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48篇
测绘学   5篇
地球物理   53篇
地质学   1篇
天文学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通过大量钠层荧光激光雷达观测数据的分析研究,给出我国武汉地区钠层平均分布形态的基本特征. 结合钠层模型分析,指出大气微量元素分布的纬度变化可能是导致不同纬度地区钠层平均分布形态差异的主要原因,同时给出武汉地区随季节变化的钠层平均分布形态. 对武汉地区钠层分布形态时间变化的分析,发现其短期变化与重力波活动及夜间变化与潮汐波活动相关.  相似文献   
2.
通过求解中性大气Navier Stokes动量方程建立了一个时变的三维风场理论模式,利用目前新版的中性大气模式NRLMSISE 00及国际电离层参考模式IRI2000作为输入参数给出热层风场. 基于该模式,计算得到中等太阳活动年磁静日风场的变化形态及其受电场和离子曳力的影响. 同时,将Navier Stokes动量方程作不同形式的简化,并利用简化模式与本文的模式计算结果的对比,分析中性大气Navier Stokes动量方程中黏性项以及非线性项(U·Δ)U的作用. 结果表明,本文所建立伪三维风场模式给出的结果更为合理,而简化模式在某些地区尤其在低纬和赤道区不适用,黏性项及非线性项的作用不可忽略. 本文所建立的风场模式将对研究电离层动力学过程、电离层与热层的耦合过程以及空间天气学研究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用数字测高仪漂移测量研究电离层声重波扰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数字测高仪Digisonde中的漂移测量,常用来研究小尺度电离层扰动,如电离层小不均匀体的漂移。文中提出一种新的分析方法,利用漂移测量数据中多普勒频移和到达角参量的最大熵动态功率谱,估算声重波一类大尺度电离层扰动的水平传播速度和传播方向。作为实例,研究了Millstone Hill测高仪站的漂移观测资料,并对处理结果进行了初步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从数字测高仪漂移测量数据中,可有效地提取声重波一类大尺度电离层扰动的传播参量,在电离层动力过程的研究中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4.
非单一电离层扰动场的台阵探测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真实的TID一类大尺度电离层扰动是非平稳和色散的,而且是统计非单一的.本文首先给出了描述这种真实扰动场的数学模型,进而导出了联系台阵探测可测量与扰动场传播参量的观测方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求解观测方程的时频分析方法.这一台阵探测数据分析的新方法,既能分离出非单一电离层扰动场中各种准单一扰动成分,又能获得准单一扰动成分传播参量随时间的演变和随频率的色散.分析实例表明,本文方法分辨率好,精度高,结果可靠,是适用于TID一类大尺度电离层扰动台阵探测数据分析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基于三差解检测与修复GPS载波相位周跳新方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袁洪  万卫星  宁百齐  李静年 《测绘学报》1998,27(3):189-194,273
对飞行中初始化载波相位整周模糊度GPS的动态差分定位而言,如果在整周模糊度初始化过程中发生载波相位周跳,将严重影响整周模糊度的确定,本文对已有的GPS静态差分定位中通过三差解检测与修复周跳的方法进行了推广,提出了一种适合于解决On-The-Fly整周模糊度初始化过程中周跳问题的新方法。新方法保持了静态情况下原有方法的特点,分析和利用实采数据进行的检验表明,新方法是有效和实用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MAVEN卫星Langmuir Probe and Waves(LPW)仪器的在轨电子浓度探测数据,研究了火星电离层电子浓度随太阳天顶角(Solar Zenith Angle,SZA)的变化以及昼夜电子浓度变化的异同.基于2014年至2017年期间MAVEN的电子浓度数据,我们发现:在200 km以下,白天电离层电子浓度主要受光化学平衡控制,由于白天光电离过程使得昼夜电子浓度差异较大,此时电离层昼夜传输能影响到的最大范围约在SZA=110°;而在200 km以上,白天电离层受输运过程控制,此时昼夜电子浓度差别较小,电离层昼夜间电子浓度变化较为缓慢.通过研究MAVEN在deep-dip(低高度深入探测)期间的电子浓度数据,我们发现火星磁场会显著影响夜间200 km以下的电子浓度分布结构,强磁场中闭合磁力线对电子沉降过程的阻碍作用使得在夜间该区域的电子浓度小于相邻区域.同时,通过比较deep-dip期间昼夜电子浓度随高度的变化,发现夜间电子沉降作用的影响可能主要集中在160 km以下.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IRI模型、地面数字测高仪和GNSS TEC数据,提出了一种利用经验正交函数(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简称EOF)估算顶部电离层电子密度剖面的方法,并将其应用于美国Millstone Hill测高仪和GNSS数据以估算顶部电离层电子密度剖面.通过将估算的临界频率、峰值高度、400km以上电子密度分别与测高仪实测临界频率、测高仪实测峰值高度以及非相干散射雷达实测400km以上电子密度作对比以对方法的有效性进行验证.统计结果显示估算临界频率、峰值高度与测高仪实测数据基本一致,400km以上估算电子密度相较于非相干散射雷达实测的绝对误差平均值仅是测高仪推算400km以上电子密度绝对误差平均值的一半左右.所以本文提出的方法可以更加精确地估算顶部电离层电子密度.  相似文献   
8.
非相干散射理论谱是理解非相干散射雷达探测的理论基础,其求解过程分为微观法和宏观法.在考虑碰撞不考虑磁场的条件下,本文使用这两种方法对理论谱分别进行求解,给出了关键求解过程,并对等离子体的归一化导纳和极化率以及非相干散射的微分散射截面和谱密度函数进行分析,得到了它们各自之间的数学关系,概括性分析了两种方法在理论选择、最终结论及多种因素下求解的异同点.  相似文献   
9.
一个中纬电离层E层理论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建立了一个中纬电离层E层理论模式. 该模式从NO+,O2+,O+和N2+这四种主要离子的连续性方程出发,通过数值模拟得到中纬电离层E层电子和各种离子密度随时间和高度的变化情况. 计算结果能较好地反映出E层电子密度峰值(NmE)或E层临界频率(foE)的日变化、季节变化以及随太阳活动的变化趋势. 将模式的计算结果与武汉地区测高仪的观测数据进行比较,结果证明模式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中纬电离层E层的实际形态. 针对以往电离层E层理论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还进一步讨论了几种重要因素,包括二次离化源,λ<150?谱段的辐射通量,吸收截面以及NO分布对于模式计算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给出了一个基于Gauss-Markov卡尔曼滤波的电离层数据同化系统的初步构建和试验结果.我们选择中国及周边地区部分涉及电离层观测的台站(包括子午工程台站、中国地壳形变网和部分IGS台站)作为观测系统进行模拟试验,背景场利用IRI模式,观测值则由NeQuick模式计算得到.我们的同化结果表明,采用Kalman滤波算法,把部分斜TEC同化到背景模式当中,能够获得较好的同化结果,说明我们设计的算法可行、所选择的各种参数比较合理,采用Gauss-Markov假设进行短期预报也取得了较合理的结果.本项研究经过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可以用来对中国地区的电离层进行现报和短期预报,一方面满足相关空间工程应用,另一方面可以提升现有观测系统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