涉及解的精度划分,本文提出几项进一步的容易统一的判据,以期有利于判定P波初动节面解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6.
根据P波初动符号资料得到的节面解,其可靠性差别很大。前人工作已经涉及解的精度划分,本文提出几项进一步的容易统一的判据,以期有利于判定P波初动节面解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7.
大地震发生前中、小地震活动所显示的异常变化,包括地震活动的时、空、强等因素。为从中、小地震活动中发掘和研究这些具有应用价值的前兆信息,本文采用长期历史地震资料和现代观测资料,对中、小地震活动的时、空变化进行初步的探讨。 中、小地震活动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其变化不仅在大地震前存在,而且没有大地震发生时也存在。若将大震前的变化视为异常变化,没有大震发生时的变化视为正常变化,分析异常变化与正常变化之间的区别和关系,有助于异常的识别,并在地震预报中具有一定的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8.
微震通常系指M_L≥1.0或M_L≥2.0的地震,研究这类微震活动在临近大地震发生前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京津唐地区的地震进行了分析,发现中强地震临震前微震活动存在异常变化,其中以唐山7.8级地震前微震显示的短临异常最为突出,且在强余震前多次重复出现。根据10次震例,剖析了大震前微震短临震兆信息的标志,研究了它们的共同特征和有关短临预报的时空信息,并对异常区与大震危险区的相关性及其形成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