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大气科学   9篇
  2018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
一次强雷暴天气过程的雷达回波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分析多普勒雷达探测强风暴的回波入手,通过对回波资料的分析,提取风暴发生发展与雷达回波显示的强度和速度场结构之间的关系,初步得出冰雹预警和下击暴流预报的方法,为今后进行冰雹和大风灾害的临近预报提供分析的依据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该文利用常规观测数据、区域自动站监测数据、雷达回波等资料,分析了2010年9月9日14时至10日05时贵阳市一次秋季暴雨的大气环流背景和物理量场的特征。结果表明:此次天气过程主要是由高空槽、中低层低涡切变和地面弱冷空气共同影响的结果。不稳定能量场上K指数大于等于38℃,沙氏指数小于0,湿对流有效位能CAPE值迅速升高,有利于对流系统的生成与发展。垂直速度场为持续存在且不断增强的上升运动;涡度场上中低层呈气旋性旋转,高层反气旋性旋转;散度场上呈近地面层辐合,中低层辐散,高层辐合的垂直分布,对近地面层的对流发展有利。结合雷达回波和地形地貌分析得出:带状强回波的出现正好位于山峰群的迎风坡一线,验证了此次强降水天气过程中地形抬升的积极作用。因此,高低空系统配合,近地面层的风场辐合以及地形的强迫抬升作用是此次秋季暴雨天气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3.
为更好地掌握贵阳市夏季暴雨特征以及暴雨可能带来的灾害,该文应用贵阳市1961-2010年各站暴雨日资料,统计不同强度等级下暴雨出现的概率,得出了以点和面为特征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结果,并对面模式下的评估结果做了空间分布处理。该评估结果显示了贵阳市不同强度等级下的夏季暴雨灾害概率分布情况,反映灾害出现的空间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2011年贵州两次降雪天气过程的多普勒雷达产品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观测和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回波资料对2011年1月17日至20日贵州省出现的两次降雪天气进行详细的特征分析。结果表明:贵州降雪回波强度一般〈30dBz,中心强度普遍在30-40dBz之间,反射率因子的分布梯度不大;但降雪过程中夹杂冰粒的时候,回波中心强度能达到50dBz。降雪回波的顶高一般在7km以下,其中顶高5-7km的情况占到60%左右,发展旺盛时回波顶高可达到8km以上。降雪回波径向速度的等值线比较密集,沿径向梯度变化大。“牛眼”状回波是降雪回波的一个典型特征,“牛眼”状回波正负速度中心值的大小与降雪量存在一定的正比关系。风廓线产品的近地面层风向对于预报降水类型有明显的指示意义,当风廓线产品上近地面1.5km高度的风向由东偏南转为东偏北时,地面冷平流取代暖平流,雨夹雪向纯雪转换,反之,暖平流取代冷平流,则是纯雪向雨夹雪转换,或者降雪减弱消失。  相似文献   
5.
该文通过对贵阳市2002—2006共5 a空气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可吸入颗粒物(PM10)三类主要污染物观测数据进行分析,对空气质量状况进行评估。结果表明贵阳市空气质量近5 a来一直处于良好状况,尤其是夏季最好,SO2、NO2浓度低。从环境空气质量的角度讲,贵阳市的夏季较适宜休闲度假和旅游。  相似文献   
6.
多普勒雷达冰雹云回波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治黔 《贵州气象》2002,26(5):32-34
针对贵阳2002年1-7月的11次冰雹天气过程,利用micaps资料和雷达回波资料,结合相关的天气背景及当日的大气环流形势,初步探讨了贵阳地区冰雹天气的物理机制,总结出其发展演变的规律。在分析雷达资料的过程中,发现新一代多普勒雷达(714CDN)在预警过程中,精度更高,预报更准确,起到了以前的数字化雷达无法实现的作用,进一步证实了新一代雷达的显著功效。  相似文献   
7.
随着移动通讯技术的不断推进,第四代移动通讯技术(4G)逐渐取代2G,成为黔南州主流的移动通讯技术。在此背景下,2G的通讯信道带宽不断变窄,对黔南州区域自动气象站传输及时率(以下简称传输率)的负面影响不断变大。为全面分析4G和2G通讯模式对传输率的影响情况,黔南州气象局组织技术人员开展传输率外场对比试验。结果表明:4G通讯模块和通讯卡的应用能够较大幅度的提升传输率;而且采用4G通讯模块和通讯卡时传输率极值的波动范围比采用2G时更窄,传输更加稳定。在相同的设备、通讯环境和天气状况下,采用4G通讯模块和通讯卡时的传输率绝大部分时间均优于2G,且不管是在冬季,还是在初春,4G模式对数据传输的支撑能力均体现出一致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2008—07—21贵州暴雨过程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雷达回波等资料,分析2008-07-21-23贵州产生暴雨的天气系统特征、大气垂直稳定度,产生暴雨的水汽条件和动力触发机制,给出了产生暴雨的对流演变特征.研究表明:对流性大暴雨是由副高、副高西侧的低槽系统、西南低涡的共同影响产生的;降水发生前后我省处于高能区,大气处于强烈的对流不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9.
结合卫星云图、Micaps资料、数值预报以及多普勒雷达回波等资料综合分析,阐述了贵州省2006年4月4日夜间冷空气过境时雷达回波速度场特征以及锋面与地面辐合线的相互作用引发的黔南和黔东南自治州发生的雷雨冰雹天气过程,初步得出在弱水汽条件下辐合线附近发生对流天气的落区预报方法,为今后进行此类形势下的临近预报提供了分析依据和方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